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针对肝细胞癌(HCC)的分子疗法致力于发掘能靶定HCC癌基因的癌信号蛋白,从而只杀伤癌细胞而不过分损害正常细胞。美国波士顿大学的Trevor Grant等在之前的研究中发现转录因子LSF是HCC的致癌基因。这种LSF家族普遍存在于各物种体内,是细胞周期中G1/S过渡所必需的。LSF蛋白的表达水平在癌细胞中异常升高,尤其在HCC细胞系中。最近,他们发现了一类小分子物质能够特异性靶向LSF的DNA结合和转录的活性从而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其中最主要的一个LSF抑制分子为FQI1,能够在体外快速诱导HCC细胞的凋亡并在小鼠模型中显著抑制癌细胞的生长而不伤害正常细胞。
该研究揭示了FQIs等针对肝细胞癌所具有的神奇疗效,是治疗HCC的极具前景的方案。
参考文献:PNAS 2012
德国联邦动物卫生研究院的Jutta Veits等研究证实,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在“进化”为H2, H4, H8和H14血清型后,方能最终“进化”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研究人员首先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在几种低致病血清型禽流感(H1, H2, H3, H4, H6, H8, H10, H11, H14, H15)的HA基因中插入了多剪切位点,并将上述病毒基因与H9N2(低致病性禽流感)和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的HA基因进行重排。结果发现,只有H2, H4, H8和H14血清型“过渡”病毒会最终进化为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
研究者认为,H5和H7之所以会进化为高致病性禽流感,可能与其易于获得特殊的HA多位点剪切位置有关。
参考文献:PNAS 2012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Cuiyan Xin等研究发现,miRNA-21可促进肾脏纤维化。研究人员调查了两种肾纤维化小鼠模型中miRNA的表达情况,鉴定出24种上调的miRNA。其中,miRNA-21在动物模型和肾移植病人中都显著上调。在小鼠中敲除miRNA-21不会导致明显的缺陷,然而,miR-21-/-小鼠在肾脏损伤后很少会发生纤维化。研究表明,mi-RNA21可促进肾脏纤维化,因此可作为抗纤维化治疗的靶点。
参考文献:Sci Transl Med 2012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Gentofte医院的Jesper Lindhardsen等对丹麦418万15岁以上人群进行的队列研究显示,与普通人群相比,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房颤和中风发生风险分别增高了40%和30%。
受试中有18247人确诊为RA(平均患病年龄59岁)。13年中共有165343人发生中风,其中718例RA患者(RA和普通人群中风发病率分别为7.6/1000病人年和5.7/1000病人年,校正后发生率比为1.32);156484人诊断为房颤,其中774例RA患者(RA患者和普通人群房颤发病率分别为8.2/1000病人年和6.0/1000病人年,校正后发生率比为1.41)。
参考文献:BMJ 2012
美国德州大学的Rebecca Stone等对619例卵巢上皮癌患者以及小鼠卵巢癌模型进行研究,发现1/3卵巢癌患者存在血小板增多,血小板增多的患者平均生存期较血小板正常的患者显著缩短(2.62年 vs 4.65年),是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小鼠模型及临床研究提示,肿瘤分泌IL-6引起肝脏血小板生成素增加,导致瘤旁血小板增多,是血小板刺激肿瘤生长的潜在机制。采用抗IL-6抗体治疗能显著降低荷瘤小鼠和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提示直接或间接针对这些细胞因子的靶向治疗具有治疗卵巢癌潜能。
参考文献:NEJM 2012
荷兰鹿特丹大学医学中心的Fritz Schröder等研究证实,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筛查能有效降低前列腺癌死亡率,但对全因死亡率没有影响。
162388位55岁~69岁男性随机分为两组,筛查组进行以PSA为基础的前列腺癌筛查,对照组不做。中位随访时间11年。研究显示,两组人群的全因死亡率并无差异,但筛查组的前列腺癌死亡率降低了21%,校正后为29%,P=0.001。
参考文献:NEJM 2012
法国巴黎Necker医院的Catherine Fournier等对1952年~2008年间捐献过肾脏的310位志愿者进行的长期随访发现,他们的存活几率与正常人群相似。这些人的平均eGFR为64.4±14.6ml/min/1.73m2;平均尿微量白蛋白为27.0±83mg/g。绝大多数的捐献者对捐肾从不后悔,并认为对其职业和日常生活没有影响。59名30年前捐献肾脏者平均eGFR为67.5±17.4ml/min/1.73m2;平均尿微量白蛋白为44.8±123.2mg/g,无一需要透析。总之,肾脏捐献对生存、肾功能、身体、心理或社会状态均无长期影响。
参考文献:Transpl Int 2012
西班牙一支由胎儿医学专家和小儿外科专家组成的多学科团队成功实施了世界首例子宫内支气管闭锁矫正手术。
