目前,乳腺癌按照雌激素受体(E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以及孕激素受体(Pr)是否阳性被分为4型。而英国癌症研究院剑桥研究所的Carlos Caldas领导的一项迄今为止最大的乳腺癌全球研究则按照与存活相关的基因特征将乳腺癌重新分为了10类。 研究通过分析2000例乳腺癌患者肿瘤样本的DNA和RNA发现,乳腺癌至少可分为10个亚型。Er+ Her2-(70%的乳腺癌为此型)被细分为7种亚型。至于另外3种新亚型,一种是Her2+肿瘤,一种包含了绝大多数3种标志物阴性的肿瘤,还有一种包含了部分Er+肿瘤、部分Er-肿瘤和部分3种标志物阴性的肿瘤。这些亚型的划分旨在帮助医生更准确地预测患者的存活几率并更好地为患者制定适合的治疗方案。
RV144试验是首次在预防HIV感染上显示出一些效果的HIV疫苗研究。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的Barton Haynes等研究探索了RV144艾滋病疫苗可以保护某些受试者对抗HIV的机理,发现抗HIV-1包膜蛋白可变区1和2(V1V2)的IgG抗体会保护疫苗接种者免受HIV-1病毒感染,而疫苗接种者血液中另一种不同类型的包膜结合抗体(IgA)水平越高,HIV疫苗的保护效率就越差。
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弗雷德•哈钦森癌症研究中心的Sunil Hingorani及其团队研究发现,致死性胰腺肿瘤内的一种糖基质起着提高(肿瘤)液压、阻止血液(向肿瘤)内流的作用,降解这种糖基质可以改善肿瘤对化疗的敏感性。 研究显示,由于小鼠胰腺肿瘤生成了高水平的含糖聚合物,所以比健康小鼠胰腺液压高。用酶降解这种基质可使肿瘤液压降至正常,从而使肿瘤血管畅通,化疗药物得以进入。与仅用化疗药物相比,药物与酶的联合治疗使小鼠肿瘤更少、转移更少且存活更久(55.5天 vs 91.5天)。
神经科学家需要通过激活动物大脑特定神经元以确定其在神经回路中的作用。美国华盛顿大学的Richard Palmiter及其同事的研究显示,辣椒素(辣椒的活性成分)及其受体是种快速、可逆又直接的刺激特定神经元的方法。Palmiter等对小鼠进行了基因改造,使辣椒素受体仅表达于释放神经递质多巴胺的脑神经元表面,而不表达于负责疼痛反应的外周神经系统神经元。当给这种小鼠饲喂或注射辣椒素时,只有脑多巴胺神经元被激活,多巴胺释放增加,刺激产生相应行为。在辣椒素受体仅表达于释放另一种神经递质5-羟色胺的神经元的小鼠也观察到了相似的结果。辣椒素的这种作用可逆转、可重复,因为这种化合物每次应用的神经刺激作用都不超过10分钟,并且对小鼠无损伤。
他汀类药物能带来显著的心血管益处。然而除此之外,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医学中心的H J I de Jong等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还使得类风湿关节炎(RA)发生风险增加。研究纳入508位年龄≥40岁的RA患者,按一定比例匹配对照组。RA组和对照组中服用他汀类药物者的比例分别为15.9%和8.6%,调整相关影响因素后发现,服用他汀类药物使RA发生风险增加71%。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John Reynolds等研究发现: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25(OH)D3缺乏与主动脉僵硬度增加相关。对75例SLE患者的研究显示,与25(OH)D水平>20 ng/ml者相比,维生素D缺乏者BMI较高、胰岛素抵抗发生率较高。与SLEDAI-2K<4者相比,SLEDAI-2K≥4者血25(OH)D水平较低。维生素D缺乏独立于CVD风险因素和胰岛素抵抗,与SLE患者主动脉僵硬度增加显著相关。
中国香港屯门医院和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对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维生素D水平的研究显示:25(OH)D3水平与SLE疾病活动度呈负相关;维生素D缺乏与血脂异常相关;但与动脉粥样硬化无关。 研究纳入290例SLE 患者,其中277例(96%)患者维生素D不足[25(OH)D3 水平<30 ng/ml],77例(27%)患者维生素D缺乏(<15 ng/ml)。由于活动性肾病、肌肉骨骼病和血液病,25(OH)D3水平与SLEDAI等SLE疾病活动度评价指标呈负相关。维生素D缺乏患者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显著升高,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发生率升高。研究未证明25(OH)D3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有相关性。
