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牵手医学新知』第二百一十三期
分类

最新调查报告显示,相信吸食大麻对健康有害的青少年越来越少了。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青少年在更小的年龄就开始吸食大麻。杜克大学跨学科防治中心的Madeline H. Meier等对持续吸食大麻和神经心理功能下降之间的关联开展研究。研究纳入的受试者来自Dunedin研究,1037名受试者从出生(1972或1973年)一直随访到38岁。 结果发现,即使在控制了受教育的时间因素后,持续吸食大麻仍然与广泛的神经心理功能下降相关。瘾君子的认知能力也有所损害,并且损害幅度与成瘾程度呈正相关。此外,即使青少年成瘾者停止吸食大麻,原本造成的神经心理功能损伤也不能完全恢复。

参考文献:

人们每天都迅速而自信地做出选择,即使他们对那些备选项一无所知。海马在建立长期记忆上起到重要作用,并对这些记忆进行价值评估,以指导今后的选择。 使用功能脑成像技术,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系的G. Elliott Wimmer和Daphna Shohamy发现,给予人们金钱奖励会激活脑中预设的记忆回路,并将这种奖励的正向感觉传递到记忆中未受奖励的部分。之后人们做选择的时候,就会偏向于被那些未受奖励的记忆所影响。人们做出这种类型的决定可以通过海马活动增强、相关记忆的恢复以及记忆区域和奖励区域产生联系进行预测。 这项研究揭示了大脑如何根据建立记忆的相关机制来作出新的决策,并且发现了以前所未知的海马在决策过程中的价值判断作用。

参考文献:

环境因素和遗传变异能够引起表观遗传学变化,从而影响许多物种的表型变异与疾病风险。这些跨代效应对传统的遗传模式和机制发出了挑战,但我们对其分子基础知之甚少。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医学院遗传学系的Vicki R. Nelson等人发现,Apobec1无论以传统方式还是跨代方式,在控制小鼠睾丸生精细胞肿瘤(TGCT)易感性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在父代生殖细胞谱系中,Apobec1缺乏显著增加雄性子代中杂合子的易感性而不增加野生型易感性,并且没有后续的跨代效应,这表明Apobec1功能缺失导致的TGCT风险增加以一种传统方式发挥作用。与此相反,在母代生殖细胞谱系中,Apobec1部分功能缺失能够导致部分或完全缺乏的雄性子代中TGCTs抑制,并且在野生型后代中以跨代方式降低TGCT风险。

参考文献:

淋巴转移是乳腺癌细胞进入循环系统的一个重要机制。许多研究发现,缺氧诱导因子1(HIF-1)的激活与肿瘤血管新生、肿瘤转移以及患者的死亡率相关。然而,我们对HIF-1在肿瘤淋巴转移的作用却知之甚少。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细胞工程研究所的Luana Schito等人发现HIF-1通过直接激活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PDGF-B)的基因转录来促进乳腺癌淋巴转移。PDGF-B能够促进淋巴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趋化。口服HIF-1抑制剂地高辛或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能够抑制小鼠异种移植人乳腺癌的淋巴管新生和淋巴转移。免疫组化分析显示HIF-1α和PDGF-B共区域化,这与淋巴管面积和组织学分级相关。这些数据为临床上用HIF-1和PDGF-B抑制剂治疗乳腺癌提供了试验证据。

参考文献:

专家常将癌症归因于基因缺陷。但若是人体生态学而非基因缺陷引发了癌症呢? 来自利物浦大学的Anthony A Fodor等对此进行了研究。研究指出,肠道炎症是结肠直肠癌(CRC)的重要风险因素。慢性炎症扰乱生态结构,致使病原体易侵入肠道损害宿主细胞,从而使CRC风险增大。 研究者发现炎症会简化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使新细菌有机可乘。受损肠道中,大肠杆菌(E.coli)及相关细菌明显增多。无菌培养小鼠注入E.coli会导致肿瘤形成。相反,将E.coli基因组中DNA损伤区去除则肿瘤发生率明显减少。结果表明,肠道微生物的改变或炎症与癌症可能正相关。 该发现意义重大。因为若能了解病原体导致炎症机制,就可能在易感人群中标靶特殊致病菌或致病菌基因,从而通过个性化治疗来预防癌症。

