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明确乳腺癌脑转移的分子学基础,Paula Bos等做了相关研究。研究显示乳腺癌脑转移是由能穿越血脑屏障的强化因子介导的癌细胞从无孔毛细血管游离出所致。Paula Bos等从患进展型乳腺癌的患者脑中分离出了渗透到脑组织的癌细胞,对这些细胞进行基因表达分析,发现介导癌细胞穿越血脑屏障的物质为环氧化酶COX2、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配基HBEGF、α-2,6-唾液酸转移酶ST6GALNAC5。以往的研究证明,EGFR配基和COX2与肺转移有关,但与骨转移和肝转移无关,提示脑转移和肺转移共用这些介导物质,而ST6GALNAC5特定地介导脑转移。在脑部,乳腺癌细胞表达ST6GALNAC5会增强它们穿越血脑屏障的能力及与脑内皮细胞粘附的能力。
Stat3是介导细胞因子信号的转录因子,在糖尿病肾病发病机理中占有重要地位。最近,美国纽约西奈山医学院Ting-Chi Lu等的研究显示,降低Stat3活性能预防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研究者通过杂交制备了Stat3活性减低的小鼠,而后用链脲霉素使这些杂交鼠患上了糖尿病。研究发现,Stat3活性越低的糖尿病小鼠蛋白尿水平越低,肾小球细胞增殖明显减少、巨噬细胞浸润明显减轻。而且Stat3活性的降低并未影响肾小球超过滤。此外,Stat3活性降低的糖尿病小鼠肾小球中各种炎症因子水平也明显降低。研究提示,在糖尿病肾病早期阶段,Stat3在调节炎症反应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范可尼贫血(Fanconi anemia)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血液系统疾病,属于先天性再障。在范可尼贫血病人中,因缺少DNA螺旋的一个关键基因BRIP1,使得许多与它相互作用的基因不能发挥功能。西班牙巴萨罗那再生医学中心等处的研究人员对诱导多能干细胞(iPS cell)应用于治疗范可尼贫血进行了研究。研究人员应用基因治疗技术将问题基因治疗后,将范可尼贫血患者的造血细胞用iPS诱导技术成功诱导成iPS细胞,再经定向诱导将其分化成健康的造血干细胞样细胞,它们能产生属于骨髓细胞系和类红细胞系的不含疾病的造血祖细胞。通过这种方法或许将来就可以对范可尼贫血患者进行治疗了。
为了明确IL-17在肿瘤发生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者给敲除了IL-17、IFN-γ基因的小鼠分别注射B16黑色素瘤细胞和MB49膀胱癌细胞。结果显示,IL-17-/-小鼠体内黑色素瘤的生长速度和瘤体内磷酸化Stat3的水平降低,而IFN-γ-/-小鼠体内肿瘤生长的速度以及Stat3的活性显著高于正常小鼠。采用特异性抗体中和IL-6,可阻断IL-17对肿瘤细胞内Stat3的活化。研究提示,IL-17通过IL-6活化Stat3途径,上调VEGF、MMP9等抗凋亡、促血管生成基因的表达,发挥促进肿瘤生长的作用。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体重超标是胰腺癌的风险因素,而最近Donghui Li等人开展的一项大规模对照研究进一步证明了体重与胰腺癌发生风险、发作年龄和存活率有关。该研究包括841位胰腺癌患者和754位健康对照受试者。研究发现,14岁~39岁时超重(体重指数[BMI],25~29.9)或者20岁~49岁时肥胖(BMI≥30)的人患胰腺癌的风险增高,这种联系在男性和有吸烟史者中的表现更明显。20岁~59岁时超重或肥胖的人胰腺癌提早2年~6年发生。与体重正常者相比,30岁~79岁时超重或肥胖者胰腺癌存活率降低且与胰腺癌阶段和肿瘤切除情况无关。研究表明,年纪轻时超重或肥胖将导致胰腺癌发生风险增高、发病年龄提前,年纪大时肥胖则使胰腺癌存活率降低。
法国学者F. Tubach等人对法国接受抗TNF单克隆抗体治疗的风湿性疾病患者开展了一项为期3年的研究,结果显示,结核的发病率为116.7/10万病人年,标准化发病率(SIR)为12.2。在使用英夫利昔和阿达木单抗的患者中,结核的标准化发病率高于使用依那西普的患者(SIR 18.6、29.3 vs 1.8)。与依那西普相比,暴露于英夫利昔和阿达木单抗是结核的独立风险因素(OR 13.3 and 17.1),说明抗TNF单克隆抗体治疗较可溶性TNF受体发生结核的风险高。因此在抗TNF治疗前应进行结核筛查并进行预防性治疗,力求将感染风险降至最低。
