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Dichroa febrifuga)是一种中国传统药材,据记载约2000年前就已被用来治疗疟疾所致发热。研究者使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草药常山,找到了常山的有效成分常山碱(febrifugine)及衍生物常山酮(halofuginone),阐明了其精确化学结构及其治疗疟疾的机制。常山酮有免疫抑制作用,使用常山酮治疗癌症和硬皮病的临床研究发现,常山酮可以机械干扰蛋白质合成至关重要的一步——氨酰化,从而抑制蛋白质合成,这被认为是其抑制恶性疟原虫所致疟疾的机制。
能够实现将人类胚胎干细胞(hESCs)分化而来的心血管前体细胞功能性整合至心脏组织中,是心脏再生医学的最终目标。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和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研究hESCs体外分化时证实,特定表型的hESCs(ROR2+/CD13+/ KDR+/PDGFR+)单克隆细胞能够定向分化为心肌细胞、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为了观察上述干细胞移植能否实现功能整合,研究人员以联合免疫缺陷(SCID)小鼠为“宿主”,将孕中期人胚胎心脏组织移植至SCID小鼠耳廓下方,建立了一个人心脏移植模型。之后,研究人员将ROR2+/CD13+/ KDR+/PDGFR+ hESCs植入移植的心脏组织内。结果发现,这些ROR2+/CD13+/ KDR+/PDGFR+ hESCs在移植心脏组织内实现了与原位心脏组织在结构和功能上的“整合”。
癌症基因组图谱研究网络的研究人员通过对178个鳞状细胞癌肿瘤以及相匹配的来自同一患者的正常组织的基因组蛋白质编码区域的基因测序证实,肿瘤的类型是由复杂的基因组改变决定的。在所检测的样本中,11个基因频发突变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几乎所有的样本都存在TP53基因突变。 此前未报道的失功能突变可见于HLA-A I型主要组织相容性基因。以下的这些信号通路中也出现频繁改变:NFE2L2和KEAP1通路(34%),鳞状分化的基因(44%),磷脂酰肌醇-3-OH激酶基因(47%),CDKN2A和RB1(72%),这些改变为细胞周期调控、氧化应激反应、凋亡信号和鳞状细胞分化等的异常提供了证据。
生活不规律的人患2型糖尿病和肥胖的风险往往较高,这主要与负责调控血糖的胰岛素的昼夜节律有关。 美国纳什维尔大学的研究者发现,小鼠在白天休息的时候,其机体对胰岛素的反应较弱。研究人员通过将小鼠暴露于持续的光照或敲除生物钟相关基因从而破坏了小鼠的日夜节律。在喂食高热量食物后,这类小鼠比正常小鼠更易发胖。 因此,研究人员提出,人体生物钟可以作为调控代谢性疾病的治疗靶点。
长期的压力刺激会诱发精神疾病,但这其中的生理机制尚不明确。 最近的研究显示,小鼠在受到反复的侵害刺激后,出现了长期的厌世情绪和焦虑。这类重复性刺激激发了应激反应,导致糖皮质激素的释放及多巴胺系统的激活。研究人员饲养了选择性抑制多巴胺信号通路的糖皮质激素受体(GR)编码基因的小鼠,将其暴露于反复的侵害刺激。结果发现,位于那些能对神经递质多巴胺产生应答的神经元而非多巴胺能(释放多巴胺)神经元中的GR能够特异性地促进厌世情绪的产生。而强力抑制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活性则能完全恢复小鼠的社交能力。 该项研究显示出了GR依赖性神经对情绪和社会行为的双重调节能力,表明GR是抗压能力和多巴胺之间联系的纽带。
心血管疾病(CVD)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早逝的主要原因。与无精神病者相比,精神分裂症患者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1倍。近期,美国加州大学精神病学教授Anders M. Dale博士带领的国际研究小组对精神分裂症与心血管疾病进行的研究发现,两种疾病存在相关性。研究比较了个人和群体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寻找与两种疾病相关的共同遗传变异体。研究发现,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25个基因位点中有10个与心血管疾病相关。两种疾病的共同风险因素包括甘油三酯和脂蛋白水平、腰臀比、收缩压和体重指数等。研究人员指出,全基因组关联研究能解释多种疾病间的遗传重叠,研究多种疾病之间的遗传重叠有助于寻找常见病的潜在治疗靶点。
新型冠状病毒NCoV是一种类似非典SARS的新病毒。第一例确认感染此病毒的患者是一位沙特阿拉伯的男性居民。去年共确诊了9例患者感染此病毒,该9例患者住在中东或曾经到中东旅行;其中5例患者已经死亡。专家曾认为没有证据明确表明NCoV可在人-人间传播。但在2013年2月15日,英国健康保护协会(HPA)称,同一个家庭的三名成员均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但只有一名成员去过中东和巴基斯坦旅游。2月17日,其中一名家庭成员死亡。这表明新型冠状病毒会在人-人间进行传播。HPA强调如果再不引起重视将会有更多的人感染该病毒。
