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牵手医学新知』第二百五十四期
分类

裸鼹鼠是一种生活在地下的啮齿类动物,有着长达30年的寿命,据目前所知,它从来不会罹患癌症。来自罗彻斯特大学的Xiao Tian等发现,这种啮齿动物免于罹患癌症是因为它们的组织中有着非常丰富的高分子量透明质酸(HMM-HA),约为人体的5倍。 同时也有间接的证据表明,HMW-HA对人类也有作用。当除去HMW-HA时细胞变得容易癌变,证实了这一化学物质确实发挥了作用。研究人员推测,透明质酸使其细胞彼此间变得很敏感,一旦接触过紧便会停止分裂。高浓度的透明质酸不仅使裸鼹鼠的皮肤更有弹性,从而使其适应地下的生活,而且使该物种更加长寿。研究人员认为,这些研究发现有可能最终促使人们开发出新的癌症疗法。

参考文献:Nature.2013

利用“3D”培养技术,印第安那大学医学院的Karl R. Koehler等成功地在体外利用小鼠胚胎干细胞培育出了由毛细胞、支持细胞和神经元构成的内耳感觉器,能够检测声音、头部运动和重力。 研究人员模拟细胞生存的早期环境,在细胞培养过程中的精确时间点加入一些小分子物质,从而诱导干细胞分化成为内耳前体组织。3D悬浮液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可以维持细胞间的张力,使细胞自发形成这种组织。 电生理测试发现,这些由干细胞诱导分化而成的毛细胞具有感应重力和运动的能力。此外,培养皿中还发现了与毛细胞相连的支配内耳细胞的神经元。

参考文献:Nature.2013

镁离子转运蛋白1(MAGT1)基因的变异会导致一种被称为“镁离子缺陷相关的X连锁免疫缺陷+EB病毒感染+瘤形成”(XMEN)的免疫缺陷性疾病。MAGT1选择性地将Mg2+穿过细胞膜转运至胞内。然而,XMEN患者细胞内的游离Mg2+水平为何会与EBV的高滴度以及淋巴癌的高易感性有关呢?最近,发表于《Science》的一项研究发现,胞内游离Mg2+是T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细胞毒活性所必需的,其控制着活化受体自然杀伤组2成员D(NKG2D)的表达。 该项研究不仅为XMEN患者提供了可能的新疗法,而且还显示了镁离子浓度在细胞毒性免疫应答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Science 2013

目前,在同种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没有血浆指标可以用于指示患者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对治疗的反应。为此,来自密歇根大学的Mark T等进行了研究并发现,在GVHD治疗之初或移植的第一个月中检测瘤变抑制因子2(ST2)水平,可改善移植后难治性GVHD及无复发死亡率的风险分层。 研究者对治疗后28天内完全缓解的10例患者的中位16天时的12个生物标记,以及另10例治疗过程中GVHD进行性加重患者的生物标记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12个标记物中,ST2水平与难治性GVHD及随后的无复发死亡率相关性最显著。高ST2水平预示着难治性GVHD及无复发死亡率风险高。

参考文献:N Engl J Med 2013

对于胆囊切除术中常规应用胆管造影能否预防胆管损伤,存在相当大的争议。德克萨斯大学医学院的Kristin Sheffield等的研究表明,术中胆管造影与胆管损伤无显著关联。 该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92932例≥66岁的胆囊切除术患者。其中,37533例(40.4%)同时接受了术中胆管造影,280例(0.30%)发生胆管损伤。胆管损伤率在行或未行术中胆管造影的患者分别为为0.21%和0.36%。在逻辑回归模型中,与胆囊切除术中行胆管造影的患者相比,未行术中胆管造影的患者胆管损伤几率增加(OR=1.79;P<0.001)。当使用控制了混淆因素的辅助变量分析时,胆囊切除术中未行胆管造影与胆管损伤的关系不再有统计学差异(OR=1.26;P=0.31)。 研究表明,术中胆管造影不能预防胆囊切除术时的胆管损伤。