英国和澳大利亚的科学家(Andrea Schreier等)的研究披露:经常受同龄人欺负的儿童在进入青春期后容易出现幻觉、妄想、思维障碍等精神病症状。研究共纳入6437名青少年,其中约46%的儿童在8岁或10岁是被同龄人欺负的对象,在这些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他们中的30.8%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精神病症状。与没有受到欺负的儿童相比,8岁或10岁被欺负的儿童出现精神病症状的风险增加了一倍,并随受欺凌的时间延长和程度增加而增长。因此,减少儿童受欺负的机会或对受欺负的儿童及早采取干预措施将对预防儿童精神心理问题起到积极作用。
最近《美国移植杂志》的一项研究披露,肾移植术后3年内,患者的妊娠率和活产率都远远低于美国总人口相应的数值。研究数据来源于美国肾脏数据系统(USRDS),1990年至2003年接受肾脏移植的女性患者共16195例,平均年龄33.4岁,平均受孕率为33/1000个受肾者,由1990年的59/1000,急剧下降到2000年的20/1000,远低于总人口妊娠率100/1000。平均活产率为19/1000,也由1990年28.5/1000降到2000年的6.2/1000,低于同年总人口新生儿活产率70.9/1000和65.9/1000。该研究中患者肾移植术后活产率逐年下降与妊娠率下降有关,与胎儿丧失率增加无关。FDA在免疫抑制剂对妊娠影响的分类中,大部分尚不明确,还需长时间观察研究。
为了解免疫抑制剂是否增加使用者的死亡率,美国宾夕凡尼亚大学眼科中心进行了回顾性队列研究。在纳入研究的 7957位非感染性眼部炎症患者中有2340人使用免疫抑制剂,936位患者死亡,其中230位患者死于癌症。研究发现抗代谢剂、T细胞抑制剂、氨苯砜和皮质醇激素未增加使用者整体和癌症相关死亡率。使用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可能增加使用者整体死亡率(校正HR1.99,95%CI,1.00~3.98)和癌症相关死亡率(校正HR 3.83,1.13~13.01),该调查结果尚需进一步证实。
滤泡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常见的类型,多数FL患者的肿瘤细胞具有特征性的染色体易位t(14;18)。在经常接触杀虫剂的农民中,t(14;18)易位者的比例也偏高。法国的学者对128名曾经使用过杀虫剂的农民、25名未接触过杀虫剂的非农业工作者中t(14;18)易位频率的变化进行了9年的随访。发现接触杀虫剂者t(14;18)易位的频率明显升高(+253%,P<0.0001),导致活化的t(14;18)+ B细胞克隆广泛扩增及FL的发生;虽然未接触者t(14;18)易位频率也出现缓慢增加,但这与年龄的增加有关。研究显示,持续暴露于杀虫剂会增加患NHL的风险。
血沉(ESR)、C反应性蛋白(CRP)和类风湿因子(RF)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的诊断和病情判断都有重要意义。芬兰研究者近期对收集到的RA患者首次记录的ESR、CRP值和所有的RF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大多数RA患者ESR、CRP或RF检查结果异常。然而,超过37%的患者首次记录的血沉<28毫米/小时、CRP正常,或者RF测试阴性。所以,在临床中应注意相当多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首次就诊时的ESR、CRP和RF检查结果是正常的。
意大利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型电脑触摸屏技术用于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记录疾病报告,该系统界面友好,操作简单方便,运用卡通形象直观的让患者记录相关数据,输入的数据可以及时保存。研究纳入了78名RA患者,他们中67.8%以前没有或很少用电脑,研究人员让他们通过电脑触摸屏或传统的调查问卷来记录自己的病情报告,结果86%患者首选用触摸屏来记录,2%患者首选用纸张记录,12%认为用哪个都可以。电脑触摸屏和调查问卷完成患者疾病报告的平均时间分别为7.9和7.3分钟,2种方式的评分结果无明显区别。研究表明,与传统的调查问卷相比,电脑触摸屏容易被RA患者接受,收集的数据质量高。