参考文献:

德国波恩大学的Kerstin Ludwig等利用迄今发表的最大的两项全基因组关联研究(Baltimore研究和Bonn-II研究)数据,对非综合征性唇腭裂(NSCL/P)开展了首个全基因组荟萃分析,发现了6个新的风险基因位点。该分析纳入了Baltimore研究中的666份欧洲人数据和795份亚洲人数据,以及Bonn-II研究中399份病历数据和1318份对照数据。对欧洲人的分析发现了2p21、13q31(rs8001641)、15q22;加入亚洲人数据后发现了1p36、3p11.1、8q21.3这6个新的NSCL/P易感基因位点。该分析还发现了NSCLP(唇腭受累)的首个特异基因风险因素rs8001641(PNSCLP=6.51×10−11;纯合子相关风险=2.41)。

参考文献:Nat Genet 2012

目前FDA正在审查的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口服JAK抑制剂Tofacitinib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效。近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William J. Sandborn等开展了Tofacitinib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Ⅱ期临床试验,研究者将将194例患者随机分配接受该药或安慰剂治疗。结果发现,tofacitinib 0.5 mg (P=0.39), 3 mg (P=0.55), 10 mg (P=0.10)以及15 mg (P<0.001)剂量组在第八周获得临床反应的比例分别为32%, 48%, 61%, 和 78%,与之相比,安慰剂组则为42%。此外,第8周临床缓解的发生率在tofacitinib 0.5 mg (P=0.76), 3 mg (P=0.01), 10 mg (P<0.001) 和15 mg (P<0.001)剂量组分别为13%, 33%, 48%, 和 41%,与之相比,安慰剂组则为10%。

参考文献:NEJM 2012

暴露疗法是一种认知行为疗法。为明确长期暴露疗法治疗同时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及物质依赖症患者的疗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大学Katherine L. Mills博士领导的团队开展了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试验共纳入103例患有PTSD及物质依赖症的患者,随机分配接受长期暴露疗法联合常规治疗(治疗组55例)及仅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48例)。主要评估指标是临床医师专用PTSD量表(Clinician-Administered PTSD Scale,CAPS),评分范围0-240分。 结果随访9个月后,治疗组在PTSD症状改善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平均差:−16.09[95%CI,−29.00~−3.19])。而在物质依赖症改善方面,两组无显著性差异。

参考文献:

肿瘤微环境是影响肿瘤免疫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近来在《PNAS》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低剂量靶向VEGFR2单克隆抗体药物,具有潜在的调节肿瘤微环境的作用(引起功能性肿瘤血管同质性分布),从而可以协同增强肿瘤免疫治疗的效果。 与高剂量相比,低剂量靶向VEGFR2单克隆抗体可诱导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从M2型向具有抗肿瘤作用的M1型转化,并可促进CD4+和CD8+T细胞向肿瘤局部侵润。 在小鼠乳腺癌模型,研究人员发现低剂量VEGFR2单克隆抗体可大大提高肿瘤细胞疫苗的抗肿瘤效果。

参考文献:PNAS 2012

美国加州大学、耶鲁大学、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大学、埃及国家研究中心等十余家研究机构共同完成的一项研究证实,补充支链氨基酸或可帮助治疗一种罕见的伴有癫痫的自闭症。 研究人员对两个家族中患有自闭症和癫痫的儿童进行了基因组测序后发现,患儿的BCKD激酶(Branched Chain Ketoacid Dehydrogenase Kinase)基因存在突变,其结果是加快了患儿体内的支链氨基酸代谢。 之后,研究人员建立了BCKD激酶基因突变小鼠模型,该基因突变小鼠表现出自闭症和癫痫的症状。在食物中混入氨基酸补充剂后,研究人员惊喜地发现,模型小鼠的自闭症和癫痫症状得到了改善。

