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牵手医学新知』第一百零四期
分类

加拿大McMaster大学的Mickie Bhatia及其同事开发了一项新的造血方法,可将人体皮肤直接改造为血液。 研究人员利用病毒将OCT4基因植入人类皮肤细胞中,然后在含有多种细胞因子的特殊环境中进行培养。实验表明,由此生成的血液祖细胞确实产生了血液中的3种主要细胞--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而且都能够发挥其应有的功能,红细胞制造出了成熟的血红蛋白,而不是胚胎阶段的血红蛋白。此外,新研究使得这些细胞移植进入病人体内后形成肿瘤的风险几乎为零,解决了安全问题,比利用人类胚胎干细胞或者诱导多能干(iPS)细胞制造血液细胞的方法更具优势。

参考文献:Nature 2010

窦房结、房室结以及传导束构成了控制心肌搏动的传导系统,正常的窦性心律由此系统控制。光遗传学(optogenetics)为结合遗传工程与光来操控细胞的功能。最近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Aristides Arrenberg等通过蓝光脉冲打开心肌细胞正离子光敏感通道ChR2,通过此通道脉冲光可激发细胞电信号传递。这种方法使斑马鱼正常的心肌细胞具有了心脏传导系统细胞的功能,此细胞也可发出电兴奋,使正常的心肌细胞搏动,并且脉冲光对这些细胞的干扰是完全可逆的。本方法为研究正常心脏节律和心律异常提供新的手段。

参考文献:Science 2010

由奥地利科学院分子生物技术研究所和美国哈佛医学院科学家组成的科研小组最近利用RNA干扰技术发现了数百个与疼痛有关的基因。研究人员对果蝇基因组中数以千计的基因进行了试验,他们用RNA干扰技术\"关闭\"果蝇的基因,观察果蝇逃离酷热的行动速度,结果发现约600个基因可能与热刺激导致的疼痛有关。科学家重点研究了其中一个名叫α2δ3的基因,研究发现,在果蝇、小鼠和人体内,α2δ3基因\"关闭\"都会降低对疼痛的敏感程度。本研究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疼痛信号送入α2δ3基因突变的实验鼠脑部,并没有传导到脑部主管疼痛的区域,而是被送到了与嗅觉、视觉和听觉有关的区域。这显示,实验鼠可能产生了\"通感\",即通过嗅、看和听的方式感受到了疼痛信号。该研究是疼痛研究领域的一个里程碑。从长远看,该研究结果将对新型止痛药物的研发乃至某些疼痛疾病的预测产生积极作用。此外,有关通感的研究甚至可能使神经生物学领域出现一个全新的分支。

参考文献:Cell 2010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戴卫·格芬医学院的Andrew Clarkson及其团队在《自然》上发表的最新研究中阐述了一种促进中风恢复的新药--苯(并)二氮(benzodiazepine)反向激活剂,该药是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的拮抗剂,可有效恢复小鼠受梗塞影响的前肢功能;但是用药的时机极为重要,在梗塞后1天~3天内给药会加重脑部损伤;而在3天后给药则能发挥显著疗效,帮助小鼠大脑恢复40%~50%。研究者乐观地表示,该治疗方法结合康复训练或其他药物可缩短中风患者康复时间,还有可能恢复到发病前的状态,有望为众多中风患者带来希望。

参考文献:Nature 2010

糖尿病有遗传倾向。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Mikael Knip博士及其同事的研究显示,酪蛋白水解配方奶粉喂养会减少遗传易感儿童糖尿病相关自身抗体的产生,降低罹患1型糖尿病的风险。 研究纳入230名糖尿病遗传易感婴儿(至少有一个家庭成员是1型糖尿病患者和携带1型糖尿病易感基因)。试验组113名婴幼儿在6-8个月停止母乳喂养后给予酪蛋白水解配方奶喂养,对照组117名婴儿用常规配方奶喂养。定期采取受试者血样进行胰岛素自身抗体、GAD、IA-2、ZnT8及胰岛细胞抗体分析。随访10年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测得一种或一种以上自身抗体阳性的危险比(HR)为0.51(校正后);2种或2种以上自身抗体阳性的HR为0.47(校正后)。研究表明,早期饮食干预对β细胞自身抗体有长期持久的影响。

