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17A是一种主要有活化T淋巴细胞分泌的前炎症因子,是由IL-17A基因编码的分泌性蛋白。IL-17A能够刺激IL-6、环氧合酶-2 (PTGS2/COX-2)和一氧化氮的上调表达。IL-17A在多种慢性炎性疾病,如炎症性肠炎、类风湿关节炎、银屑病、多发性硬化症等高表达,与上述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密切的联系。 除了在自身免疫炎性疾病,耶鲁大学的科研人员近来发现,活化CD4+T淋巴细胞分泌的IL-17A在多发性结肠息肉癌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Wook-Jin Chae等人通过实验小鼠模型证实,体内阻断IL-17A能够明显降低多发性结肠息肉癌变的几率。
2009年引起大流行的H1N1流感病毒通过其表面蛋白--血凝素(HA)感染细胞,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通过与HA结合抵御病毒,阻止其进入细胞内。最近科学家惊奇地发现,尽管相隔91年,2009年H1N1病毒与1918年H1N1病毒的HA非常相似。美国国家过敏和感染疾病研究所疫苗研究中心主任Gary Nabel带领的研究团队发现,给大鼠接种1918年流感病毒疫苗后,产生的抗体可以对抗2009年流感病毒;给感染了1918年流感病毒的大鼠接种2009年流感病毒疫苗后,大鼠的免疫系统反应良好,并清除了1918年流感病毒,这表明1918年和2009年流感病毒的HA非常相似。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结构生物学家Ian Wilson等的研究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1918和2009流感病毒HA头部有着相似的形状,不同之处仅限于头部的少数几种氨基酸。
线粒体参与多种生命活动并存在较高的突变率。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Kimmel癌症中心的Yiping He等用新方法对正常人及癌症患者的线粒体DNA进行测序发现,在同一个体内不同组织来源的细胞中线粒体DNA呈现的异质性有较大差异。与正常组织细胞不同的是,肿瘤细胞存在更为严重的同质及异质基因突变,这些突变在肿瘤患者血浆中也可检测出来。最重要的是,该研究表明每个个体都包含一系列相关但不同的线粒体基因型,而不是一直认为的单个个体只能存在一种线粒体基因型。
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哈达萨医学院的Eli Pikarsky等研究发现,部分肝组织切除的小鼠中,年龄较长且处于怀孕状态的小鼠肝组织更容易再生。研究包括3个月大和12个月大两组不同年龄的小鼠,每组又分为怀孕和未孕小鼠。所有小鼠都被切除了三分之二的肝组织。研究发现,术后第二天,3个月大未孕小鼠肝组织为原来肝脏大小的82%,而12个月大未孕小鼠肝组织仅为原来的46%;12个月大怀孕小鼠肝组织则再生为原来的96%。 研究人员表示,怀孕小鼠肝组织快速再生的主要原因是孕期小鼠肝细胞生长加快,并非是细胞增生加速所致。
法国流行病学与人口健康研究中心Martin Shipley领导的工作小组对不健康生活方式(吸烟、饮酒、不健康饮食、缺少体力活动)与社会经济地位和死亡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共10308位公务员参与研究,年龄为35岁~55岁,研究时间从1985年到2009年。研究中有654位受试者死亡,研究发现社会经济地位与死亡风险之间存在相关性,社会经济地位最低阶层的死亡风险是社会经济地位最高阶层的1.6倍。这种相关性很大程度上可用不健康生活方式来解释,所有死亡中29%与不健康生活方式存在相关性,其中45%心血管疾病死亡、61%非癌症死亡、94%非心血管疾病死亡与不健康生活方式相关。
活体肾移植的效果优于尸体肾移植,但活体肾移植并非全部成功,相关的影响因子目前还未被很好的研究过。为此,牛津大学的Susan Fuggle等用英国移植注册数据分析了相关影响因素。 分析显示,与无血缘关系的肾移植相比,接受有血缘关系供体肾的受者5年生存率较好(93% vs 97%,P=0.0002)。但与以往认识的不同,人类白细胞抗原A、B和DR的不匹配并不影响移植肾的存活。与移植3年后较差的生存率独立相关的因素包括捐献者年龄较大、受者患糖尿病以及移植肾来源于成人后代。与较差的移植肾生存率独立相关的因素包括捐献者年龄大于59岁和受者为女性。
英国阿伯丁大学Philip Hannaford等进行的一项前瞻、观察性Cohort研究显示,与不曾服用避孕药的女性比较,服用过避孕药的女性总体死亡率下降12%。 研究者对英国46112名妇女进行了为期39年的随访观察。随访期间,未用避孕药组死亡1747例,用药组死亡2864例,服用避孕药的妇女较未用药者死亡风险降低12%。用药妇女各种原因导致的死亡率均降低,包括癌症和循环系统疾病导致的死亡,但因暴力原因死亡的比例高于未用药组。服用避孕药的妇女总体死亡率降低52/10万病人年。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Sholom Wacholder等对2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的汇总分析显示,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疫苗不增加流产风险。 2项试验中包括HPV疫苗组:13075名15岁~25岁的女性(接种HPV16/18二价疫苗);对照组:13055名女性(接种甲肝疫苗)。汇总分析显示,HPV疫苗组流产率为11.5%,对照组为10.2%(P=0.16)。接种疫苗90天内怀孕的女性,HPV疫苗组和对照组的流产率分别为13.7%和9.2%(P=0.033)。接种疫苗90天后怀孕的女性,两组流产人数相似,分别为130例和134例。两组在妊娠率和活产率上也相似(P值分别为0.42和0.23)。总体上,HPV疫苗组的流产率没有明显增加。
