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通过抑制环氧合酶(COX)而阻止前列腺素(PG)等致炎物质的合成。然而临床发现,NSAIDs尽管能缓解类风关(RA)患者的疼痛,却并不能延缓疾病进程。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的Theresa Page等的研究发现了该现象的原因--NSAIDs药物可促进人滑膜细胞和单核细胞表达TNF,从而可能加速RA骨质破坏和病情进展。研究显示,在0.3μm~10μm血清浓度范围内,选择性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和罗非昔布、非选择性COX抑制剂双氯酚酸均能通过活化TLR受体,剂量依赖性促进人类滑膜细胞和LPS刺激的单核细胞表达TNF;其作用机制为抑制PGE2产生,而后者则可与受体EP2、EP4结合,升高cAMP水平,抑制单核细胞产生TNF。服用单剂量塞来昔布(200mg)可显著提高健康人单核细胞产生TNF的能力。
Omega-3脂肪酸是鱼油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强效抗炎物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Jerrold Olefsky及其同事研究发现,G蛋白偶联受体120(GPR120)是Omega-3脂肪酸的受体,是Omega-3脂肪酸控制炎症的主要途径,并通过抑制组织炎症起到保护胰岛素敏感性和抗糖尿病的效果。研究人员将含GPR120的小鼠免疫细胞与omega-3脂肪酸放在一起培养,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炎症途径都被封闭了。随后,研究人员给GPR120基因敲除小鼠和正常小鼠喂高脂饮食。两组小鼠都出现肥胖,并发生了糖尿病。当在高脂饮食中添加大量omega-3脂肪酸时,正常小鼠的组织炎症受到控制,一定程度上恢复了胰岛素敏感性。但基因敲除小鼠则未出现相应反应。
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James Collins及其同事研究发现,少数自然出现的耐药变种细菌能保护几乎整个菌群,其机制与耐药菌产生的吲哚有关。研究人员对大肠杆菌进行持续培养,而后不断向其中增加诺氟沙星,隔段时间就从中分离出小部分样本,测试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显示,除极个别情况外,几乎所有小样本的MIC都低于总样本,在整个菌群中真正对诺氟沙星耐药的细菌只有不到1%。进一步分析发现,耐药菌中色氨酸酶含量极丰富,而色氨酸酶分解过程的产物之一就是吲哚。吲哚为细菌应对诺氟沙星提供了两种保护方式:1、通过一种网眼结构将诺氟沙星和细菌隔离开来;2、通过其代谢物打开细菌抵御自由基的通路。这样,普通细菌即便不通过进化也能共享到耐药菌所具备的耐药性能。
雌激素替代治疗能够加快老年女性急性皮肤创伤愈合,以往认为可能与雌激素潜在的抗炎活性有关。而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生命科学学院Campbell等的动物实验研究发现,雌激素促进皮肤伤口愈合主要通过雌激素受体β,而不依赖于雌激素本身的抗炎活性。 该研究探讨了雌激素受体α和β(ERα/ERβ)在小鼠皮肤组织修复中的作用。研究发现,给予卵巢切除、雌激素受体β缺乏的小鼠外源性补充雌激素后,并没有促进皮肤伤口愈合,伤口愈合时间反而延迟。而且,这种表皮特异性ERβ缺失的小鼠皮肤愈合情况与全身ERβ缺失的小鼠相似。研究表明,雌激素对皮肤伤口愈合的有益影响是由表皮ERβ介导的,而不依赖于雌激素本身的抗炎活性。
随着工业化国家里果糖消费的增加,高血压的发病率也在增加。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丹佛健康科学中心的Diana Jalal等研究证实,果糖摄入的确可能引起血压升高。 研究者对4528位无高血压病史的成年人进行了横断面研究。结果显示,果糖摄入的中位数为74克/日,果糖摄入超过74克/日是血压升高的独立风险因素。按照≥130/85mmHg、≥140/90mmHg和≥160/100mmHg的标准对血压升高程度分层,发现果糖摄入超过74克/日导致血压升高风险分别增加了26%、30%和77%。该研究提示,对无高血压病史的成年人,大量摄入果糖是血压升高的独立风险因素。
挪威卑尔根大学的Dag Moster博士等研究发现,早产儿和过期产儿的脑瘫发生风险均增高。研究者回顾性分析了1682441名≥孕37周的挪威新生儿随访4年的数据。其中1938名新生儿被确诊为脑瘫,脑瘫总发生率为1.15例/千人。分析显示,足月(孕40周)分娩儿的脑瘫发生率最低,而随着出生孕周减少或增加,脑瘫发生率均增加。脑瘫风险增加的预测因素包括:单亲母亲、父母教育程度低、有分娩并发症、男性新生儿、出生体重低、头围较小。脑瘫患儿Apgar评分<4分的几率增加82倍,需转至儿科病房的几率增加8倍(P<0.001)。研究还发现,超声估算的胎龄与脑瘫风险的关联非常紧密:以40周为参照(脑瘫发生率为0.36例/千人),37周和42周的脑瘫发生率分别为1.17例/千人和0.85例/千人,RR分别为3.7和2.4。
