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对人体健康具有很大的影响,美国科学家利用基因组系统生物结合硅系统分析法研究了微生物宿主种族和基因差异性的影响。他们针对肠道微生物,分析了124位单独个体以及六对单卵双生子及其母亲的数据,并建立了一个代谢网络图谱。结果发现在基因水平和网络水平,肥胖和炎性肠道疾病具有拓扑学差异。凡是与上述病症相关的基因都更可能位于代谢网络的边缘而且富含代谢“摄入”。这显示了瘦人和胖人的微生物群落差别主要在于微生物与宿主和宿主代谢间的联系。他们还发现肥胖人群的微生物模式化现象比较不明显,这是适应于较单一环境的表现。这种系统性分析法为研究人类微生物、相关器官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提供了基础。
视网膜色素上皮组织(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是一单层细胞,支撑着神经视网膜,与眼部各种疾病有关,美国纽约Rensselaer神经干细胞研究所Sally Temple领导的研究小组获得视网膜色素上皮组织来源的干细胞。研究人员将来自22岁到99岁的人尸体上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组织放在多种培养条件下培养。发现10%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组织具有再生能力。这些细胞能够分化成不同类型的细胞,但这种分化能力仍需要进一步研究。这项研究结果可用于医学研究、替代治疗和疾病模型研究。
与年龄有关的听觉损失一般是由于内耳中一种特殊的组成部分——柯替氏器上外毛细胞的损伤而导致。华盛顿大学学者David Ornitz等通过控制和鉴定蛋白质,研究了老鼠听力成熟过程中外毛细胞的形成。研究发现,缺乏FGF20蛋白质的老鼠除耳聋外一切正常。FGF20蛋白质对柯替氏器的某些特定细胞的发育过程起着一定的作用。缺乏FGF20会使内耳外毛细胞和支持细胞无法正常发育,导致遗传性耳聋。由此,作者推测,FGF20基因突变可能是导致人类遗传性耳聋的原因之一。
加州理工大学的David Baltimore等在利用基因治疗策略预防HIV传播的研究中取得突破进展,他们将外源DNA导入活体小鼠肌肉细胞中生成了高效的HIV中和抗体,并证明仅需单次注射就可完全保护小鼠预防HIV感染。 研究者利用一种腺病毒来感染小鼠肌肉细胞,这种腺病毒携带了一段外源DNA,可编码生成与HIV感染者血液中抗体相同的蛋白。腺病毒载体将外源DNA片段插入到了肌肉细胞基因组中,生成的抗体最后被分泌进入到血液中。在52周后,治疗小鼠体内的抗体表达仍维持在高水平状态,表明单次治疗即可获得持久的保护。
哈佛大学和马萨诸塞州总医院心脏科的Jonathan Kim等评估了2000~2010年间美国长跑赛事中心脏骤停的发生率和预后,结果发现:共有1090万人参与长跑,发生59例心脏骤停,总体发生率为0.54/10万人,低于其他运动人群。这59例心脏骤停患者中,最终有42例(71%)死亡,总体死亡率为0.39/10万人。最主要死因为肥厚型心肌病(8/23)或潜在的肥厚型心肌病(7/23),其次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8/23)。 结论:马拉松和半程马拉松比赛的整体心脏骤停发生率较低,导致心脏骤停的最主要原因是肥厚型心肌病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主要发生于男性马拉松参赛者。
2007年11月,“中远釜山号”撞向美国旧金山湾区大桥,造成5.4万加仑燃油泄漏,导致近百只海鸟死伤,多种鱼类受到污染。John Incardona及其同事发现,污染导致鲱鱼胚胎有很高的死亡率,这一结果之前并没有被发现。他们采用笼养方式,检测了污染区域以及非污染区域鲱鱼胚胎的生长情况,发现笼养鲱鱼胚胎出现了严重的心脏缺陷,达到石油亚致死剂量毒性反应,并且大部分胚胎在孵化之前就会死亡。但是检测鲱鱼胚胎体内的石油含量发现其不足以导致如此高的致死率。进一步的实验室研究发现,很有可能是由于强日光导致石油释放出有毒化学物质,从而造成了胚胎死亡。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Mark Pletcher等人对大麻吸食者的肺功能进行研究,发现吸食大麻并不会降低肺功能。5115位美国男性和女性参与研究,既不吸烟也不吸大麻者2305人,吸烟者851人,吸大麻者795人,既吸烟又吸大麻者1065人,研究时间从1985年到2006年。对于吸烟者来说,吸烟时间与肺功能下降呈正相关,研究结束时,长期吸烟者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和最大肺活量(FVC)都有降低,但吸大麻者却有所不同,大部分小剂量(偶尔)吸大麻者肺功能反而升高,其中FEV1平均每年增加13mL(95% CI:6.4~20;P<0.001),FVC平均每年增加20mL(95%CI:12~27;P<0.001),大剂量吸大麻者肺功能降低,吸大麻超过10年FEV1平均降低2.2mL,吸大麻超过20年FEV1平均降低3.2mL。
凝血酶受体拮抗剂(Vorapaxar)是一种新的口服蛋白酶激活受体1(PAR-1)受体拮抗剂,能够抑制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活化。Pierluigi Tricoci等人对12944名无ST段升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开展了一个多国、双盲、随机试验,结果发现Vorapaxar并没有显著降低多种因素引起的死亡,但却显著增加严重出血的风险,包括颅内出血。经过平均502天的治疗,Vorapaxar组患者的死亡率为18.5%,安慰剂组为19.9%(p=0.07)。因心血管原因,心肌梗死或中风的死亡率分别为Vorapaxar组14.7%,安慰剂组16.4%(P = 0.02)。中度和重度出血发生率分别为7.2%,5.2%(P <0.01),颅内出血率分别为1.1%和0.2%(P <0.001)。
