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RNAs是包括代谢在内的很多生物过程的基因表达的负调节因子。美国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Robert Frost和Eric Olson研究发现,microRNAs Let-7家族调节多器官的葡萄糖代谢。小鼠全身和胰腺特异性Let-7过表达导致葡萄糖耐受受损,葡萄糖诱导的胰腺胰岛素分泌降低。过表达Let-7的小鼠还会脂肪减少、体重减轻、体型变小。用抗miR抑制Let-7家族可以改善肝、肌肉等处的胰岛素敏感性,预防及治疗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的葡萄糖耐受受损。高脂饮食小鼠的抗miR治疗还导致肌肉而非脂肪量增加,并预防肝内的异位脂肪沉积。研究证实,Let-7调节葡萄糖代谢的多方面,提示抗miR诱导的Let-7抑制可用来治疗2型糖尿病。
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的Ross Levine等研究发现,基因突变类型可预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预后——DNMT3A 和NPM1突变及MLL易位预示AML患者高剂量诱导化疗预后良好。研究人员对398位小于60岁的AML患者进行18个基因突变分析,然后随机接受高剂量或标准剂量柔红霉素诱导性治疗。结果显示,97.3%的受试者至少有一种体细胞突变,FLT3 (FLT3-ITD)内部串联重复序列、MLL (MLL-PTD)部分串联重复序列、ASXL1 和PHF6突变患者总体生存率低,而CEBPA 和IDH2突变患者总体生存率高。与标准剂量柔红霉素诱导相比,高剂量诱导可提高DNMT3A 或NPM1突变或MLL易位(P=0.001)患者生存率,但对野生型DNMT3A,NPM1和MLL患者(P=0.67)无效。
美国哈佛医学院布莱根妇女医院的Sandro Santagata等研究了热休克因子1(HSF1)对癌症临床预后的意义,结果表明,HSF1升高与乳腺癌存活率降低有关。研究评估了1841例乳腺癌标本的核HSF1水平。结果显示,约80%原位及侵润性乳腺癌可见核HSF1水平升高。在侵润癌,HSF1表达与组织学分级高、肿瘤体积大和淋巴结侵润有关。多变量分析显示,高水平HSF1与死亡率增高独立相关(HR 1.62)。这种相关性见于雌激素受体(ER)阳性人群(HR 2.1)。研究提示,对ER阳性乳腺癌应评估HSF1这种独立的预后指示标记。HSF1可能是潜在的癌症治疗靶点。
宫颈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与宫颈病变的风险增加相关。墨西哥瓜达拉哈拉大学的Rojo-Contreras等开展的横断面研究发现: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HPV感染风险低于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但高危HPV型最常见于SLE患者,提示医生应提高警惕,预防SLE患者宫颈癌患病风险。 研究纳入34例SLE患者、43例RA患者以及146健康妇女,结果显示:SLE患者、RA患者及健康对照组HPV阳性率分别为14.7%、27.9%和30.8%。高危型HPV阳性率分别为11.7%、27.9%和26%。但高危型HPV 58、35和18最常见于SLE患者,其中2例SLE患者发生宫颈癌前病变,1例患宫颈癌。长期应用甲氨蝶呤、硫唑嘌呤及强的松与RA或SLE患者发生HPV感染有关。
阿替普酶是唯一被批准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溶栓药物。替奈普酶是一种纤溶酶原激活剂,作为备选的溶栓剂使用。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的Mark Parsons等开展的一项随机对照研究显示,与阿替普酶相比,替奈普酶在改善AIS患者的再灌注和临床表现上疗效更优,高剂量(0.25mg/kg)方案尤佳。 75例AIS患者随机入组,在发病后6小时内分别接受阿替普酶(0.9mg/kg)和替奈普酶(0.1或0.25mg/kg)的溶栓治疗。结果:与阿替普酶组相比,两组替奈普酶24小时内再灌注和临床改善更佳,三组间安全性相当。与低剂量组和阿替普酶组相比,高剂量替奈普酶组(0.25 mg/kg)临床改善更优,且远期疗效更佳,在90天时72%的患者未出现严重残疾,阿替普酶组则只有40%。
瑞士贝恩大学的Stephan Jakob等的研究表明,对于长期辅助呼吸的ICU监护患者,右美托咪定对于维持病人轻度至中度镇静状态的效果并不次于咪达唑仑或丙泊酚(优先使用的常规护理);与咪达唑仑和丙泊酚相比,右美托咪定减少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改善病人自理及交流病痛能力的效果更好。 研究纳入需要机械通气且需要超过24小时轻度至中度镇静治疗的ICU患者。结果显示,右美托咪定/咪达唑仑目标镇静状态持续时间比为1.07,右美托咪定/丙泊酚目标镇静状态持续时间比为1.00。机械通气持续时间,右美托咪定少于咪达唑仑和丙泊酚。病人的护理难度在右美托咪定组得到改善。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具有调节细胞生长和增殖的潜能。20%的乳腺肿瘤表达HER2,与患者预后差有关。来自23个国家的多中心开放性随机III期临床试验(NeoALTTO)显示:拉帕替尼和曲妥珠单抗联合治疗HER2阳性的早期乳腺癌,疗效优于单药治疗。23个国家HER2阳性的早期乳腺癌患者455例,肿瘤直径大于2cm。根据术后不同辅助化疗方案,随机分为拉帕替尼单药组(154例),曲妥珠单抗单药组(149)和拉帕替尼联合曲妥珠单抗组(152例)。