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风湿免疫科的徐沪济教授牵头,上海、南京的多家临床医疗机构参与的一项针对强直性脊柱炎(AS)发病的遗传因素的研究证实,中国汉族人AS发病与ERAP1基因多态性有关。研究共收集了527名汉族AS患者血清标本,另有945例正常献血者血清标本为对照。结果显示,在AS患者中ERAP1基因多态性与疾病明显相关;但是,IL23R基因多态性却与AS的发病无明显相关性。此前,对北美和英国白种人的研究显示,AS的发病与ERAP1和IL23R基因有关。而本项对汉族人的研究却显示,中国汉族人AS发病与ERAP1,而非IL23R基因多态性有关。
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了在血液中生存,必须躲避一系列宿主天然免疫反应,如抗菌肽、补体和巨嗜细胞等。芝加哥大学微生物学系的Thammavongsa等研究了血液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如何躲避巨嗜细胞清除的。研究发现,葡萄球菌通过合成腺苷而躲避巨嗜细胞的吞噬。葡萄球菌还可以被外源性的腺苷挽救,躲避吞噬。在炭疽热病原体中也发现了类似的腺苷合酶A(AdsA),并且合成腺苷同样可以使炭疽芽孢杆菌躲避巨嗜细胞的清除。总的来说,葡萄球菌和其它病原菌通过利用腺苷的免疫调节,从而躲避了宿主的免疫反应。
荷兰Nijmegen医学中心的Netea等通过研究一个反复发生皮肤黏膜真菌感染的家族,发现了dectin-1在人类黏膜抗真菌防御中的特殊作用。该家族有4位女性,患有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或甲真菌病。1例反复发生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的细胞因子水平不足健康人的15%,初步确定其发病机制是β-葡聚糖反应异常,提示存在dectin-1基因缺陷(dectin-1蛋白是β-葡聚糖的细胞表面受体)。基因分析显示,姊妹3人和父母均有dectin-1基因缺陷。突变的dectin-1的表达差,不能介导β-葡聚糖结合,并导致用β-葡聚糖或白色念珠菌刺激后,细胞因子(白介素17、肿瘤坏死因子和白介素6)的生成有缺陷。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ErikGlocker等对一个同族五代大家族的36名成员进行了遗传学研究,其中4名成员反复发生真菌感染,另有3名成员在青春期死亡,2名成员因大脑念珠菌属侵袭性感染死亡。研究发现4例病人都有胱天蛋白酶募集域蛋白9(caspase recruitment domain protein9,CARD9)的纯合型点突变,该突变编码一个提前中止密码子(Q295X)。这4例病人缺乏野生型CARD9表达,导致Th17细胞数量减少。基于Card9-/-小鼠骨髓细胞基因重建的功能研究显示,Q295X突变损害了抗真菌模式识别受体dectin-1的固有信号传导(dectin-1对于应对真菌感染是必需的)。
最近,一项包括47697名癌症幸存患儿的大型队列研究(Nordic study)报道,癌症幸存患儿罹患第二原发癌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2.3倍。以前,在另两项大型队列研究(一项包括14581名存活5年以上的癌症患儿,另一项包括16541名存活3年以上的癌症患儿)中,癌症幸存患儿罹患第二原发癌的风险分别是普通人群的6.4倍和5.8倍。这些均提示,癌症幸存患儿罹患第二原发癌的风险增高。 第二原发癌大致分两种类型:化疗导致的脊髓发育不良和急性髓系白血病(特点:有短暂窗口期,即原发癌后3年内发生,与烷化剂或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有关);放疗导致的实体恶性肿瘤(特点:与接触放射线有关,窗口期长达10年以上)。
类风湿关节炎(简称类风关)会影响女性患者怀孕和生产过程,是许多围产期并发症的风险因素。荷兰学者Yael A. de Man等人对荷兰国内152名白人女性类风关患者怀孕前、孕期和产后的病情活动度、用药情况进行了5年半的研究。结果发现,病情的活动与新生儿低体重相关(P=0.025);服用泼尼松的患者的孕期显著短于未服用激素者(38.8周 vs 39.9周,P=0.001),而且通常出现早产。因此,对于病情控制良好的类风关女性而言,她们可以像正常人一样怀孕并产出正常的婴儿;但是服用激素会对怀孕过程造成不利影响,导致孕期缩短、早产和新生儿低体重。
