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牵手医学新知』第二百零二期
分类

7月11日,冰岛雷克雅未克市解码遗传学公司的Kári Stefánsson所带领团队在《自然》杂志上报道:发现一种罕见的可防止阿尔茨海默氏症(AD)的APP基因突变。85岁以上人群,未携带此基因突变者发生AD的风险是携带该基因突变老人的7.5倍。AD患者中APP编码的一种蛋白质被分解成片,其中包括淀粉样β淀粉蛋白,该蛋白在大脑中聚集形成斑块,损伤记忆和认知功能,最终导致老年痴呆。APP新突变,是APP基因一位点上的单核苷酸(DNA)发生突变,这一突变干扰了能分解APP蛋白质的酶,减少了40%β淀粉样蛋白的形成,继而减少AD发生。此项研究为 “早发和晚发性老年痴呆症发病机理相同”的观点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基因不稳定性是老化组织的特征,这可能是由DNA双链断裂(DSB)修复功能异常或者缺陷所引起的。DSBs是通过同源复合物(HR)和非同源DNA末端接合(NHEJ)来进行自我修复的。 罗切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检测随着细胞的老化HR修复DSBs效率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随着细胞的老化,HR修复效率迅速下降。在HR所编码的一系列蛋白质,包括Rad51、Rad5C、Rad52和Sirtuin6(SIRT6)随着细胞的老化而消失。给细胞补充Rad51、Rad5C、Rad52和NBS1蛋白质都无法缓解衰老相关的HR效率下降。然而,在“中年”和衰老前细胞中过量表达SIRT6则能有效促进HR的修复功能,这种功效主要是通过PARP1的单ADP糖基化作用来实现的。

参考文献:PNAS 2012

我们知道骨髓细胞的寿命是短暂的,因此,无法解释多个引起白血病的突变发生于单一的克隆异常的细胞系中。美国斯坦福大学Max Jan教授及其研究团队通过实验后提出假设,突变的连续获得发生于自我更新的造血干细胞。 为了验证这一假说,研究人员从六名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分离出了癌变前造血干细胞,发现其存在白血病常见的FLT-ITD突变及NPM1,TET2,SMC1A等基因的突变。通过单个细胞的分析,研究人员发现多种突变的克隆进展发生于这些患者癌变前造血干细胞,而这也许是导致白血病复发的潜在机制。 这一发现使我们可以采取针对性的靶向治疗,来防止白血病的复发。

参考文献:

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系的Jeffery S. Cox实验室证明了DNA传感,先天性免疫和自吞作用之间的联系并且验证了在抵抗M. tuberculosis侵染过程中自吞作用的主要功能,这篇文章刊登在最新一期《CELL》杂志上。研究发现吞噬溶解小体透化作用受到细菌ESX-1分泌系统的调节从而使得泛素介导的自吞作用途径的细胞溶质成分可以利用吞噬溶解小体M. tuberculosis。证明了DNA传感、先天免疫性和自吞作用 之间的联系并且验证了在抵抗M. tuberculosis侵染过程中自吞作用的主要功能。

参考文献:Cell 2012

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pSLE)常涉及多种细胞因子的异常,为明确细胞因子的基因表达异常与临床表现的关系,印度免疫病理学A Rana教授领导的课题小组开展了一项研究。 共纳入40例年龄在5-16岁的pSLE患者作为病例组,20例年龄类似的健康人作为对照。通过检测后发现有90%及80%的pSLE的患者IFN-&#435;及TNF-α升高。两者基因表达的升高与肾功能异常有关(p<0.05)。IFN-&#435;的基因表达还与pSLE患者的皮肤表现及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有关(p<0.05)。病例组IL-17及IL-23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伴有皮肤损害(p=0.002)及血液系统异常(p=0.003)表现的患者血清IL-17水平更高。该项初始研究显示pSLE患者细胞因子的异常与其临床表现及疾病活动指数有关。

参考文献:

二甲双胍是2型糖尿病治疗的一线药物,单药无效时需加用二线药物如格列美脲(glimepiride),但此疗法常有体重增加和/或低血糖的负面事件发生。 利拉利汀(linagliptin)是一种新型降糖药,是一个二肽酶抑制剂(DDPIV Inhibitor)。德国蒂宾根大学附属医院的Baptist Gallwitz等开展了一项为期2年的随机、双盲、平行、非劣效性研究,对比了linagliptin与glimepiride的疗效。777例和775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入组,每天分别服用linagliptin 5 mg或glimepiride 1~4 mg。结果:两组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下降程度相当(-0.16% s -0.36%),达到预定义的非劣性标准。linagliptin 组低血糖(7% vs 36%)和心血管事件(12 vs 26)的发生率更低。 结论:与阳性药物glimepiride相比,linagliptin能够有效降低血糖,且安全性良好,可作为二线用药。