丙型肝炎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全球已有1.7亿人感染。许多临床研究显示,HCV相关的宿主T淋巴是该病自愈的关键因素。近日,英国牛津大学纳菲尔德医学研究中心的Eleanor Barnes等在对健康志愿者应用重组腺病毒载体的Ⅰ期临床试验显示,两种腺病毒载体(Ad6和ChAd3)可诱导人体HCV-1B基因表达NS蛋白,并可诱导HCV相关T淋巴细胞广泛表达,以抵抗病毒的侵袭。此外,机体还可分泌IL-2、干扰素-γ及TNF-α,并至少可在体内保持1年。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近日宣布已同意审查吉利德(Gilead)科学公司Quad的新药申请(NDA)。Quad是一种完整的单片剂抗HIV药物,内含整合酶抑制剂(elvitegravir)、推动型阿扎那韦(cobicistat)、恩曲他滨(emtracitabin)和富马酸替诺福韦酯。Quad含有2个已批准的抗艾滋病病毒药物. 即elvitegravir和cobicistat。而emtracitabin和替诺福韦尚未获得批准。Elvitegravir可防止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细胞的遗传物质内,而cobicistat旨在增加其他药物的有效性。
沙利度胺对新诊断以及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均有效,来自英国多中心、随机临床研究及荟萃分析显示:沙利度胺维持治疗对患者总体生存无影响,但可显著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而对于具有不良肿瘤生物学(iFISH)特征的患者沙利度胺维持治疗或可增加患者死亡风险。 研究纳入经诱导治疗后的新诊断MM患者820例(沙利度胺维持治疗组408例,无维持治疗组410例),治疗后沙利度胺维持治疗能显著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23vs 15月,P<0.001)。但平均总体生存(OS)两组无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沙利度胺维持治疗对于不良IFSH特征的患者却产生不利预后影响,PFS与无维持治疗无差异,但OS显著缩短。
随着整形美容业的快速发展,医疗整形纠纷呈上升趋势,医疗辩护联盟(MDU)指出,,近5年索赔案例数量显著上升,其中有45.2%整形索赔案得到解决。乳腺整形引发索赔最多约37%,整容紧随其后约14%,其次是消除眼袋、隆鼻,腹部去脂术。28%案件起诉的理由是患者没有获得知情同意,患者抱怨医生没有详细告知整形手术风险。其他的理由则是因为术后出现瘢痕或不对称,或手术没有达到患者的预期效果。5年期间,超过50位整形医生受到英国医学总会调查,某些案件调查成本达20万英镑。
虽然儿童早期接受干预教育有助于提高儿童的智商,但有关教育和儿童智商(IQ)的关系存在争议。来自挪威奥斯陆大学经济学系Christian等纳入1960年代挪威义务教育由7年增加到9年(学生由14岁毕业变成16岁)的学生,然后于19岁时评估学生的IQ。分析证实:青少年在校时间越长智商越高,平均多接受1年教育,智商就能增加3.7。这为义务教育改革提出了新思路。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数据显示从1997年到2009年,美国农场中动物耐药情况逐年上升,到2009年,超过12%的牛、鸡、火鸡等主要产肉动物对头孢菌素产生耐药性。为防止人们对这种关键的能挽救生命的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于2012年1月4日颁布一项法令,法令将限制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在牛、猪、鸡、火鸡几大主要产肉动物的使用。法令规定禁止在未批准给药剂量、给药频率、给药时间或给药途径的情况下给予动物头孢菌素;禁止将指定为人用的头孢菌素用于动物;禁止将头孢菌素用于猫、狗等宠物;禁止将头孢菌素注射入鸡蛋;禁止用头孢菌素预防而不是治疗食品动物的疾病。据悉,该项指令将于2012年4月5日生效。
三百年前,一位外科医生发现了大象的第六根“脚趾”。现代解剖学家则认为,那根额外的脚趾实际上只是一根籽骨(一般形成于跟腱关节处,比如膝骨),更像是熊猫的假拇指。然而,它仍有助于支撑大象巨大的身体。 经过CT扫描,科学家发现:大象的第六根“脚趾”和大熊猫的假拇指处在同一位置,就像脚趾一样,可起到接触地面、改变方向、和支撑体重的作用。追溯这根脚趾的源头,学者发现:早期类大象哺乳动物以及近代大象化石在5000万年前并没有第六趾现象,这些动物可能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水中。而4000万年前化石开始呈现第六趾现象,这时,大象体积越来越大,成为了陆地动物,他们的脚也随之发生变化,使之更好地适应体重变化。研究人员正在研究其它的大型动物,如蜥脚类恐龙,是否也有类似的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