研究人员表示,双氯芬酸有令人难以接受的高心血管风险,应从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剔除。双氯芬酸是一种很受欢迎的药物,15个国家的销售和处方数据分析显示:非甾体抗炎药(NSAIDS)中,双氯芬酸占了近28%的市场份额。研究回顾了已发表的荟萃分析,按心血管疾病风险对NSAIDS药物进行了排行。双氯芬酸、依托考昔及被禁用的罗非昔布位居前三位,萘普生排名较后。研究也分析了来自100个国家公布的基本药物目录,双氯芬酸出现在74国家的目录上,而萘普生只出现在27个国家的目录上。研究显示,双氯芬酸使严重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增加了40~60%,包括中风和心脏病。相比之下,萘普生和布洛芬更安全有效。国家卫生机构和监管部门应认真考虑在基本药物目录中剔除双氯芬酸或完全禁止其在市场上使用。
产前感染和青春期精神创伤均可以增加神经精神性疾病的发生风险。瑞士联邦技术学院的Sandra Giovanoli等,建立了联合暴露于产前感染和青春期精神创伤的小鼠模型,首次证明两者是联合起来协同影响成年小鼠行为和神经化学的。产前逆境可以显著增加其青春期应激条件下大脑免疫功能障碍的易感性。该研究表明:两种可以引起精神疾病的不良因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迟发的精神性疾病有多种环境因素的参与。
MicroRNA是干细胞具有多能性、细胞分化、恶性肿瘤的重要调解者。但目前对于促进人类肺癌发生和进展的microRNA我们还知之甚少。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Sichuan Xi等人发现,miR-487b能够抑制肺癌的生长和转移。他们采用微阵列技术检测了香烟烟雾冷凝物(CSC)对正常人体呼吸道上皮和肺癌细胞中microRNA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CSC显著抑制miR-487b。miR-487b的表达能够抑制Wnt信号通路,从而抑制肺癌细胞的体外增殖和侵袭,并能降低体内肺癌细胞的生长和转移。这些研究结果表明,miR-487b在香烟烟雾诱导的肺癌中通过表观遗传学修饰从而发挥肿瘤抑制作用。
柏林Charité医科大学皮肤病博士Marcus Maurer等开展的一项3期、多中心、随机、双盲试验表明,Omalizumab单抗(一种针对IgE的单克隆抗体)可改善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323例中重度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被随机分为4组,每4周接受一次Omalizumab 75mg、150mg、300mg或安慰剂治疗。主要评估标准是瘙痒严重程度评分(0-21分)的改善程度,4组的初始评分大约在14分。结果显示,治疗第12周时,4组的瘙痒评分改变状况分别为-5.1±5.6(安慰剂组),−5.9±6.5(75mg组,p=0.46),−8.1±6.4(150mg组,p=0.001), −9.8±6.0(300mg组,p<0.001),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类似。
美国罗莎琳德•富兰克林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用基因疗法治疗遗传性耳聋小鼠获得了成功。实验使用尤塞氏综合征模型小鼠,这些小鼠USH1C基因发生变异,基因变异导致对内耳发育非常重要的一种蛋白的异常,从而导致先天性失聪,并伴有平衡障碍。研究人员给小鼠注射人工合成的反义寡核苷酸,结果发现相关异常蛋白逐渐恢复正常,实验鼠耳中的毛细胞数量有所增加,结构也有所改善,实验鼠的低频听力及平衡能力均有不同程度提升。研究人员指出,基因疗法可有效改善携带这种基因变异的小鼠的听力,但至少需治疗6个月才能恢复听力,而且越早接受治疗效果越好。
英国伯明翰大学的Howman A等开展的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表明,免疫抑制剂能有效延缓已伴有肾功能减退的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的肾功能恶化。 108例患者按照1:1:1的比例被随机分为单纯支持治疗、支持治疗加6个月泼尼松龙和苯丁酸氮芥交替循环,或者支持治疗加12个月的环孢素。主要评估终点为肾功能相对于基线进一步下降 20%的比例。结果显示,泼尼松龙和苯丁酸氮芥组达到主要终点的风险显著低于支持治疗组(58% vs 84%,HR=0.44),而环孢素组 (81%) 和单纯支持治疗组之间无差异 (HR=1.17),但三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泼尼松龙和苯丁酸氮芥组的严重不良事件多于单纯支持治疗组(56例vs 24例)。