参考文献:Lancet 2012

戒烟往往会伴随体重的增加,但增加的程度各不相同。在抽烟者之间,他们也会广泛关注体重的增加,这也因此阻碍了一些人戒烟,尤其是女性。 《BMJ》近期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证实,吸烟者戒烟12个月后,其体重平均会增加4-5kg,体重增加最明显的时间是刚刚开始戒烟的前三个月。但是,不同个体间体重增加的差别非常大,16%的戒烟者体重不升反降,13%的戒烟者体重增加会超过10kg。该荟萃分析总计纳入了之前已发表的62篇相关研究,在这些研究中,成功戒烟者当中有需要借助尼古丁替代治疗的,也有不需要的。

参考文献:BMJ 2012

研究表明,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男女患者尽管疾病活动得到了良好的管理,但残疾仍逐步加重。治疗用药相似的情况下,女性的残疾情况比男性更严重。近日,瑞典医学与健康研究中心的Eva Hallert等在对149例纳入瑞典TIRA研究的男女类风关患者的8年随访中发现,随时间推移,疾病活动模式在男性和女性间相似,均在一年内得到改善,在其后的6年间保持病情稳定。HAQ得分在诊断RA时没有性别差异,但在整个随访时间里,女性比男性得分显著增高。

参考文献:Arthritis Care & Research 2012

类风湿性关节炎(RA)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增高。之前已有研究显示在不考虑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前提下,RA患者与健康对照患者相比,血管功能异常的标记物——反射波增强指数(AIx)会显著升高。为了明确RA对于AIx的影响,澳大利亚Herwig Pieringer教授完成了一项临床研究。 共有411人参与,罹患RA的实验组共203人,208人为非RA罹患人群。使用扁平压力测定法对桡动脉做脉搏波分析(Pulse-wave analysis)。经统计学分析后发现未经调整的AIx在RA患者为30.5±9.0%,非RA患者为24.0±11.0%,P<0.001。因此,RA患者的AIx会增高,反映了该人群的血管功能异常。

参考文献:

中国河南的Liu ZS等回顾性分析了491例中国狼疮肾炎(LN)患者(2003年~2010年随访)的数据,以评估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和预测因素。 结果发现,男女患者比例为1:9.5,平均年龄31.1岁。患者的5、10、15和20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8%、77%、53%和45%。与生存率下降的相关风险因素包括:发病年龄晚(≥50岁)、低蛋白血症(≤35g/l)、血清肌酐值升高(≥1.5mg/dl)、大量蛋白尿(≥3.5g/24h)。多变量分析显示,血清肌酐值升高和蛋白尿≥3.5g/24h是患者死亡的独立风险因素(HR=2.041和1.716),而糖皮质激素和羟基氯喹能降低死亡风险(HR分别为0.457和0.197)。 该研究认为,肾功能不全和大量蛋白尿是中国LN患者死亡的独立风险因素,而羟基氯喹能降低死亡风险。

参考文献:Lupus 2012

英格兰每年约有4.5万女性被诊为乳腺癌。2008年,58%的患者接受了乳腺癌保乳术。乳腺癌保乳术与全切术的选择取决于癌症的发展程度,肿瘤的大小,肿瘤的位置,以及患者的意愿。 英国伦敦皇家医学院的David Cromwell等开展了一项研究,旨在检验乳腺癌保乳术后的再次手术率是否与患者自身特征有关,及其在英国国民健康服务(NHS)信托中是否有变化。 结果显示,三年中,共计55297名女性在NHS信托接受保乳术。术后三个月中,20%的患者至少接受过一次再手术,其中约60%做了再次保乳术,另40%接受了乳房切除术。 五分之一接受乳腺癌保乳术的女性会再次接受手术。当对她们的乳癌决定使用哪种手术治疗类型时,应告知女性这种再度手术风险。

参考文献:BMJ 2012

近日,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的H. William Kelly博士等人对儿童吸入糖皮质激素是否影响成年身高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者对入组儿童哮喘治疗计划的1041例受试者中的943例(90.6%)的成年身高进行了测量;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组相比,布地奈德治疗组受试者平均成年身高降低了1.2 cm,奈多罗米治疗组则减少了0.2 cm。与安慰剂组相比,布地奈德治疗组对成年身高的减少程度与治疗2年后的结果相似。该研究表明青春期前儿童吸入糖皮质激素开始阶段对身高的影响将持续至成年,然而,对身高的减少作用不具备递增或累积效应。

参考文献:NEJM 2012

美国西北大学费因伯格医学院的Mercedes R. Carnethon等汇总5个纵向队列研究,共观察2625例2型糖尿病新发患者,随访27125个病人年。 结果发现,体重正常者(BMI:18.5~24.99)糖尿病平均发病率为12%。随访过程中499例死亡,其中178例死于心血管疾病。体重正常组患者的总体死亡率、心血管死亡率和非心血管死亡率分别为284.8、99.8和198.1/万病人年;分别明显高于超重组的152.1、67.8和87.9。调整了人口学特征、血压、血脂、腰围和吸烟状况等影响因素后,与超重组相比,体重正常组的总体死亡率、心血管死亡率和非心血管死亡率的风险比分别为2.08、1.52和2.32。 结论:与体重超标者相比,发病时体重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死亡风险更大。