叶酸+氟尿嘧啶+奥利沙铂(FOLFOX)是3期结肠癌辅助治疗的标准方案,既往研究表明在此方案基础上加入西妥昔单抗对KRAS野生型转移性结肠癌患者有利。然而,美国梅奥诊所的Steven Alberts等的研究显示,在3期结肠癌患者的术后化疗中,加用西妥昔单抗并不能提高第6版改良型FOLFOX方案(mFOLFOX6)的无病生存率,且安全性较差。 研究纳入2686例3期结肠癌术后患者,1337例采用mFOLFOX6方案,1349例在此基础上加用西妥昔单抗。中位随访28个月的结果显示:KRAS野生型组mFOLFOX6方案的3年无病生存率为74.6%,加用西妥昔单抗组为71.5%;KRAS突变组的相应数据则为67.1%和65.0%,组间无差异。且西妥昔单抗显著提高不良事件发生率(72.5% vs 52.3%),降低治疗的耐受性,没能完成12个治疗周期的患者以加用西妥昔单抗组居多(33% vs 23%)。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的Amit Garg等开展的回顾性匹配队列研究显示,与健康人群相比,捐肾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风险没有增高。研究纳入2028例肾脏捐赠者,与之匹配非捐肾的健康人群20280人。捐肾者发生死亡和主要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低于非捐肾者(2.8 vs 4.1/1000病人年,HR 0.66)。心血管事件导致的死亡2组无差异(1.7 vs 2.0/1000病人年,HR 0.85)。在捐肾者和非捐肾者中,高龄、低收入均与死亡和主要心血管事件风险增高相关。
美国布莱根妇女医院的Jane Driver等研究证实,与未患癌症者相比,癌症幸存者发生阿尔茨海默病(AD)的风险较低,而且AD患者发生癌症的风险同样较低,二者呈负相关。 该研究纳入65岁以上且在入组时无痴呆的1278名受试者。平均随访10年后,有221人诊断为AD。与无癌症者相比,癌症幸存者患AD的风险降低了33%。这一癌症的“保护作用”在吸烟相关癌症患者中最显著。同时,AD患者发生癌症的风险降低了61%。帕金森病与癌症的关系与之类似,提示癌症与神经退行性变的发生呈负相关。
LDL-C从很久以前就被用作起始应用和调整降脂药物(他汀类药物)剂量的参考指标。而荷兰阿姆斯特丹学术医学中心的Matthijs Boekholdt等研究发现,在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中,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载脂蛋白B(apoB)相比,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与主要心血管事件风险的关联更强,可能是一个比LDL-C更恰当的他汀类治疗的指标。 研究人员对1994年~2008年发表的8项他汀类药物随机对照研究进行荟萃分析显示,他汀类药物治疗的人群中,non-HDL-C、LDL-C和apoB水平均与严重心血管事件(心梗、中风等)发生风险相关,而non-HDL-C的相关性更强,LDL-C和apoB无显著差异。
2型糖尿病患者往往随年龄增加出现运动受限。美国维克森林大学医学院的Jack Rejeski等的研究显示,对超重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可降低体重、改善健康状况,从而减缓患者运动机能的衰退。 该研究对5145位45岁~74岁的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4年的观察发现,经干预生活方式的2514位患者中有517位(20.6%)出现严重残疾,969位(38.5%)运动机能良好;非干预组相应比例分别为26.2%和31.9%。与非干预组相比,生活方式的干预可使患者出现运动机能丧失的风险降低48%。这一获益是由于生活方式干预带来的体重减轻及健康状况改善。
纽约市健康和医院集团的R M Wilson等发表文章指出,发展中国家的住院患者医疗安全堪忧。 研究者从埃及、约旦、肯尼亚、摩洛哥、突尼斯、苏丹、南非和也门8个国家随机抽取2005年间26家医院的15548位患者的住院病历,进行的回顾分析显示,住院患者中8.2%至少发生过1次医疗不良事件,每个国家发生医疗不良事件的比例从2.5%至18.4%不等。83%的不良事件被认为是可预防的,约30%与病人死亡相关。34%医疗不良事件属于在相对不复杂的临床环境中发生的治疗差错。大多数事件是由于临床医疗人员训练及监督不足或未能遵守医疗政策及医疗指南。研究者认为,该结果可以代表其他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的患者安全现状,患者医疗安全应该成为被优先处理的公共卫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