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牵手医学新知』第一百七十六期
分类

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Irving Weissman等研究发现,一种抗-CD47抗体可以使移植给小鼠的人类乳腺、卵巢、结肠、膀胱、脑、肝和前列腺肿瘤缩小。 十年前,Irving Weissman发现,白血病细胞比健康细胞表达更高水平的CD47蛋白,CD47阻止免疫系统摧毁循环血细胞,癌症利用这一标志骗过免疫系统,使其存在被忽视。现在,Weissman及其同事研究发现,CD47抗体能作用于一系列肿瘤。研究人员将肿瘤细胞暴露于巨噬细胞。当有CD47抗体存在时,巨噬细胞消灭了来自所有肿瘤类型的癌细胞。移植到小鼠足部的人类肿瘤在用抗-CD47治疗后得以缩小且未播散转移。Weissman团队已从加利福尼亚再生医学研究院获得了2千万美元的基金资助,以将该发现带入人类安全性试验。

参考文献:PNAS 2012

为什么流感病毒能够从宿主免疫系统中逃逸出来?对于这一疑问,洛克菲勒大学的Ivan Marazzi等的研究给出了答案:流感病毒能够模拟宿主细胞组蛋白,进而影响宿主基因表达,抑制宿主细胞抗病毒蛋白的产生。流感病毒的免疫抑制性非结构蛋白1(NS1)能携带一个与组蛋白相似的序列,模仿组蛋白的关键特征,其中包括与关键转录调控因子的结合,所以该病毒能够劫持宿主的转录机器。研究人员还提出NS1之间以及与转录延伸复合物hPaf1C的相互作用,是宿主抗病毒反应的关键。

参考文献:Nature 2012

细胞自噬是机体一种重要的防御和保护机制。当机体遭遇病原微生物,特别是胞内病原微生物感染时,细胞可通过自噬对病原微生物进行免疫识别,进而启动免疫应答。 英国剑桥MR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Teresa Thurston等近来证实,一种哺乳动物体内广泛分布的糖蛋白—半乳糖凝集素8(LGALS8),可帮助免疫细胞“识别”和“捕获”包含沙门氏菌的细胞溶质小体,保护细胞免受细菌感染的影响和细菌的播散,起到模式识别或危险受体的作用。LGALS8与暴露在受损的、含细菌的囊泡上的宿主多糖结合,并且吸引“与泛素结合的自吞受体”NDP52来清除入侵细菌的细胞溶质。

参考文献:Nature 2012

SLE是一种性别相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女性中更常见,但患病的男性病情更严重。美国俄克拉何马大学健康科学中心医学系的Travis Hughes等在SLE患者和欧洲后裔对照者中进行易感位点筛查,发现18个常染色体基因易感位点。研究发现同女性相比,男性SLE累积遗传风险明显增高。HLA区域存在明显的性别基因相互作用,IRF5位点也存在此种作用。SLE男性存在风险位点的频率比女性高。在SLE女性患者中KIAA1542也具有遗传影响,但对男性患者似乎没作用。研究数据表明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常染色体遗传易感位点会影响性别偏倚。

参考文献:Ann Rheum Dis 2012

中国香港屯门医院的Chi Chiu Mok等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成人患者的研究发现,儿童期(<18岁)发病者骨质疏松风险高,这可能是由于这类患者需要用更高累积剂量的糖皮质激素治疗,而未能在青春期获得正常骨量。 395例SLE患者(94%女性;11%儿童期发病)接受X线检查髋、腰椎和全身的BMD,对儿童期(<18岁)和成人后(≥18岁)发病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儿童期发病的SLE患者有较长的SLE病程,且曾高频率应用高剂量CSs、CYC和AZA。儿童期发病的SLE患者髋、股骨颈和腰椎的BMD显著低于成人后发病者。在线性回归模型,校正年龄、性别、BMI等后显示,儿童期发病是腰椎、髋和股骨颈BMD低的独立风险因素。

参考文献:Rheumatology 2012

伦敦大学学院的Andrew Wills等在3035名英国居民中分析了体重指数(BMI)变化趋势与中年时罹患膝骨关节炎(OA)风险的关联后发现,高BMI增加膝骨关节炎发病风险。男性自20岁起,BMI与中年罹患膝OA的关联趋于明显(p=0.038),该趋势一直持续到53岁。女性自15岁起该关联趋于明显(p=0.003)并且其变化趋势与男性类似。女性自儿童期、男性自青春期起BMI的变化与膝OA发病呈正相关。成年期间持续高BMI发生膝OA的风险最高,在该情况下,青春期高BMI并不额外增加患病风险。

