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牵手医学新知』第九十六期
分类

益生菌是人体常见的微生物,被认为可通过调节肠道功能发挥对人体的益处。荷兰NIZO食物研究所的Michiel Kleerebezem及其同事的研究揭示了益生菌调节肠道功能的机制--益生菌似乎可以改变消化道黏膜细胞的基因表达。 该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对食用与不食用益生菌受试者小肠黏膜细胞的基因表达进行了分析。7名健康志愿者随机食用安慰剂或三种益生菌--嗜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和鼠李糖乳杆菌,从受试者小肠取样并分析其转录组。研究显示,三种益生菌均引起了小肠黏膜特定的转录组网络改变,而这些转录网络调节着黏膜的主要基础功能。研究还发现,这一现象与特定生物活性分子和药物引起的反应非常相似。

参考文献:

调节T细胞(Treg)是一群在体内发挥免疫负调节作用的T细胞亚群,核转录因子Foxp3是其特异性标志。哈佛医学院的Harald von Boehmer等研究发现,雷帕霉素类似物--依维莫司(一种抗癌药)能够刺激初始T细胞向Treg的转化。初始T细胞与依维莫司相互作用后,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其Foxp3的表达明显上调,且表达水平维持稳定。进一步研究发现,依维莫司诱导产生的Treg细胞能够在IL-2/IL-2抗体复合物存在的条件下进一步扩增。对于上述研究结果,研究者认为,IL-2/IL-2抗体复合物和依维莫司的联合应用,能够在体内诱导产生足够量的抗原特异性调节性T细胞,从而抑制抗原特异性免疫反应,具有非常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PNAS 2010

DNA甲基化可调控基因表达,维护染色体的完整性和调节DNA的重组,并可通过影响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达以及基因组的稳定性而参与肿瘤形成。美国犹他大学Huntsman癌症研究所的Kunal Rai研究证实DNA去甲基化可导致结肠癌发生,维甲酸通过使靶基因甲基化而使肠细胞分化程度增加,降低结肠癌发生风险。 腺瘤性结肠息肉抑癌基因缺失可引起肠细胞DNA去甲基化系统的活化,并且DNA去甲基化酶的靶基因也被激活。去甲基化酶受到Pou5f1和Cebpβ的直接调控而激活,维甲酸通过抑制Pou5f1和Cebpβ而抑制去甲基化酶的活性。

参考文献:Cell 2010

猴痘病毒是天花病毒的一种亲缘病毒,它导致类似于天花的人类疾病,天花疫苗可提供针对猴痘病毒的交叉保护免疫力。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Anne Rimoin及其同事的研究显示,在大规模的天花疫苗接种运动停止30年后,在刚果一些偏远地区,猴痘感染率显著升高。 研究人员在刚果民主共和国的9个卫生区域开展了猴痘监测项目,并将监测数据与20世纪80年代的相关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从2005年11月到2007年11月,共发现760例实验室确认的猴痘感染病例。平均年累积感染率为5.53/1万人。与感染增加相关的风险因素包括:在丛林地区生活、男性、年龄小于15岁和以前未接种过天花疫苗。与未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相比,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感染猴痘的风险降低5.2倍。与20世纪80年代的数据相比,2006年~2007年的感染率上升了20倍。

参考文献:PNAS 2010

对膝骨关节炎患者来说,全身炎症状态比疼痛更常见。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Rajiv Gandhi等研究发现,全身炎症反应后出现的代谢异常会给接受关节置换手术尤其是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带来不利影响。研究者对至少有一项代谢综合征风险因素的677位初次膝关节置换患者和547位初次髋关节置换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代谢综合征风险因素定义为BMI>30 kg/m2、糖尿病、高血压及高胆固醇血症。分析显示,随着代谢综合征风险因素的增加,膝关节患者和髋关节患者基线和随访1年的WOMAC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显示,与代谢综合征风险因素的数目相比,个别代谢异常更能预测患者的效果。高血压和肥胖预示髋关节置换临床效果较差;而肥胖预示膝关节置换效果较差。