参考文献:JAMA 2013

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的Cassianne博士等研究发现,维生素D对冠心病风险的影响存在种族差异,白人和中国人的低血清维生素D浓度与冠心病事件风险增加相关,黑人与西班牙裔受试者的维生素D水平与冠心病发病风险不相关。研究者对“多种族动脉粥样硬化研究”(MESA)的6436人的资料进行了研究,发现白人和中国人群的低维生素D浓度与冠心病事件发病风险增高相关:白人(HR 1.26/维生素D浓度递减10ng/mL ),中国人(HR 1.67/维生素D浓度递减10ng/mL);黑人与西班牙裔受试者的维生素D水平与冠心病发病风险不相关:黑人受试者(HR 0.93/维生素D浓度递减10ng/mL),西班牙裔受试者(HR 1.01/维生素D浓度递减10ng/mL)。

参考文献:JAMA 2013

易普利单抗(Ipilimumab)是一种单克隆抗体,可以特异性地中和人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CTLA-4),用于治疗转移性黑色素瘤。而Nivolumab是一种在研的单抗药物,能够中和程序性死亡-1(PD-1)受体蛋白,而PD-1蛋白能够使肿瘤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 美国纽约纪念Sloan-Kettering 癌症中心的Wolchok博士等开展的一项I期临床研究显示,联合应用这两种药物能有效缩小肿瘤体积,提高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的免疫治疗效果。联合治疗组53例,总有效率为40%,临床有效率为65%。最大耐受剂量分别为Nivolumab 1 mg/kg和Ipilimumab3 mg/kg,此时的总体有效率为53%,所有患者的肿瘤减小80%或以上;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3%,一般可逆。序贯治疗组33例,总有效率为20%。所以,研究认为,联合治疗的方案更优。

参考文献:N Engl J Med 2013

经鼻间歇正压通气(IPPV)和经鼻持续正压通气(CPAP)是两种主要的无创通气方式,常用于降低极低体重早产儿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风险。为比较二者优劣,费城儿童医院新生儿科的Haresh Kirpalani等开展了一项随机对照研究。研究发现,对于极低体重早产儿,两种经鼻的无创正压通气方式(间歇 vs 持续)在停经后36周时的不带BPD存活率方面没有显著差异,疗效和安全性相当。 1009例出生时体重低于1千克、胎龄不足30周的早产儿被随机分配到IPPV或CPAP组,主要观察终点为停经后36周内婴儿死亡或带BPD生存。结果表明,IPPV组和CPAP组分别有38.4%(191/497)和36.7%(180/490)达到主要观察终点。调整后的风险比(OR)为1.09(P=0.56),无统计学差异。安全性表现亦相当。

参考文献:N Engl J Med 2013

法国布勒斯特大学地区中央医院的Divi Cornec等在近期的《血液》杂志上报道了两例合并T细胞型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LGLL)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经过利妥昔单抗治疗后达到了长期的临床缓解。 第一例患者在初次利妥昔单抗输注后,达到了完全的LGLL缓解,且在治疗后8年期间仍然能持续缓解。第二例患者在利妥昔单抗治疗后中性粒细胞迅速恢复正常,且在1年后LGLL有了大幅萎缩。 该研究认为,利妥昔单抗能安全有效地治疗部分类风湿关节炎和LGLL共病的患者,且后者可能是慢性自身抗原刺激的一种反应性表现,而不是一种真正的恶性肿瘤。

参考文献:Blood 2013

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的Xiaoyan Huang等的研究表明,地中海饮食与老年男性的肾功能独立相关——坚持这种饮食的老年男性患CKD的几率较低。更好地坚持地中海饮食可独立预测CKD患者的存活。 该研究评估了1110名70岁瑞典男性的饮食习惯。其中506名为CKD患者。计算地中海饮食评分,并按照坚持程度(低、中、高)划分参试者。 结果显示,与坚持度低者相比,中、高度坚持者患CKD的可能性分别降低23%和42%。在CKD患者中,随着地中海饮食坚持度的提高,磷酸盐摄入和内源性酸的净生成逐渐降低。与地中海饮食坚持度低的CKD患者相比,中、高度坚持的CKD患者全因死亡风险分别降低25%和23% 这些结果提示,地中海饮食模式可能会保护肾功能,并改善CKD患者的临床结局。