参考文献:NEJM 2010

曾有研究显示,新生儿出生后补充维生素A可提高婴儿存活率,最近则有研究称,补充维生素A可提高男婴生存率,但却降低女婴生存。而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的Betty Kirkwood等最新开展的荟萃分析却显示,新生儿时期补充维生素A 并不提高婴儿存活率,无论男婴还是女婴。 分析显示,补充维生素A的婴儿总体死亡相对风险比为0·93 (95% CI:0·80-1·07), 男婴总体死亡相对风险比为0·84 (0·65-1·09),女婴总体死亡相对风险比为0·98 (0·82-1·17)。 研究者审慎地解读了该荟萃分析的结果:新生儿补充维生素A对婴儿的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并没有提高婴儿的存活率。

参考文献:Lancet 2010

氯吡格雷是一种血小板聚集抑制剂,主要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抗血栓治疗,胃肠道出血是其主要并发症之一,质子泵抑制剂(PPIs)奥美拉唑被认为能有效减少这一并发症的风险。奥美拉唑或可通过抑制CYP2C19酶而降低氯吡格雷活性代谢物水平,从而导致氯吡格雷的活性下降、疗效降低,但一项随机对照试验显示,氯吡格雷和奥美拉唑之间没有临床相关的不良心血管相互作用。 共3627例患者被随机分为氯吡格雷加奥美拉唑组和氯吡格雷加安慰剂组,所有患者均服用肠溶阿司匹林,在180天内,胃肠道事件发生率:奥美拉唑1.1% vs安慰剂2.9%,奥美拉唑减少了胃肠道出血的发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奥美拉唑4.9% vs 安慰剂5.7%,没有显著差异。这表明,对于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患者,预防性使用PPIs可减少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氯吡格雷与奥美拉唑之间没有明显的和心血管疾病相关的相互作用。

参考文献:N Engl J Med 2010

美国哈佛医学院的Markus Schurks就维生素E与中风进行的一项荟萃分析显示,服用维生素E增加出血性中风风险,而降低缺血性中风风险。 分析中共包括118765位受试者,其中59357人使用维生素E,59408人使用安慰剂。结果显示,维生素E对中风整体发病率并无显著影响,但维生素E对不同类型的中风即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的影响存在很大差别。与服用安慰剂的受试者相比,服用维生素E的受试者出血性中风风险增加22%,但缺血性中风风险降低10%。其中服用维生素E的受试者发生出血性、缺血性中风事件分别为223例和884例,服用安慰剂的受试者发生出血性、缺血性中风事件分别为183例和983例。

参考文献:BMJ 2010

Romiplostim(罗米司亭)是一种血小板生成素(TPO)类似物,为一种新型重组蛋白,可特异性结合并激活TPO受体。麻省总医院的David Kuter博士等对Romiplostim疗效与安全性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Romiplostim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疗效优于标准治疗药物,且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 234位未进行脾脏切除的成年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随机接受标准化治疗(77人)或每周皮下注射Romiplostim(157人)。结果显示,Romiplostim组患者血小板应答率是标准治疗组的2.3倍(P<0.001)。与标准治疗组相比,Romiplostim组患者治疗失败发生率及脾脏切除率均显著降低。与标准治疗组相比,Romiplostim组出血事件发生率较低、输血发生较少,且生活质量较高。Romiplostim组与标准治疗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3%及37%。

参考文献:NEJM 2010

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的Serena Guiducci等最近报道了利用自体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成功治疗一例下肢广泛缺血的系统性硬化(SS)患者。该患者为34岁女性,曾接受糖皮质激素和硫唑嘌呤治疗,停药后出现发热、关节肌肉痛和快速进展的肢端缺血。扩血管治疗、血浆置换和静脉激素冲击均无效。在输注MSCs后(第一个月剂量为0.9×106cells/kg,第二、三个月为0.8×106cells/kg),皮肤坏死区域明显缩小,局部出现肉芽组织;血管造影显示上肢新生血管网和下肢末梢血管形成,两侧小腿骨间动脉、右侧胫动脉和左侧胫后动脉血运重建。皮肤活检示疤痕形成,可见管状结构及细胞聚集,真皮层血管生成因子高度表达,提示皮肤处于修复状态。