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Jost Langhorst等的一项荟萃分析显示,针灸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FMS)的疗效微弱。 研究者搜索MEDLINE、PsychInfo、EMBASE、CAMBASE和Cochrane数据库,纳入针灸治疗FMS的随机对照(RCT)研究7项,共385例患者,观察疼痛、疲劳、睡眠障碍和躯体功能的改善情况。其中2项RCT研究随访至26周时显示,与假针灸相比,针灸治疗后患者疼痛显著减轻 (P=0.04) ,但对降低疲劳、改善睡眠或躯体功能方面无显著疗效;近期随访结果未发现对疼痛、躯体功能有改善作用。研究表明,针灸对FMS患者疼痛症状有轻微改善作用,但结果存在偏倚。鉴于此,研究者认为,对于FMS患者不推荐进行针灸治疗。
ACCORD(Action to Control Cardiovascular Risk in Diabetes)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不能从强化降压和降脂中获得显著的心血管益处。研究人员比较了2型糖尿病患者在强化或标准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的情况下,心血管事件(心梗、中风或心血管疾病引起的死亡)的发生风险。随访约5年后,强化降压(目标收缩压低于120mmHg)和标准降压(收缩压低于140mmHg)的受试者每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别(1.87% vs 2.09%,HR=0.88),但强化降压组患者服用的降血压药物更多、不良反应(如低血压和缓慢型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更高、肾功能更差。强化降脂组(辛伐他汀+非诺贝特)和标准组(辛伐他汀)患者每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也几乎相同(2.2% vs 2.4%,HR=0.92)。
美国阿拉巴马大学Muntner博士等对3612名慢性肾脏病(CKD)患者(eGFR 20~70 ml/min/1.73m2)的血压控制情况的调查显示,这些患者高血压患病率为85.7%,其中98.9%的患者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98.3%的患者进行了降压治疗。尽管如此,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者为67.1%,而控制在理想血压130/80mmHg以下者只占46.1%。在这些高血压患者中,服用一种降压药物的比例为15%,服用4种以上药物的占32%。服用ACEI和ARB能更好地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而老年人、黑人以及尿白蛋白水平较高者血压控制情况不如前者理想。肥胖、吸烟、糖尿病、心血管病史、血磷较高者当中高血压比较多见,血钙水平较高者血压控制情况较好。健康生活方式也有助于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 由此可见,CKD患者中只有接近一半的患者达到理想血压。在强化CKD患者对高血压认识的同时,寻找有效的降压治疗手段是目前工作的重点。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科研人员研究发现,并非只有CD4+T(Th17)细胞才能分泌细胞因子IL-17,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滑膜肥大细胞也能分泌大量IL-17。 研究人员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滑膜组织进行IL-17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IL-17阳性细胞除了少数为CD4+T细胞外,绝大多数是滑膜浸润的肥大细胞。体外研究证实,肥大细胞在TNF-a、IgG免疫复合物、C5a和LPS的刺激下,能够产生IL-17。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Lee博士等人对34079位健康美国女性运动与体重的相关性进行的为期13年的研究发现,不同体重指数(BMI)的女性通过运动控制体重的效果也不同。受试者平均年龄54岁,研究者通过调查问卷来了解受试者的运动、体重等情况。研究显示,13年间受试者体重平均约增加2.6公斤。研究开始时BMI小于25的女性(4540名、13.3%)平均每天进行6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可控制体重,13年里她们的平均体重增加小于2.3公斤。但对BMI超过25的女性来说,每天锻炼60分钟对控制体重效果不佳,运动量和体重无明显相关性,她们也许要配合其他方法如减少热量摄入等才能控制体重。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了世界上第一个经皮心脏瓣膜置换设备,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提供了一种治疗上的新选择。该设备通过一条腿上的静脉将导管插入人体内,延伸到心脏,替换掉即将或已经失去功能的心脏瓣膜。这项技术的出现为很多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带来了福音,尤其是对那些因为罹患心脏瓣膜病而在一生中不得不接受多次心脏手术的患儿来说,这项设备的出现可以帮助延缓开胸手术的时间,减少手术的次数。 美国已经有部分医疗机构被批准使用这项设备来治疗符合条件的心脏病患者,预计每年的使用人数在4000人左右。