美国布里格姆妇女医院Markus Schürks等研究人员对偏头痛与脑卒中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对2009年1月以前发表在医学文献数据库中的相关研究进行了荟萃分析。结果发现,任何类型的偏头痛都会增加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与没有偏头痛的患者相比,偏头痛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增加73%;有先兆症状(头痛发作前数小时或数日出现非特异性症状,如精神障碍、胃肠道症状等)的偏头痛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比没有先兆症状者高出4倍。研究还发现,性别(女性)、小于45岁、吸烟、口服避孕药都可以增加患脑卒中的风险。研究者建议,对于有先兆症状的偏头痛女性患者,应戒烟并谨慎服用口服避孕药,积极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奥地利学者Heinze等人对1794名接受肾移植、术后至少存活3个月的患者(其中805人接受EPO治疗)进行了5.6年的随访后发现,接受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的患者的死亡率为5.4/100病人年,而未接受EPO者的死亡率则为2.6/100病人年。未接受EPO治疗者中,78%的人生存期超过10年,而接受EPO治疗者中该比例仅有57%。接受EPO治疗者的血红蛋白水平一旦升高到125g/L以上,其死亡风险则显著升高。研究提示,肾移植患者应谨慎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来预防和治疗肾性贫血。
荷兰内梅亨大学医学中心的Siebers等对近9万名荷兰妇女的研究发现,液基细胞学这种通常被认为比巴氏涂片检查更先进的检查方法在检出宫颈癌前病变上并不具有优越性。 研究共包括89784名年龄在30岁~60岁的女性,她们均接受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宫颈癌前病变)筛查,其中49222名女性接受液基细胞学检查,另40562名女性则接受巴氏涂片检查。随访期为18个月。结果显示,两组受试者的CIN1+检出率比为1.01,CIN2+检出率比为1.00,CIN3+检出率比为1.05,两组间各级CIN的检出率均无统计学差异。研究表明,液基细胞学在检查宫颈癌前病变上即不会增加检测敏感性也不会增加特异性。
加拿大埃德蒙顿亚伯达大学Lisa Hartling等研究人员做了一项关于护理方式的研究。该研究以英国3家医院的ICU出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非双盲随机对照试验方法,患者出院后随机采取标准护理和随访护理计划。随访护理计划包括身体康复计划和护理手册。患者在出院后3个月和9个月接受临床复查。用SF-36量表对患者进行健康生活质量的评估。1年的随访观察显示,采用不同护理方法对患者的健康生活质量的影响无差别,对患者死亡率的影响也无差别。但随访护理计划的医疗费用比标准护理的费用要高。
疟疾的间断性预防治疗是指无论是否存在疟原虫,均在指定时间给予药物预防性治疗。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的Aponte博士等研究了周效磺胺进行间断性预防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汇集6项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共涵盖7930位年龄为1个月~23个月儿童的数据(试验组3958人,安慰剂组3972人)。每一项试验中周效磺胺或安慰剂均按WHO颁布的扩大免疫计划为儿童提供常规接种。分析显示,周效磺胺预防临床疟疾的有效率为30.3%,预防贫血有效率为21.3%,预防疟疾相关住院的有效率为38.1%,预防所有原因引起的住院有效率为22.9%,有效性显著优于安慰剂组。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
格拉默醋酸盐是一种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的药物,能有效减少多发性硬化症患者的复发频率、活动度和疾病负担。 意大利的Comi G等组织了一个名为\"PreCISe\"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研究早期应用格拉默醋酸盐能否延缓临床孤立综合症转变为多发性硬化症。结果显示,格拉默醋酸盐能减少45%的患者进展至多发性硬化症,并延长进展至多发性硬化症的时间(安慰剂366天,格拉默醋酸盐722天)。