参考文献:J Rheumatol 2010

慢性广泛疼痛(CWP)有明显的致畸性,随年龄增长风险增加,男女的发病高峰年龄在50岁~60岁前,女性更常见。英国阿伯丁大学的Dong Pang等研究发现,有严重行为问题的儿童,成年后患CWP的风险增加。 该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1958年出生的受试者18558名,另外还纳入同期生于海外、20岁前迁移到英国的受试者920名。在7岁、11岁和16岁时由家长和老师评估这些受试者的行为(如烦躁、焦虑、社交障碍、盗窃、咬手指、说谎、逃学、欺负他人等),在42岁和45岁时通过让受试者完成调查问卷收集其疼痛信息。 结果显示,女性CWP的发病率略高于男性(12.9 vs 11.7%),行为评分提示,出现严重且持续的行为问题的儿童,成年后CWP的发病风险较正常儿童增加2.14倍。

参考文献:Rheumatology 2010

结核性脑膜炎的病死率是所有类型结核病中最高的,早期开始有效的抗结核治疗是获得良好预后的关键。异烟肼是被广泛采用的抗结核药物之一。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的Christopher Vinnard等开展的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显示,初始异烟肼耐药增加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死亡风险。研究纳入被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的患者1896例,其中123例(6%)初始药敏试验显示为异烟肼耐药。结果显示,在1614例脑脊液结核菌培养阳性的患者中,初始耐药与死亡显著相关(未校正OR=1.61)。校正年龄、种族、性别和HIV感染状况等因素后,二者间相关性进一步增加(OR=2.07)。研究提示,在异烟肼耐药高发地区,应调整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BMJ 2010

从水果到蜂蜜,果糖天然存在于很多食物中,并常以果葡糖浆的形式被添加到加工食品和软饮料中。但果糖的安全性近年来却备受争议。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丹佛分校的Richard Johnson等最近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给果糖的反对派又增加了新的筹码--他们的研究发现,果糖除了比葡萄糖更易使人肥胖外,还可能导致肝纤维化。该研究对400余人进行了问卷调查,联合肝活检分析发现,在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摄入汽水与肝纤维化有关。据Johnson推测,果糖之所以引起健康问题是由于代谢单糖的酶缺乏葡萄糖代谢酶所拥有的反馈控制通路。Johnson将之称为失控的果糖代谢,其结果是代谢副产物尿酸在体细胞中的蓄积。而Johnson曾研究发现,血液高尿酸水平将导致高血压。这就意味着果糖既可能引起肝纤维化,又可能引起高血压。

参考文献:Nature Medicine 2010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Mia Djulbegovic等人对前列腺癌筛查的利弊进行的荟萃分析显示,尽管前列腺癌筛查可以提高前列腺癌的诊断率,但却并不能显著降低前列腺癌患者的全因和疾病特异性死亡率。研究人员回顾了6项大型临床试验,共涵盖387286位男性,这些受试者大多在40岁开始接受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筛查。结果显示,PSA筛查可以提高前列腺癌诊断率,与未进行PSA筛查的受试者相比,进行PSA筛查的受试者前列腺癌检出率增加46%。但PSA筛查并不能显著提高前列腺癌存活率和患者的生存质量,PSA筛查还受许多因素影响,如传染病、服用布洛芬等药以及前列腺的良性肿胀都会使PSA值增高。

参考文献:BMJ 2010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广泛用于前列腺癌的早期检查,但其会引起相当一部分过度诊断。美国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癌症中心的Hans Lilja等的研究显示,男性60岁时的PSA≥2 ng/ml显著增加其后发生转移性或致死性前列腺癌的风险,提供了更适合做PSA筛查的高危人群。 研究纳入1160位瑞典男性,所有受试者在60岁时(1981年~1982年)参加心脏病研究并捐赠血浆,研究人员对受试者进行PSA筛查,并收集受试者85岁时的资料。结果显示,共有43人出现前列腺癌转移,35人因前列腺癌死亡。在所有因前列腺癌死亡的病例中,约90%为60岁PSA≥2 ng/ml的男性。60岁PSA≥2 ng/ml的受试者85岁时的前列腺癌死亡率是60岁PSA<2 ng/ml的受试者的26倍。而60岁PSA≤1 ng/ml的受试者85岁发生前列腺癌的机会较低,85岁时仅有0.5%发生前列腺癌转移,0.2%死于前列腺癌。