美国布莱根妇女医院的Tobias Kurth等对女性偏头痛与出血性中风发病风险相关性的研究显示,先兆偏头痛女性患者出血性中风发生风险及死亡风险增加。 研究人员观察了27860名参与\"美国妇女健康研究\"的女性,受试者平均年龄≥45岁,研究开始时受试者无心血管疾病或其他重大疾病。其中5130(18%)位受试者有偏头痛病史,1435 (40%)人为先兆偏头痛(头痛发作前常有典型视觉先兆如视物模糊、视野缺损、视物变形等,甚至有耳背或肢体麻木)。经过平均13.6年的随访,共有85位受试者发生出血性中风。分析显示,先兆偏头痛女性患者出血性中风发病风险约是无偏头痛病史女性的2倍(HR=2.31,P=0.019),死亡风险约是无偏头痛病史女性的3倍(HR=3.56,P=0.02)。
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的Gottenberg博士等开展的一项研究显示,类风关患者应用利妥昔单抗(RTX)治疗时发生严重感染的风险因素包括慢性肺病和(或)心脏病、关节外受累和使用RTX治疗之前IgG水平低。 对1303名患者平均随访1.2±0.8年,结果其中78名患者共发生了82次严重感染,即5.0/100病人年。多因素分析显示,慢性肺病和(或)心功能不全(OR=3.0,P=0.01)、关节外受累(OR=2.9,P=0.009)和在RTX治疗开始前IgG水平低(<6 gm/L)(OR=4.9,P=0.005)会明显增加严重感染的发生风险。研究提示,在使用RTX之前,应该检测患者的IgG水平,而且在讨论患者使用RTX的风险/获益比时,应把IgG水平高的患者排除在外。
\"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美国Tufts医学中心的Joel Weinstock等为这一说法找到了新的科学依据:一种肠道寄生线虫(H. polygyrus)能够与机体的固有免疫相互作用,抑制或逆转炎症性肠病的发生发展。 研究人员先将IL-10基因敲除小鼠来源的T细胞过继转输至正常小鼠体内,复制了小鼠结肠炎模型;再用H. polygyrus饲喂小鼠,感染H. polygyrus的小鼠结肠炎症状得到了明显减轻或逆转。若先让小鼠感染H. polygyrus,再过继转输IL-10基因敲除小鼠来源的T细胞,小鼠则不会发生炎症性肠病。进一步研究发现,H. polygyrus能够抑制活化淋巴细胞产生IFN-g和IL-17,后者是炎症性肠病发生的关键细胞因子。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H. polygyrus感染小鼠肠道固有层DC细胞表面的协调刺激分子CD80和CD86的表达明显下调,抗原提呈功能明显下降。
为评估强化降糖对糖尿病合并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的利弊,美国Joslin糖尿病中心的Mark Williams等开展了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强化降糖不能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生存率。 研究纳入24875例患者。随访3年后结果显示,极端降糖会导致较差的生存率。该结果不受血清白蛋白水平和蛋白质的营养状况的影响,并且和随机血糖测量的结果无关,提示强化降糖对合并ESRD的糖尿病患者无益。研究提示,不应该对所有糖尿病患者都进行强化降糖治疗,而应该权衡利弊,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降糖方案。
为明确高脂血症和早期肾病患者预后的关系,美国Mount Auburn医院的Varun Chawla等开展了一项队列研究,结果显示,对于非糖尿病慢性肾病患者的长期预后,高脂血症不是一个独立的预测指标。 840例慢性肾病3期~4期的患者被纳入研究,在10年期间,有208例患者死亡,其中128例为CVD死亡,554例患者达到了肾功能衰竭。各血脂指标与患者死亡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如果将各血脂指标作为连续变量进行分析,除了总胆固醇水平以外(该相关性在多变量校正后也会消失),其他指标均与全因和CVD死亡无关。此外,分析显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肾衰竭之间呈负性相关(HR=0.93),而在变量校正后该风险会有所减弱(HR=0.98)。