参考文献:Clin J Am Soc Nephrol 2013

2013年初在中国华东地区(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等地)爆发的H7N9禽流感疫情一度引起国人的恐慌,人们普遍担忧的是:这种新的病毒亚型是否会人传人? 中国疾控中心联合香港大学、汕头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等多家研究机构的一项研究表明,在恰当条件下,H7N9可能具备人际传播能力。 研究显示,猪经滴鼻感染H7N9病毒后,不能通过直接接触或气溶胶感染其他猪,也不能通过气溶胶感染其他雪貂。但是,H7N9能够在雪貂中通过接触高效传播。因此该病毒有可能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特别是接触传播。

参考文献:Science 2013

自2000年7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PCV7)被引入美国儿童疫苗接种计划后,疫苗血清型侵袭性肺炎链球菌疾病发病率大幅减少,为了解到2009年10年内儿童及老年人因肺炎而住院的比例是否仍维持在较低水平,预防医学专业的Marie R. Griffin博士等人做了一项研究。研究表明,在PCV7引入美国后的10年间,因肺炎住院的儿童或成人患者人数在不断减少。 研究人员通过国家住院病人样本数据库来估算每年因各种病因导致肺炎的住院率。结果显示,每年因肺炎而住院的患者:2岁以下儿童每10万人减少了551.1人;85岁以上老人每10万人减少了1300.8人;三个年龄段(18-39岁、65-74岁、75-84岁)每10万人分别减少8.4人、85.3人、359.8人。

参考文献:N Engl J Med 2013

非传染性的慢性疾病已经成为了全世界主要的死亡原因及疾病负担。糖尿病是缺血性心脏病和中风的一个主要风险因素。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Yu Xu等开展了一项研究,旨在调查中国成年人群中的糖尿病发病率及血糖控制情况。 研究人员应用多阶段、概率抽样设计针对2010年的一个包括了98658名成年中国人的全国代表性样本展开了一个横截面调查。研究人员发现,中国成年人群的糖尿病总体发病率估计为11.6%,男性为12.1%,女性为11.0%。而中国成年人的前驱糖尿病发病率为50.1%,男性为52.1%,女性为48.1%。在所有的糖尿病患者中,只有25.8%的人接受了糖尿病治疗,而在那些接受治疗的患者中只有39.7%的人血糖得到了适当的控制。

参考文献:JAMA 2013

几年前,美国政府为了鼓励医疗专业人员利用电子化记录来代替纸质记录而建立了一套激励机制,当时只有几家医院开始使用电子健康档案(EHRs)。如今,使用EHRs的医院数量已接近4000家。在今年的5月22号,美国卫生及人力服务署(HHS)宣布,截至今年4月份,已有不少于50%的医院办公室和80%的医院因接受、实施、升级或有意义地使用EHRs而获得了经济鼓励。HHS的首席科学家Doug Fridsma指出,医疗系统的电子化将对生物医药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他说道:“例如,我们能够共享信息,从而确定哪些患者能够通过临床试验获益。”

参考文献:Nature Medicine 2013

标准条件捐赠者(SCD),指捐赠的实体器官来自心脏仍在跳动的脑死亡患者,是最好的移植器官供体。扩展标准供体(ECD)是指,供体年龄≥60岁,但同时有下列情况中的两项或三项:高血压病史、血肌酐水平>1.5mg/dl和死于脑血管病。《美国移植杂志》近日刊登了一篇报告称,随着脑外伤治疗和护理水平的提高,SCD占全部器官供体的百分比逐渐下降,而ECD比例增加。美国器官移植受者科学注册系统数据显示,1991年至2011年间,超过50岁的器官捐赠者增加了216%,而6岁~49岁间理想捐助年龄的器官捐赠者比例从76.2%降至43.4%,欧洲(英国、荷兰等)也有类似情况。该报告建议采取措施改善捐献器官质量,优化和扩大捐助器官供应储备。