参考文献:

利奈唑胺在前期体外研究显示有抗分枝杆菌的活性,并且逐渐被用于治疗高度耐药结核病患者。一组韩国的研究人员在近期的一次研究中纳入了41例痰培养阳性的广泛耐药(XDR)结核病患者,观察利奈唑胺的治疗效果。 患者在不改变他们基础治疗方案的情况下被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立即开始接受,第二组在2个月后开始接受利奈唑胺治疗,剂量均为600 mg/d。4个月后,立即治疗组19例患者中的15例(79%)和延迟治疗组20例患者中的7例(35%)培养转阴(P=0.001)。大部分患者在他们的药物方案中加入利奈唑胺后6个月内痰培养阴性。在利奈唑胺暴露的38例患者中,31例出现可能或很可能与利奈唑胺相关的有临床意义的不良事件,其中包括3例停止治疗的患者。

参考文献:NEJM 2012

目前在抗结核领域的药物无法快速根除结核分支杆菌(Mtb),导致全球范围内结核控制不力。其中一个原因是宿主的身体状况阻止Mtb的增殖,从而降低其对于抗结核药物的敏感性。Weill Cornell医学院的研究者们近日在PNAS上公布了他们的最新研究,为非复制结核分支杆菌(NRMtb)提供新的杀灭手段。 在造成缺氧、活性氨产物、酸性及碳水化合物供给降低等条件下,研究人员对若干种化合物进行了高通量筛选,在人体给药剂量的血药浓度下,羟基保泰松(OPB)这一经典的NSAID药物即可以杀灭NRMtb,而杀灭NRMtb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酸性条件下,脂肪酸与活性氨产物可加速OPB转化为4-羟基-OPB(4-OH-OPB),而4-OH-OPB可以同时杀死复制及非复制的Mtb,其中包括对目前多数药物产生耐药的Mtb。

参考文献:

饮食中缺乏蛋白质或低水平的氨基酸会导致腹泻、肠道发炎和其他免疫系统疾病。但营养不良导致如此严重症状的分子机制至今不甚明了。近日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分子生物技术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了营养不良引发肠道炎症易感性增加的分子机制。研究人员发现控制血压、肾功能衰竭、糖尿病、心脏衰竭和肺损伤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可以通过氨基酸转运控制肠道摄取氨基酸。该研究结果可以更好的了解营养不良影响人体健康的分子机制。

参考文献:

近期,斯坦福大学医学院Eswar Krishnan等人的一项研究指出,即使适量范围内的血铅水平,也可致痛风发病率上升与高尿酸血症。受试者来自2005年至2008年间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检查调查(NHANES) 40岁以上的民众,共6153名。 研究主要测量指标是痛风患病率和血尿酸水平。结果显示,与最低四分差患者1.76%的患病率相比,最高BLLs四分差患者痛风发病率是6.05% 。粗略估计,BLLs每翻一倍会造成痛风性关节炎发病率增长1.74%,高尿酸血症发病率提高1.25%。考虑到病人肾功能,糖尿病等具体情况,对数据进行修正后,结果表明BLLs含量较高的前1/4病人痛风发病率是后1/4的3.6倍,高尿酸血症为1.9倍。 研究者得出结论,在一定范围内的血铅水平与痛风发病率的上升和高尿酸血症相关。

参考文献:Ann Intern Med 2012

美国贝丝以色列医疗中心的Tom Delbanco等研究发现,让患者通过网络获知自己主管医生笔记内容有利于患者管理疾病,几乎所有患者希望继续开放医生笔记以供查询。 美国4个医学中心105位初级保健医生的13564位患者参加为期1年研究。13564例患者中11797例患者完成至少1次医生笔记访问,其中77%〜87%患者认为查看医生笔记改善疾病管理,60%〜78%患者改善服药依从性,更少医生就诊以外花费时间解决病人疑问(0%〜8%),0%〜21%医生花费更多时间写笔记。试验结束时,99%患者希望继续公开医生笔记,没有医生反对。