已有研究显示,长期服用减肥药西布曲明与死亡风险增加无关。但西布曲明心血管结局(SCOUT)试验的另一项研究显示,但对于已经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超重者和肥胖者而言,该药与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和卒中的发病风险显著增加相关。 该研究中纳入了10744名≥55岁,已有心血管病和(或)2型糖尿病的超重或肥胖的研究对象,评估用和不用西布曲明进行体重管理的心血管后果。单盲导入后,9804名研究对象以双盲的方式被随机分入西布曲明组(4906名研究对象)或安慰剂组(4898名研究对象)。主要终点是从随机分组到首次发生1个主要转归事件(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卒中、心脏停搏后复苏或心血管死亡)的时间。 在平均3.4年的治疗期内,西布曲明组主要结局指标的发生率为11.4%,而安慰剂组为10%,风险增加了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西布曲明组与安慰剂组相比,心血管性死亡的发生率以及任何原因导致的死亡的发生率(次要结局指标)均无显著差异。西布曲明组患者非致命性MI的发生率为4.1%,而安慰剂组为3.2%;西布曲明组非致命性卒中的发生率为2.6%,而安慰剂组为1.9%。两组患者心跳骤停后复苏的发生率均小于或等于0.2%。
美国匹兹堡大学的Khaled Abdel-Kader等的研究显示,慢性肾病(特别是进展至终末期肾病)会明显影响患者的运算能力。 该前瞻性研究纳入187例4期~5期慢性肾病及终末期肾病患者,并对每位患者的运算能力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超过50%的患者不能完全答对所有算术题目。相比较而言,黑人(P=0.001)、女性(P=0.001)和没有工作(P=0.001)的患者存在运算能力下降的比例较大;与正常人群相比,所有组别患者的运算能力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透析和透析路径与运算能力的缺陷无明显相关性。研究表明,慢性肾病会导致患者的运算能力下降;但这一结论尚需更大样本研究的进一步证实。
BRCA1与BRCA2基因突变增加女性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可能性。美国宾州大学Abramson癌症中心的Susan Domchek等的研究显示,预防性手术有望降低BRCA1或BRCA2突变基因携带女性的死亡风险。 该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在欧洲和北美22个临床和遗传学研究中心开展,2482位确诊携带BRCA1或BRCA2突变基因的女性入组,研究显示,247例接受预防性乳腺切除的女性中无人被诊断乳腺癌,与之相比,1372未接受手术的女性中98名确诊乳腺癌,接受预防性乳房切除术和女性乳腺癌风险降低相关。与未接受预防性输卵管卵巢切除术的女性相比,接受手术女性的卵巢癌风险、首诊乳腺癌风险、全因死亡率(10%vs 3%)、乳腺癌死亡率(6%vs 2%)、卵巢癌死亡率(3%vs 0.4%)均有所降低。
小鼠与大鼠虽在生物分类学上同属脊椎动物门、哺乳动物纲、啮齿目、鼠科,但前者为鼷鼠属、小家鼠种,后者则为家鼠属、褐家鼠种。日本东京大学的Hiromitsu Nakauchi等利用大鼠的诱导性多能干(iPS)细胞成功培育出了小鼠的胰腺,这是首次成功的iPS细胞异种再生实验。 研究人员将已被改变遗传基因的雌、雄小鼠进行交配,得到无法自主生成胰脏的小鼠受精卵。三天后,他们又将从大鼠尾巴中提取的10至15个iPS细胞注入已经分裂成胚胎的小鼠受精卵中,最终培育出一只拥有大鼠胰脏的小鼠。研究发现,这只小鼠拥有与大鼠相同的胰脏细胞,血糖值也保持正常。该研究成果为再生医疗领域的研究带来了新希望。
美国Marshfield临床研究基金会的Edward Belongia博士等对威斯康星州流感病例进行的分析发现,2009甲型H1N1感染者的年龄较小,且出现严重后果的风险并不比季节性流感高。 在2007年至2009年的流感季节,研究纳入545例2009H1N1感染者、221例季节性H1N1感染者和632例H3N2感染者。数据显示,这些感染者年龄的中位数分别为10、11及25岁(P<0.001)。儿童患者中,2009H1N1感染者30天内的住院率约为1.5%,而普通季节性H1N1和H3N2感染者30天内的住院率分别为3.7%和3.1%。成人患者中,上述3种流感30天内住院率分别为4.0%、2.3%和4.5%。肺炎的发生率在儿童患者分别为2.5%(2009H1N1)、1.5%(季节性H1N1)和2.0%(H3N2);成人肺炎发生率分别为4.0%、2.3%和1.1%。研究表明,与季节性流感相比,2009H1N1的严重性及出现严重后果(如肺炎或住院)的风险并没有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