参考文献:American Journal of Transplantation 2013

大多数心血管疾病(CVD)患者对于长期服用推荐药物的依从性不佳。为了评估由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和两种降血压药物组成的固定剂量复方制剂(FDC)与常规治疗相比,是否能改善患者长期依从性和2种主要CVD风险因素——收缩压(SBP)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Simon Thom等进行了一项随机、开放、盲法的临床试验。该试验招募2004例确诊CVD或有CVD风险的受试者,随机接受FDC治疗或者常规治疗。研究发现,在CVD或CVD高风险患者中,与常规治疗相比,使用控制血压、胆固醇和血小板的FDC治疗方案,受试者的药物依从性显著改善,并使SBP和LDL–C水平得到有统计学意义、但轻微的改善。

参考文献:JAMA 2013

日前,英格兰首席医疗官正极力向英国政府推荐引入法规——允许后代线粒体疾病风险较高的夫妇通过体外受精(IVF)置换线粒体。作为细胞发动机的线粒体拥有自己的遗传物质,其遗传方式属于母系遗传。线粒体置换术是指从患线粒体疾病的母体卵细胞或胚胎中取出父母双方的核DNA或者仅母亲的核DNA,转移至健康提供者的一个保留正常线粒体而剔除核DNA的卵细胞中。如果置换细胞的是卵细胞,重构细胞还需授精;如果置换的是受精卵,将直接置入宫内受孕。 该技术因涉及在胚胎中转入新DNA而备受争议。不过调查显示,民众广泛支持此项技术。目前,相关条例正在制定,即将进行公开咨询,并征求公众意见,最后由国会进行讨论、投票。如果通过,他们将把该条款添加到人类受精与胚胎学法案。届时,英国或将成为世界上首个支持线粒体置换术的国家。

参考文献:BMJ 2013

尽管抗血栓药物疗法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对于高危血栓及出血患者的治疗仍存在不少困难。抗血栓制剂(ATAs)的应用受到许多限制,诸如不恰当的药代动力学及治疗适应症狭窄等。而使用高级给药系统(ADDSs)也许能避免这些问题。 ADDSs包含了多种纳米载体、亲和力高的配体及聚合物涂层等,可以起到优化ATA药代动力学、血栓形成区域的靶向给药及血管微环境病理变化的感知作用。例如可以改变血流动力学,改变炎症标记物的表达,改变成熟止血块与正在生长血凝块的结构差异等。 然而,若要发挥ADDSs的潜在优势,我们仍需共同努力来进行系统的临床试验,并将之真正应用到临床上去。

参考文献:Blood 2013

目前,美国医院已采用“不再雇用吸烟者”的招聘政策。宾夕法尼亚大学医疗系统是第一个宣布不再雇用吸烟者的美国医疗系统,该政策的范围包括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医院和费城儿童医院。 然而,公民自由主义者对此政策表示谴责。他们认为,雇主无权干预员工在他们自己时间做什么事情。卫生政策分析家们则担心,这种政策将使吸烟者隐瞒自己吸烟,导致更难招募他们参加戒烟计划。 宾夕法尼亚州大学医疗系统这一招聘新政策旨在提高劳动人口的整体健康状况,同时减少医疗福利成本。

参考文献:BMJ 2013

一件来自中国的有1.6亿年历史的啮齿类样动物的化石就多瘤齿兽的进化提供了一些新的见解。这一新发现的物种——Rugosodon eurasiaticus (皱纹齿兽)——代表了地球上最早出现的一种多瘤齿兽。 中国地质科学院的Chong-Xi Yuan与其在中国与美国的同事研究报告了他们对该化石的分析。化石提示,该动物踝关节高度灵活易动,牙齿也已适合于吃诸如节肢动物和蠕虫等小动物和植物等。这些适应性的改变一定是早在该目动物进化的早期就出现了,并为随之而来的啮齿类动物的大规模多元化做好了准备。 研究人员认为,这个来自华东的新化石与来自西欧葡萄牙的晚侏罗纪时期的多瘤齿兽的牙齿化石非常相似。这表明,R. ugosodon及与其有密切关系的多瘤齿兽具有广泛的古地理分布。

参考文献:Science.2013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