参考文献:BMJ 2010

关于针灸治疗风湿疾病的效果有很多系统性回顾,其中不乏负面结论。英国半岛医学院的Edzard Ernst及其同事开展的一项关于针灸治疗风湿疾病的综述显示,有充足证据表明,针灸对骨关节炎、下背痛和肘外侧痛有效。研究者搜索了15个数据库,包括Medline、Embase、韩国和中国的数据库,共纳入2000年~2010年间发表的针灸治疗风湿疾病的系统性评估和荟萃分析30项,其中风湿性疾病包括:纤维肌痛综合征(FM)、下背痛、肘外侧痛、肌肉关节疼痛、骨关节炎(OA)、类风湿关节炎(RA)、肩周炎、颈部异常、强制性脊柱炎(AS)和坐骨神经痛。结果显示,有较明确的证据证明,针灸对OA、下背痛和肘外侧痛有效,但对FM和RA无效。研究提示,对于OA、下背痛及肘外侧痛,可推荐采用针灸治疗。

参考文献:Rheumatology 2010

法国、美国、意大利等国的科研人员利用病毒为载体,成功地为一例β-地中海贫血症患者实施了基因治疗,患者在接受基因治疗一年后即不再需要输血。 这名男性患者患有β型地中海贫血症,从3年前开始接受基因治疗。研究人员先利用患者自身的骨髓造血干细胞培养出包括红细胞在内的血液细胞,然后使用慢病毒作载体,将无缺陷的基因引入这些细胞中,最后将这些带有正常血红蛋白基因的红细胞移植回患者体内。结果显示,患者自身生成正常红细胞的能力逐渐上升,在接受治疗一年后不再需要输血。现在该患者虽然仍有轻微贫血症状,但迄今已有21个月不需要输血。

参考文献:Nature 2010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最近暂停了有关胚胎干细胞研究的基金资助,与此同时,受影响的科学家们正关注着事态的最新发展。哥伦比亚特区巡回上诉法院9月9日裁决撤销区法官罗伊斯兰贝特8月23日决定暂停NIH资助国家科研机构进行干细胞研究的诉讼。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主任柯林斯说,\"我们对法院的临时裁决非常满意,这将使这个重要的拯救生命的研究得以继续\"。 宗教团体反对人类干细胞研究,认为这项研究正在危害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资助政策。科学家们也在积极寻找着其他的基金来源。

参考文献:Nature 2010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Amanda Steiman等的研究显示,约59%的血清学活动而临床稳定(SACQ)的SLE患者,在3年后(中位时间)疾病复发。 该研究纳入924例SLE患者并随访。SACQ被定义为连续≥2年无临床活动而有持续血清学活动[抗双链DNA(ds-DNA)抗体升高和(或)低补体血症],期间未应用类固醇和免疫抑制剂,但可应用抗疟药。结果显示,56例(6.1%)患者为SACQ,SACQ中位时间为158周,其中33人(58.9%)在平均时间为155周时经历了疾病复燃;6人(10.7%)在236周时临床和血清学均表现稳定,17人在159周时继续保持SACQ。抗ds-DNA或补体水平波动不能预测复发。

参考文献:J Rheumatol 2010

哈佛医学院附属Brigham and Women\'s 医院的Justin Annes博士在《新英格兰杂志》发表文章,提出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基因检测(direct-to-consumer genetic test,DTC) 存在风险,政府需要对此加强监管。作者指出目前DTC基因测试公司涉嫌使用欺骗性的营销手法欺骗客户;缺少统一分析标准,相同DNA样本分析结果不一致,无法为受试者提供可靠医学依据和随访;影响传统医疗系统伦理(如医生对病人信息的保密);可能导致过度筛查和医疗而增加医源性损伤并加重医疗负担。建议政府对此加强监管,使遗传信息获得最佳利用。

参考文献:NEJM 2010

世界卫生组织9月份最新发布的报告称,通过对38个国家调研的最新数据显示: 全球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每1000活产儿5岁时死亡的概率)下降1/3,从1990年每1000活产儿89人死亡降至2009年的60人,5岁以下儿童死亡总人数从1990年的1240万下降至2009年的810万。世界各地儿童死亡率正在逐步改善,许多地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减少50%或以上。

参考文献:Lancet 2010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