主要终点为病理完全缓解(pCR)率。结果:联合治疗组pCR率为51.3%,显著高于曲妥珠单抗单药组(29.5%)和拉帕替尼单药组(24.7%)(p=0.0001);而两个单药治疗组无显著差异。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Neil Fleshner等开展的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证实,度他雄胺可有效预防前列腺癌进展。 研究纳入302位低风险前列腺癌患者,分别服用度他雄胺0.5mg/d和安慰剂,随访3年。结果显示,药物组和安慰剂组分别有38%(54/144)和48%(70/145)出现前列腺癌进展,风险比(HR)为0.62。药物组和对照组分别有35例(25%)和23例(15%)出现与性腺有关的不良事件或乳腺增大/肿胀,8例(5%)和7例(5%)出现心血管事件;均未出现与前列腺癌有关的死亡或癌症转移。
通常认为,类风湿关节炎滑液中的多种趋化因子是致病T淋巴细胞在关节局部“聚集”的主要原因,后者是导致关节软骨破坏的主要致病因素。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和诺森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活化T细胞在暴露于一种趋化因子受体CXCR3小分子激动剂后,会对多重趋化因子失去反应。体外实验发现,CXCR3激动剂可导致CXCR3和其他共表达趋化因子受体内化。体内实验结果显示,静脉给予CXCR3激动剂可有效抑制活化T淋巴细胞向病变关节的聚集。CXCR3受体激动剂所致的活化T细胞表面趋化因子受体CXCR3-CCR5异质二聚体交叉磷酸化可能是活化T淋巴细胞对其他趋化因子“无反应”的主要原因。
斯坦福大学的Christina Swanson等研究发现,在RA小鼠模型中,埃罗替尼【一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减轻胶原诱导关节炎的严重程度。埃罗替尼减轻自身免疫性关节炎的作用与降低破骨细胞数量和减少生成血管数量有关。体外研究表明埃罗替尼抑制小鼠破骨细胞的形成和人内皮细胞的增殖。体外研究还表明埃罗替尼也抑制滑液成纤维细胞的增生和细胞因子的产生。而且,在胶原诱导关节炎小鼠模型和RA患者滑膜中,EGFR是高表达的,被激活。总的来说,这些发现表明EGFR在RA发病机制上起主要作用,EGFR抑制剂对RA治疗有益。
英国牛津大学的Jennifer Hirst等研究发现,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RAASIs),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s)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s),可以延缓糖尿病肾病患者肾脏病变的进展。 该研究对49项随机对照试验的数据进行了荟萃分析,比较了使用RAASIs的患者和未使用RAASIs的患者终点尿蛋白水平。结果显示,1型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患者在固定效应模型中,尿蛋白RAASIs组比对照组平均低60%,在随机效应模型中平均低67%;1型糖尿病正常白蛋白尿患者数据间没有明显差异;2型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患者数据分别为23%和27%;2型糖尿病正常白蛋白尿患者数据分别为12%和21%。
意大利米兰圣拉斐尔生命健康大学的Giancarlo Comi等开展的一项随机对照III期临床试验显示:拉喹莫德能有效减少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症(RRMS)复发率并减缓残疾进展。 研究共纳入1106例18-55岁RRMS患者。503例随机进入试验组,每天口服0.6mg拉喹莫德,总疗程24个月。研究发现:与安慰剂相比,拉喹莫德能更显著降低RRMS年复发率(0.30±0.02 vs 0.39±0.03, P = 0.002),残疾进展发生风险也显著降低(11.1%vs 15.7%,HR 0.64; P= 0.01)。T2加权图像显示:与安慰剂组相比,拉喹莫德治疗组钆增强病变病灶累计增加量更低,新出现的或扩大的病灶更少(1.33±0.14 vs 2.12±0.22和5.03±0.08 vs 7.14±0.07,P < 0.001)。
自我修复是活组织的基本特性,这允许它们在反复伤害之后得到恢复。具有自愈特性的合成材料近年来发展迅速。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Ameya Phadke等研制出了一种亲水性的具有自修复功能的水凝胶。该材料的自修复可以在数秒内完成,在水凝胶中插入物体或者合并两个水凝胶均可以导致这种自修复现象。该反应是可逆的,通过改变PH值可以实现开关功能;而且该反应可循环实现,多次修复并不改变水凝胶的基本特性。
新西兰奥塔哥大学的Michael Baker等研究指出,新西兰传染性疾病发病率升高,不同种族和社会阶层间传染性疾病发病风险存在明显差异。 研究者在1989年到2008年间新西兰住院患者中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传染性疾病是最主要的住院原因,急性住院率从1989-1993年间的20.5%上升至2004-2008年间的26.6%。与欧洲及其他种族相比,少数族裔传染病发病率更高(年龄标化后传染病发病率比值比:毛利族2.15、亚太裔民族2.35);与社会经济剥夺最不严重地区人群相比,社会经济剥夺最严重地区人群传染病发病率更高(比值比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