美国梅奥医疗中心的Alexander MP等分析了9例表现为膜性肾小球肾炎(MGN)的IgG4相关疾病(IgG4-RD)患者(诊断时平均年龄58岁)的相关数据,以评估表现为MGN的IgG4-RD患者的临床特征。 所有患者均经过肾活检确诊为MGN,平均尿蛋白水平为8.3g/天,血清肌酐值水平明显升高(2.2mg/dl)。7例患者还合并肾脏外表现,5例患者同时合并小管间质性肾炎。在长期随访的7例患者中,6例患者(平均随访39个月)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蛋白尿和血清肌酐值水平均显著降低(平均为1.2g/天和1.4mg/dl)。1例未经治患者进展至终末期肾病后接受肾移植治疗,移植后12年内未出现复发。 该研究认为,MGN是IgG4-RD的一种表现,对合并蛋白尿的IgG4-RD患者应该高度怀疑。
有创性冠脉重建术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s)的疗效优于保守的药物治疗,但其最佳实施时机却一直有争议。波兰托伦哥白尼大学的Eliano Navarese等对NSTE-ACSs早期vs晚期有创治疗的现行证据进行了最全的荟萃分析。 7项RCT研究(5370名患者)和4项观察性研究(77499名患者)数据被纳入该荟萃分析。早期干预定义为:RCT研究,住院后20小时以内或随时;观察性研究,24小时以内。在RCT研究中早期干预生存获益不明显(OR 0.83;P=0.18)、观察性研究也是同样结果。RCT研究中,早期干预与晚期干预比较,心梗与大出血的OR分别为1.15和0.76。 结果表明,目前仍没有足够证据支持或反对对NSTE-ACSs患者进行早期有创干预。
β-羟基丁酸盐就是所谓的酮体,在生酮膳食期间产生。当其浓度较高的时候就会对人体产生毒性作用,低浓度的β-羟基丁酸盐可以帮助细胞免于氧化压力。近日,格莱斯顿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揭示了一种新型机制。热量的限制可以刺激β-羟基丁酸盐的产生,从而抑制细胞中一系列的组蛋白脱乙酰基酶(HDACs)的活性。该研究发现,低热量的生酮膳食可以延缓衰老的发生。这项研究为抑制年龄相关疾病的疗法提供了新的思路。
由美国内科学委员会基金会发起的明智选择运动发布了17份新的清单——17个专业医学组织分别列出了各自领域的5项值得质疑的常用医疗项目。 抗生素成了“众矢之的”,不推荐其常规应用的领域包括:急性鼻窦炎(美国家庭医师学会)、腺病毒性结膜炎(美国眼科学会)和急性外耳炎(美国耳鼻喉科学会)。 不必要的影像学检查是清单中另一个常见的项目。美国神经科学会指出,晕厥而没有其他神经症状时,不要行颈动脉影像学检查。血管医学协会表示,缺乏临床改变时,不要重复对深静脉血栓行影像学检查。 美国老年医学协会及美国临终关怀和救助医学学会列出了那些尽管总体来说有益,但在预期寿命有限时不适用的项目。其中包括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的使用,以及对≥65岁的老年人而言,应避免为了达到血红蛋白低于7.5%而应用药物。
低剂量CT筛查肺癌会降低高危人群的病死率,但假阳性结果也会引起不必要的诊断和治疗。美国西奈山医学院放疗科的Claudia Henschke等评估了几种不同CT阳性结果定义时阳性结果出现的频率及肺癌诊断的延误。 2006~2010年,21136名患者参与研究。使用现行阳性结果定义(任何实质性的、实体或部分实体、非钙化结节直径≥5.0mm)的阳性率为16%(3396/21136)。使用宽松的标准6.0、7.0、8.0、9.0 mm时诊断阳性率分别为10.2%、7.1%、5.1%和4.0%。使用宽松的诊断标准后能使诊断性病情检查分别减少36%、56%、68%和75%。同时,肺癌延误诊断至多9个月的发生率分别为0%、5.0%、5.9%和6.7%。 结果提示,在CT筛查肺癌时,用7mm或8mm定义阳性结果所带来的检查减少益处是否能超过其所带来的诊断延误风险应进一步进行探讨。
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的Katalin Böröczky等研究发现,昆虫通过清洁触须清除了那些对嗅觉造成物理和(或)化学干扰的表皮脂质和外源性化学物质,从而保持了触须的嗅觉敏感性。 当阻止美洲蟑螂清洁触须时,场发射电镜成像发现,未清洁的触须上布满了松散的物质,覆盖住了感受孔。对触须提取物进行气相色谱法分析显示,超过24小时未清洁的触须表皮碳氢化合物是清洁触须的3~4倍。触角电位图实验和单一感受器记录显示,与清洁触须相比,未清洁触须对性信息素蜚蠊酮-B和其他有气味物质的敏感性显著降低。这表明触须上表皮碳氢化合物的过量聚集会损害嗅觉感受。对德国小蠊、木蚁和家蝇进行的类似实验表明,触须清洁在广泛的昆虫种类中起着相似的作用。
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所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青少年自杀筛查问卷”可以帮助急诊科医生确定青少年的自杀风险。对3家医院524位10岁~21岁间急诊科就诊患者使用“自杀意念问卷”和17个筛查问题进行自杀风险评估发现,4个问题的组合预测青少年自杀风险最有效,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6.9%和87.6%,问题包括被调查者是否认为死亡是更好的解决方案、向往死亡、想自杀或过去曾尝试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