参考文献:Ann Intern Med 2010

Wiskott-Aldrich综合征(WAS)是X连锁隐形原发免疫缺陷疾病,临床上常有三联征:湿疹、血小板减少和免疫缺陷,是由于位于X染色体(Xp11.22-11.23)的WAS基因突变,导致血小板和免疫细胞的功能异常。德国汉诺威医学院的Kaan Boztug博士等对两位WAS患者的自体造血干细胞进行了基因改造,之后重新输注回患者体内。结果发现,在干细胞基因治疗之后,WAS蛋白在造血干细胞、淋巴细胞、髓系细胞及血小板中持续表达。T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及单核细胞功能得到纠正。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出血、湿疹、自身免疫性疾病及严重感染易感性均消退。

参考文献:NEJM 2010

美国德州理工大学的Jan Simoni等研究发现,碱性食物可减轻肾衰患者肾功能下降的程度。研究者采用2/3肾切除的大鼠模型进行试验,模拟GFR下降,观察碱性食物对症状的缓解情况。研究显示,肾2/3切除的大鼠在术后25周GFR水平显著低于术后1周,应用内皮素和醛固酮拮抗剂后能改善存留的GFR,但术后24周GFR水平仍然低于术后1周。如果给予碱性食物则能使肾脏酸性物质恢复正常,而且术后24周和术后第1周GFR无显著差异。提示:大鼠2/3肾脏切除引起的GFR下降,是由肾脏内皮素和醛固酮产物导致的酸潴留所诱导;碱性物质对GFR的保护作用优于内皮素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参考文献:Kidney International 2010

肾是泌尿系形成结石的主要部位,总尿量、草酸盐的排泄和草酸钙是尿草酸钙过饱和的主要原因,而尿草酸钙水平升高是草酸钙肾结石形成的重要风险因素。来自美国梅奥诊所肾病高血压中心的Lieske等的一项随机对照研究显示:饮食控制,避免草酸盐摄入能有效预防肾结石的发生。 该研究共纳入尿草酸盐轻度升高的患者40例,平均年龄53岁,随机分为安慰剂组、严格控制饮食组、益生菌类治疗组。结果:与饮食自由选择的人群比较,严格控制饮食组患者尿草酸盐排泄和草酸钙过饱和浓度均显著下降。而益生菌治疗无以上作用,但能增加乳酸杆菌计数。

参考文献:Kidney International 2010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Braden Manns博士等指出,针对糖尿病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筛查成本效益较理想,而普通人群筛查肾小球滤过率不具备成本效益。 研究显示,针对普通人群和针对糖尿病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筛查都会减少发展到终末期肾病的人数--普通人群从675/10万人降至657/10万人,糖尿病患者从1796/10万人降至1741/10万糖尿病患者。但普通人群肾小球滤过率筛查的增量成本10.49万加元/QALY,远超出5万加元/QALY而不具备成本效益。针对糖尿病患者的筛查成本效益则较理想,每个QALY的增量成本2.26万加元。

参考文献:BMJ 2010

《自然》杂志发表署名David Cyranoski的文章指出,中国政府将把心理测试纳入政府高级官员选拔程序,显示了政府对官员心理健康的重视,也揭示了中国人群中精神疾病的严峻现状。文章称,中国人群中17.5%罹患至少一种精神疾病,是全球精神疾病患病率最高地区之一。而中国精神科面临人员和设备等配备不足的困境:全国共2万名精神专科医生,每1.5位医生对应10万人群,是美国的1/10,此外,医生专业素质有待提高、医疗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等。作者建议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培养精神科专业人才,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精神卫生医疗模式,呼吁政府加强精神疾病领域投入以改善精神疾病患病率。

参考文献:Nature 2010

结核在HIV感染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统计资料显示,在非洲HIV高发国家,HIV感染已导致结核的发病率提高了7倍。利用撒哈拉南部非洲的加蓬、加纳、坦桑尼亚、博茨瓦纳、莱索托、马拉维、南非、斯威士兰、赞比亚等九个国家的流行病学统计数据,南非流行病学模型和分析中心、世界卫生组织和牛津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人员建立了一个ART治疗对结核感染影响的数学模型。根据该数学模型,如果HIV感染者在查出血清阳性五年内开始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截至2015年,艾滋病相关结核的发病率将减少48%(37-55%)。这一结果与HIV感染者开始ART治疗的时间密切相关。如果感染者在查出血清阳性5年、2年、1年或一旦检出即开始ART治疗,截至2050年艾滋病相关结核的发病率将减少66%、95%、97.7%和98.4%。

参考文献:PNAS 2010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