大剂量甲氨蝶呤(MTX)化疗是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CNS)淋巴瘤的传统方法,为比较MTX加用阿糖胞苷(Ara-C)与单用MTX治疗新确诊原发性CNS淋巴瘤的效果,瑞士癌症联盟资助了一项开放性随机对照研究。 来自瑞士、意大利和希腊等欧洲6个国家24个研究中心的79例患者随机入组,年龄在18岁~75岁之间。单药组每疗程的第1天使用MTX 3.5 g/m?;联合用药组的化疗方案为第1天MTX 3.5 g/m?,第2和第3天每天2次加用Ara-C 2 g/m?。每疗程3周,分别化疗4疗程。 单药组和联合用药组的总体有效率分别为40%和69%,完全缓解率分别为18%和46%,联合用药组疗效显著优于单药组。血液系统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联合用药组有所提高,但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的Bradford Strijack等研究了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在接受透析治疗后,由于病情发展需要入住ICU治疗的情况。数据来源于加拿大温尼伯地区的11家ICU。2006年-2009年,上述11家ICU共收治患者34965例,其中1173 (3.4%)例为ESRD患者,心血管疾病(31%)、败血症(15%)、心跳骤停(10%)是ESRD患者收入ICU的主要原因。同其他ICU的患者相比,ESRD患者的年龄相对较轻,其罹患糖尿病、外周动脉疾病的比例相对较高;但是,两组人群的ICU留观时间无明显差异。就首次入ICU而言,ESRD患者的住院死亡率相对较高(16% vs 11%,P< 0.0001);在除外基础疾病严重程度的影响后,两组人群的住院死亡率无明显差别。
中国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的Joseph Lau等通过随机对301名中国籍香港市民进行电话访问,调查了香港市民接种H1N1流感疫苗的意愿。调查显示:如果H1N1流感疫苗免费,45%的人愿意接种;随着疫苗价格的上升,愿意接种的人不断减少。如果疫苗价格低于100港币,36%的人愿意播种;如果疫苗价格在101港币~200港币之间,那么24%的人愿意接种;如果价格高于200港币,只有15%的人愿意接种。如果疫苗的质量还不是很可靠,那么愿意接种的人数进一步降低,下降至5%。
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将肺炎列为\"被遗忘的儿童杀手\"。死于肺炎的儿童人数占全球儿童死亡人数的四分之一,超过因艾滋病、疟疾和麻疹死亡儿童人数的总和,98%肺炎死亡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WHO和UNICEF发布了《预防和控制肺炎全球行动计划》,鼓励各国采取三项措施预防和控制肺炎,包括:提倡出生后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预防低出生体重儿等以提高儿童免疫力,使其不易患肺炎;通过接种疫苗预防儿童肺炎,包括肺炎球菌疫苗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在社区、卫生中心和医院等机构通过正确护理和利用抗生素等药物积极治疗肺炎患儿。
2009年9月泰国研究人员宣布,美国和泰国研究人员合作开发的一种\"联合疫苗\"可以将人体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降低31.2%。这是人类首次获得具有免疫效果的艾滋病疫苗。 但是这种疫苗的效力在接种的头一年之后开始下降,而且对于高风险人群无保护作用。同时也无法确定组成疫苗的两部分(ALVAC-HIV 和AIDSVAX B/E)中是哪一部分在起作用,抑或是两部分的组合在起作用。 \"联合疫苗\"试验始于2003年10月,16402位年龄18岁~30岁的泰国志愿者入组。试验组注射\"联合疫苗\"(ALVAC-HIV+AIDSVAX疫苗)。
2009年10月26日,韩国首尔中央地方法院以挪用研究经费和违背研究伦理一审判决韩国生物学家黄禹锡有期徒刑2年,缓期3年执行,但欺诈罪名不成立。2006年1月,韩国检察院以黄禹锡利用伪造数据对SK和农协两家公司实施欺诈非法获得研究资金对其提起控诉。法院因公司提供资助的前提并不是为了获利而驳回对黄禹锡的欺诈指控。但法院认定黄禹锡违反研究伦理进行卵子买卖和侵吞8.3亿韩元政府研究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