这名女患儿在孕21周左右被诊断出囊状腺样畸形,右肺中间支气管先天性完全闭锁,这种罕见的先天畸形会由于分泌物而越长越大,最终压迫心脏、纵膈和对侧肺,导致心衰,并有肺发育不全的风险,危及生命。医生于孕26周时为她施行了胎儿镜诊治。胎儿镜经由母体腹部、子宫壁进入胎儿的嘴和气管,一直到达支气管中间部阻塞部位,医生用激光钻通支气管阻塞,使积聚的分泌物得以排出,解决了压迫带来的问题。该患儿在孕38.6周时经剖腹产出生。CT显示上肺叶良好,中、下肺叶在出生后13天摘除。现在她已经17个月大了,没有后遗症,过着正常的生活。
参考文献:BMJ 2012
癌症化疗患者的静脉血栓风险升高。意大利、英国、丹麦、德国、加拿大等多国研究者共同开展的一项双盲多中心研究证实,肝素可有效降低癌症化疗患者的静脉血栓风险,且不会显著增加出血风险。
研究纳入3212位局部或转移性实体肿瘤患者,在接受化疗时随机分入肝素组和对照组,分别皮下注射超低分子量肝素Semuloparin 20mg/d和安慰剂,中位治疗时间为3.5个月。结果显示,肝素组的深静脉血栓发病率为1.2%,显著低于安慰剂组(3.4%),HR=0.36。在安全性方面,肝素组和安慰剂组的出血率相当(2.8% vs 2.0%,HR=1.40);临床大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1.2%和1.1%,HR=1.05。
参考文献:NEJM 2012
纽约西奈山医学院的Mark Lebwohl等开展的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研究显示,局部应用巨大戟醇甲基丁烯酸酯凝胶2天~3天可有效治疗光化性角化病(AK,一种由累积日光暴露导致的癌前病变,可能进展为鳞状细胞癌)。研究显示,应用巨大戟醇凝胶治疗的患者面部和头皮AK完全清除率明显优于安慰剂组(42.2% vs 3.7%,P<0.001)。治疗4天时,局部反应达到高峰,8天时,病情持续好转。此外,患者躯干和四肢AK的完全清除率也明显高于安慰剂组,分别为34.1% vs 4.7%,P<0.001。局部反应在3-8天达到高峰。试验过程中没有出现严重不良事件。
参考文献:NEJM 2012
虽然静脉注射劳拉西泮能有效治疗癫痫持续状态,但其却有携带不方便、非冷藏状态下保质期短等缺点。美国密歇根大学的Robert Silbergleit等开展的一项随机双盲3期临床试验显示:肌肉注射咪唑安定与静脉注射劳拉西泮治疗癫痫持续状态效果相当。
研究共纳入893例癫痫持续状态患者,非专业医护人员到达后,随机对448例进行肌肉注射咪唑安定,445例进行静脉注射劳拉西泮。结果发现,肌肉注射咪唑安定组有73.4%癫痫发作终止,静脉滴注劳拉西泮组有63.4%(P<0.001)。两组气管插管发生率、癫痫复发率无明显差异;癫痫停止时间,前者积极治疗中位时间为1.2分,后者为4.8分,相对应的,两组抽搐停止中位数时间为3.3分和1.6分。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
参考文献:NEJM 2012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科栗占国教授的团队对北京门头沟地区10566名居民的风湿病问卷调查显示:类风湿关节炎的年龄校正患病率为0.28%;痛风的粗患病率为0.09%;银屑病的患病率为0.27%,其中包含两名患者诊断为银屑病关节炎,后者在银屑病患者中的患病率为7.14%,在整体人群中的患病率为0.02%。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共3名,患病率为0.03%。系统性硬化症和白塞氏病患者分别有1名,患病率均为0.01%。上述结果提示中国人群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银屑病关节炎和痛风的患病率均低于欧美人群,但白塞氏病患病率较高。系统性硬化症患病率较欧美低但高于日本。
参考文献:Rheumatology 2012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Cheryl Rosen等分析了201例银屑病(Ps)患者和201例银屑病关节炎(PsA)患者的生活质量相关量表(包括:HAQ、SF36评分、DLQI、EQ-5D和疲劳严重度评分等)数据,以比较这两种病变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程度。结果发现,PsA患者的生活质量低于Ps患者。与单纯Ps患者相比,除DLQI评分外,PsA患者的其他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均显著降低。多变量分析显示,PsA患者的所有生活质量参数均明显低于Ps患者。
参考文献:Rheumatology 2012
囊性纤维化(CF)由单基因突变导致,全球约有9万患者,英国患病人数约为9500人。一项由英国囊性纤维化基因治疗协会协调,并获得了英国国家健康研究所和医学研究委员会310万英镑资助的基因治疗试验于2012年3月开展。该试验入组了130名英国12岁以上的患者,是同类研究中规模最大的。这项研究旨在评估一年内反复给予基因治疗是否能改善CF患者的症状。在该试验中,受试者每月用基因治疗(由脂肪球包裹的DNA分子被受试患者吸入,并在肺内层细胞释放替换基因)或安慰剂治疗一次,持续一年。研究将于2014年春得出结果。
参考文献:BMJ 2012
瘦素对生殖功能,包括月经周期、怀孕和哺乳都具有重要作用,瘦素基因(LEP)或瘦素受体基因(LEPR)缺陷可引起肥胖、不孕或不育。《自然》杂志于1998年曾报道过一位血液和脂肪中发现罕见的纯合子瘦素受体基因突变的肥胖女性,之后法国巴黎Pitié–Salpêtrière医院的Jacky Nizard等对这位患者进行了跟踪随访。受试者17岁后才进入青春期,月经不规律,24岁时行胃旁路手术,术后6个月体重由220公斤减至170公斤,术后2年意外怀孕,于妊娠37周5天时剖腹产下一个体重3720克的男婴,男婴出生时出现低血糖、低血钙、黄疸等,随后生长发育正常,1岁时体重达到14公斤。
参考文献:NEJM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