美国每年大约有70万新发中风患者,导致16.3万人死亡,但美国每10万人中只有4位神经科医生,并且这些神经科医生还不全专长于中风的诊治。\"在任何时候,为可疑中风患者做出最准确的诊断、提供最合适的治疗\"也许是远程电视医疗系统所能达到的目标,也是提高美国中风治疗水平的一个可行方案。 美国心脏病学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在一份声明中提到:\"建立高质量的电视会议系统,将有助于为那些偏远地区的可疑中风患者提供最合适的治疗,挽救更多人的生命。\"该系统的建立还面临着技术、设备、医保等多方面的壁垒。
患者为什么愿意参加临床试验?在临床试验进行的过程中,他们想了解哪些信息?对于试验的随机性,他们有哪些想法?在预约复诊、检查等安排及试验终点的设置上,患者有什么想法?他们为什么不愿意参加试验或者中途退出?这些都是临床试验的组织者应该且需要了解的内容。 《BMJ》近日介绍了healthtalkonline网站在促进临床试验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有40位临床试验的入组患者在这个网站上面就前述各项问题展开了交流和讨论。该网站负责人表示:\"通过网站来向临床试验的参与者提供信息,并与他们形成良性互动,将对临床试验的顺利开展和进行起到积极作用。组织者和参与者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方便地交流信息,直到试验结束仍可以通过网站在线随访。\"
瑞典科学家研究发现,中年(平均50.4岁)保持稳定婚姻关系可以降低老年发生认知功能缺损风险。研究者1972~1987年间在芬兰随机抽取了2000名中年人,记录受试者的婚姻状况(同居、单身、离婚、丧偶)和认知功能缺损情况(轻度认知功能缺损、阿尔茨海默病、其他类型痴呆)并进行随访。 研究发现,与中年无同居关系者(单身、离婚、丧偶)相比,中年有配偶关系的人,老年出现认知功能缺损风险降低50%。中年老年都无同居关系者与中年老年都有配偶关系的人相比,前者出现认知功能缺损风险是后者3倍。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Ricki Colman等人从1989年开始对76只年龄在7岁至14岁的成年恒河猴进行了长达20年的研究,研究人员将这些猴子随机分为热量限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猴子的热量摄入不受限制,热量限制组摄入热量是对照组的70%。20年后,热量限制组80%的猴子还活着,而对照组只有50%活着;热量限制组的猴子死于与衰老相关的疾病(糖尿病、癌症、心血管疾病和脑萎缩)是对照组的1/3;热量限制组猴子脑部萎缩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表明,限制热量摄入可减少恒河猴罹患与衰老相关疾病的风险从而延长其寿命。
法国的Necker H等报道了一例64岁男性黑色素瘤患者在接受了一项试验用药ipilimumab的单药治疗后并发狼疮性肾炎。Ipilimumab是一种针对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性抗原4(CTLA4)的单克隆抗体,该患者用药剂量为每3周静脉给药3mg/Kg。在黑色素瘤发病的几年内,该患者没有出现蛋白尿症状,然而在应用ipilimumab治疗后不久,即并发肾小球肾炎症状和抗双链DNA抗体阳性;而当停药后,抗双链DNA抗体转为阴性,因此Necker H等认为CTLA4抗体可能诱发狼疮性肾炎。此病例提示医疗工作者要时刻注意抗CTLA4抗体具有这种可能的严重并发症。
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死亡率为50%~90%。已有研究显示埃博拉病毒感染人类及其他灵长类动物,7月10日《Science》杂志报道,美研究者首次在猪体内发现埃博拉病毒。美研究人员在菲律宾一些农场的猪体内鉴定出一种名为Reston的埃博拉病毒(REBOV)。REBOV与其他类型的埃博拉病毒不同,目前尚未发现REBOV导致人类患病。尽管目前尚不清楚REBOV是否会像其他纤丝病毒一样在人类中造成烈性传染病,但是研究人员对于此种病毒在人类食物链中出现仍表示担忧,认为这种病毒理论上有可能会在猪群体中发生变异并威胁到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