参考文献:Ann Intern Med 2012

最近,据一消费者团体“Public Citizen”报告称:2012年上半年,制药公司在美国支付罚款金额约达66亿美元,创历史纪录(2011年总金额为25亿美元)。其中由联邦政府执行获得罚款50亿美元,州政府为16亿美元(统计数据截至2012年7月18日)。统计显示:自2009年以来,制药公司因非法营销、价格超标等行为所支付的罚款呈上升趋势。2010-11-2至2012-7-8,制药公司在美所支付的罚款排名:葛兰素史克公司位居首位(31亿美元),强生公司位居第二(19亿美元),雅培公司位居第三(17.7亿美元),默克公司位居第四(10亿美元)。

参考文献:Nature 2012

自查尔斯•达尔文以来,生物学家们就一直用树状图显示各种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最近,伦敦帝国学院的计算机生物学家James Rosindell和同事们绘制出了一幅前所未有的生命树,称为OneZoom。这一作品类似谷歌地图,使用者可以不断放大树杈和树枝,查看更精细的进化分支,而这个结构图所包含的信息几乎是无限的。 这一作品的诞生基于分形几何(研究在不同尺度下自我重复图形的数学分支),建立了一个准确而富有美感的生命树。这一程序是开源的,研究人员可以向该程序的节点中添加信息,比如参考文献、网站链接,哪怕这种生物已灭绝。在接下来的一年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开放生命树”计划将以OneZoom为架构,全力打造包含180万种已命名物种的生命树。

参考文献:Science 2012

2009年,刚果民主共和国有两名青少年和一名男护士感染一种未知病毒(因发现地命名为Bas-Congo病毒),出现发热和出血,最终导致2位青少年死亡,而护士幸存下来。该病毒当时被确认为是一种新型的弹状病毒。现在,经法、美研究人员证实,Bas-Congo病毒属于狂犬病病毒家族。 研究者从存活的那位患者血液样品中找到了三位患者致病病毒 RNA序列,之后由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病毒研究中心的主任Charles Chiu完成了1.4亿DNA片段的测序,然后合并片段,组装出了Bas-Congo病毒的基因组,最后证明此病毒基因组与狂犬病病毒属同一家族。并且抗体测试表明,Bas-Congo病毒可能是通过人—人之间传播。

参考文献:PLoS Pathog 2012

台湾台中荣民总医院的En-Chih Liao报道了一例外耳道螨虫病例。一个70岁男子右耳出现瘙痒及饱胀感2个月,无听力障碍、耳鸣或耳漏。耳镜检查发现右耳道螨虫(图A,箭头)及螨虫卵。螨鉴定为欧洲室尘螨(图B,螨卵;图C,雌螨;图D,雄螨)。由各种螨虫造成的外耳道螨虫病常见于家畜,但在人类中并不常见。世界各地的人类居住环境中常见室尘螨,以人体脱落皮屑为生。以含曲安奈德、制霉素、新霉素和短杆菌肽的滴耳液滴耳治疗,2个月后该患者症状完全消失。

参考文献:NEJM 2012

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的Didier Ebo等报道了一例血管性水肿。一名54岁女性以进展性面部肿胀就诊于Ebo所在的医院。患者无呼吸短促或呼吸困难表现。该患者在约30岁到35岁时开始出现舌、喉、躯干和四肢周期性肿胀。这些症状的发生并无前驱症状和可辨别的病因,而且不管是否应用抗组胺药或激素,症状通常持续数小时到3天。患者并未服用ACEI或ARB类药物。补体水平正常,功能性C1抑制剂活性为122%。初步诊断为Ⅲ型遗传性血管性水肿(与Ⅰ、Ⅱ型不同,Ⅲ型不是由C1抑制剂缺乏引起,而是由旁路途径引起的血管缓激肽周期性聚集导致)。以氨甲环酸维持治疗,同时避免患者使用ACEI和ARB类药物。随访3年,患者发病频率和严重程度均有所下降。

参考文献:NEJM 2012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