来自西班牙的一项回顾性多中心荟萃分析显示,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膜性肾病患者常不需采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就能发生自行缓解,病情缓解后复发率低。 该研究共纳入特发性模型肾病患者328例,大部分患者(71.3%)eGFR>60 ml/min/1.73m2,接受降压药物ACEI/ARB治疗的占66.7%。104例(31.7%)患者病情自行缓解,其中52例患者经过平均14.7个月达到部分缓解,另外52例达到完全缓解,达到完全缓解的时间平均38.5个月。随访第一年,基线血清肌酐、基线尿蛋白、经过ACEI或ARB降压药物治疗、蛋白尿较基线水平下降>50%是患者病情自行缓解的显著独立预测指标。
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患上糖尿病。中国国家糖尿病和代谢紊乱研究组的杨文英等从2007年6月至2008年5月,就中国成年人中的糖尿病患病率进行了一项全国性研究。 结果发现年龄标化的总糖尿病患病率和糖尿病前期患病率分别为9.7%和15.5%,据此推算,全国有9240万成年人有糖尿病,1.482亿成年人处于糖尿病前期。糖尿病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体重的增加而增加。城市居民中的糖尿病患病率比农村居民中的高(11.4%对8.2%)。单纯糖耐量受损的患病率高于单纯空腹血糖受损的患病率 这些结果表明,糖尿病在中国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需要及时制定针对糖尿病预防和治疗的策略。
微量白蛋白尿的筛查可发现早期阶段的慢性肾脏病,进行及时治疗可有效延缓或阻止慢性肾脏病病情进展。美国北卡三角洲国际研究院的Thomas Hoerger博士通过建立慢性肾脏病患者的成本效益模型,分析了不同人群微量白蛋白尿筛查的成本效益比。 研究模拟患者从50至90岁或死亡的疾病进展并测算伴随医疗费用,分别在治疗后每隔1、2、5、10年对患者进行微量蛋白尿普查,或对特定目标人群(糖尿病人群、高血压不伴随糖尿病人群、没有糖尿病和高血压的人群)进行针对性微量蛋白尿筛查。 研究发现:针对糖尿病或高血压等慢性肾脏病的高危人群进行微量白蛋白尿筛查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对没有糖尿病和高血压的患者进行微量白蛋白尿筛查并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除非筛查的间隔时间较长,或者将检查纳入现有常规医疗中。
美国纽约西奈山医学院的Joseph Ross等研究发现,医院容量与因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或肺炎而住院病人的死亡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较大容量的医院中住院,上述疾病的死亡率相对较低。 研究数据来自2004年至2006年期间,美国Medicare数据库中因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或肺炎而住入急诊治疗医院的患者资料。通过分层logistic回归模型,估算与医院年容量增加100例病人相关的30天内死亡概率的改变。 结果发现,医院容量增加与所有疾病的30天死亡率下降都有关(P<0.001)。对于每种疾病而言,医院容量与患者转归之间的相关性随着医院容量增加而减弱。分析还发现,存在某个容量阈值,超过该阈值时,疾病特异性医院容量增加不再与死亡率下降显著相关。
牛津大学Sally Hopewell等开展研究,在PubMed数据库搜索2000年12月(519个试验)和2006年12月(616个试验)公开发表的随机试验报告,对其进行分析发现,近期发表的试验报告对试验方法细节描述的比例显著增加:如主要疗效指标(RR=1.18)、样本量计算(RR=1.66)、随机序列生成方法(RR=1.62),但描述盲法的报告比例无显著改变(RR=0.91)。认可CONSORT声明(临床试验报告统一标准)的杂志上发表的临床试验报告对试验中关键方法学指标描述的比例显著高于不认可CONSORT声明的杂志。 研究人员表示,尽管2001年修订版CONSORT声明发表后,公开发表的随机试验报告对试验方法学细节的描述有了改进,但随机试验报告整体质量仍然远低于\"可以接受的水平\"。
很多医生习惯使用MEDLINE来检索最新的医学文献,患者们也希望能从网络上获取最可信的健康信息。值得广大医生和患者额手相庆的最新消息是: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的MEDLINE数据库可以通过手机登录了。这个站点的地址是http://m.medlineplus.gov,可以通过手机来访问并获取各种医学资料,包括最新的医学进展、超过800种疾病的文献摘要、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信息等。其中还包含一个名为\"与医生交谈\"的模块,为患者提供在就诊前应该准备的各种信息的参考意见,有望提高患者每一次就诊的效率。 这个站点目前提供英文和西班牙文两个语种选择,在美国本土和部分国家,使用手机登录该站点是免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