参考文献:JAMA 2012

美国阿尔伯克基的医疗服务机构让患者选择住院或在家接受医疗照顾,结果显示,有高达93%的患者选择后者。根据一份报道在今年6月《Health Affairs》的研究显示,那些接受在家治疗模式(hospital-at-home model)的323例患者比2405例住院治疗的患者表现出更高的满意度和更好的预后。此外,在家治疗的患者比住院患者少花费19%的费用,主要是因为他们往往能更早“出院”,同时接受的实验室检查和诊断检测也更少。 这种在家医疗模式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老年病学家Bruce Leff设计的。该模式在阿尔伯克基试运行已经有将近20年之久。Leff相信这种模式有助于降低医疗费用并提高对老年患者的照顾质量。

参考文献:JAMA 2012

7月8日,柬埔寨卫生部和世界卫生组织宣称,发现了自4月份以来导致数十名柬埔寨儿童死亡的罪魁祸首——肠病毒71型。2012年4月——7月5日,柬埔寨59名儿童发生呼吸系统疾病、发热、抽搐等症状,其中52例死亡。柬埔寨巴斯德研究所实验室病毒学家Philippe Buchy检测了24例患者的脑脊液、咽喉和直肠拭子样本,其中15例样本肠病毒71型检测呈阳性。肠病毒71型是引发手足口病的一种病原体,此病具有传染性,病情严重时危及生命。专家们初步认为:此次柬埔寨儿童所患神秘综合症可能是手足口病。Philippe Buchy等现正在检测这24个患者续采的样本,并等待细胞培养的结果。然后进行病毒株基因序列检测。

参考文献:

近期,荷兰传染病控制中心开展了一项研究,旨在通过比较欧洲三个国家在多样流感大流行情况下不同策略的成本效益,探讨不同国家在处理未来流感大流行问题上,是否存在一个单一的最优接种策略。研究对象为德国,荷兰和英国的普通人群。 研究者分析了在不同国家不同范围的流感发生时,哪个年龄组接受疫苗可花费最少,而获益最多,以及不同策略是否适用于不同国家,尤其对德国,荷兰和英国不同流感情形下的最佳疫苗策略进行调查。这三个国家在地理上接近,文化上相似,但人口结构不同。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国家间,没有一个单一的最符合成本效益疫苗接种策略。在人口老龄化的形势下,预先存在的免疫力可能是减轻未来流感大流行至关重要的成本效益考量。

参考文献:BMJ 2012

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Grant Miller医生开展研究发现,适当激励有助促进中国农村儿童贫血疾病防治。研究者随机选择72个西北农村小学的3553位9-11岁的4、5年级学生参加整群随机试验,分别给予校长疾病信息、无条件补贴和财政激励等措施,以减少贫血学生发病。和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学生血红蛋白浓度平均分别上升:信息组1.5克/ 升、补贴组0.8克/ 升和财政激励组2.4 克 / 升。激励组学生贫血患病率降低24%(血红蛋白<115克/ 升诊断为贫血)。

参考文献:BMJ 2012

为了解低收入国家医学生毕业后继续从医情况的关联因素,尼泊尔尼克&#8226;西蒙斯学院的Mark Zimmerman等对尼泊尔第一医学院的共22届毕业生通过网络、电话和个人随访方式开展了一个观察性队列研究。 共有710名毕业生纳入研究。其中261人(36.8%)在加德满都,193人(27.2%)在国内但不在首都,256人(36.1%)在国外。出国的人当中有188人(73%)在美国,越年轻的医学生越倾向于出国。医学预科背景与留在国内工作独立相关(OR4.4,95%CI 1.7~11.6),出生于乡村(3.8,1.3~11.5)和高龄预科(1.1,1.0~1.2)与接受乡村工作独立相关。研究者认为,这些数据对于医学教育政策和医学院校的准入标准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BMJ 2012

西红柿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蔬菜。然而,如今的西红柿色泽越来越好看,但却越来越无味儿。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的植物学家Ann Powell及其同事发现,SlGLK2基因突变造成了这种结果。他们将人工栽培的西红柿与野生品种进行了杂交,并通过西红柿全基因组测序对比发现,如今的西红柿SlGLK2基因发生了突变,这种突变主要是基因中的7个A变成了6个A。而SlGLK2能够增加西红柿中叶绿体的数量,提升西红柿的含糖量。通过向西红柿基因组内嵌入完整的SlGLK2基因,成熟果实的葡萄糖及果糖总量增加了40%。同时,番茄红素的含量也增加了。Powell指出,完整的基因能够通过传统的栽培方式重新杂交回到西红柿中。

参考文献: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研究人员近来在《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撰文称,他们成功将干细胞转化成具有血脑屏障特性的内皮细胞,制成了可保护大脑的屏障模块。而此前科学家从未借助干细胞生产出特定的血脑屏障内皮细胞。 研究人员分别使用了胚胎干细胞和诱导多能干细胞两种干细胞来诱导分化血脑屏障的内皮细胞。hPSCs诱导分化而来的内皮细胞,在与神经元细胞“共处”后,内皮细胞获得了血脑屏障的特性:细胞间紧密连接,表达营养分子转运体和具有极化外排转运活性。

参考文献:Nature biotechnology 2012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