参考文献:Ann Rheum Dis 2012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Fang Fang等对1991年~2006年的6073240位瑞典人进行队列研究后发现,被诊断为癌症后心血管事件和自杀的发生率增加。 研究显示,与无癌人群相比,接到癌症诊断后的第一周,患者自杀的相对风险为12.6,第一年为3.1;心血管死亡的相对风险第一周为5.6,前四周为3.3。

参考文献:NEJM 2012

美国疾控中心的Quanhe Yang博士等对美国全因死亡及心血管死亡风险进行研究,发现7个因素可降低全因死亡及心血管死亡风险,这7个因素包括:不吸烟;经常进行锻炼;保持血压正常(<120/80mmhg);血糖正常(<100mg/dl);总胆固醇含量正常(<200mg/dl);控制体重;合理膳食。 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NHANES)中的44959位美国成年人参与研究,平均随访14.5年里,共有2673人死亡,其中1085人死于心血管病,576人死于缺血性心脏病。与最多符合1项健康因素的受试者相比,至少符合6项的受试者全因死亡率降低51%(HR=0.49);心血管病死亡率降低76%(HR=0.24);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降低70%(HR=0.30)。

参考文献:JAMA 2012

传染性海绵状脑病(TSEs)是传染性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还不能够预防和治疗。幸好物种屏障决定了朊病毒只能感染特定物种。四十多年来,一直认为兔子对TSE是耐受的,然而,英国Moredun研究所的Francesca Chianini等运用蛋白错折叠循环放大技术(PMCA)发现,兔子不仅对阮病毒易感,并且能够发展成为传染性海绵状脑病。 在兔子的脑部匀浆液中加入不同物种疾病相关阮病毒,PMCA扩增一系列循环后,用制造的病毒去感染兔子,发现,在766天时,有三分之一的兔子患病,并且表现出TSE的特征。转基因鼠接种了从病兔脑中提取物质后患病率达100%。研究者认为,虽然证明兔子不能抵抗阮病毒,但“疯兔病”还不大可能爆发。

参考文献:PNAS 2012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AAV)是一种系统性自身免疫性小血管炎症。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医学中心的J.TUIN等开展的单中心回顾性观察研究显示:疾病缓解期受孕对疾病复发及胎儿结局无影响。 研究纳入14例AAV妊娠妇女(妊娠22次),其中韦格纳肉芽肿患者13例,显微镜下多血管炎1例,所有患者在疾病缓解期受孕,受孕前停用环磷酰胺治疗超过1年。结果:中位孕龄39+4周,新生儿中位出生体重3400g,包括2例早产。新生儿甲状腺功能减退1例,双胞胎中1个新生儿发生腭裂,但胎儿结局良好。产前子痫发生于2次妊娠。末次受孕后的21月疾病复发8例,孕期复发1例,产后复发7例。

参考文献:Arthritis Care & Research 2012

加拿大Probity Medical Research的Kim Papp等开展的一项2期临床试验显示:抗白介素17受体单克隆抗体brodalumab可有效缓解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研究共纳入160例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患者,122例随机入试验组,第一天和第1、2、4、6、8及10周分别皮下注射70mg、140mg、210mg或每月280mg的brodalumab ,安慰剂组38例。随访20周。12周时,各剂量组PASI评分改善平均百分比分别为:45.0%、85.9%、86.3%、76.0%。安慰剂组为16%(P<0.001);与安慰剂组(0%)相比,140mg治疗组,PASI评分至少改善75%和90%的病例分别占77%和72%,而210mg组则为82%、75%(P<0.001)。各治疗亚组疾病完全清除率分别为26%、85%、80%、69%,安慰剂组为3%(P<0.01)。研究表明:Brodalumab可安全有效改善斑块状银屑病病情。

参考文献:NEJM 2012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患者一直是实体器官移植的禁区,抗逆转录病毒疗法(cART)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形势。意大利因苏布里亚大学的P. A. Grossi等对4名行胰肾联合移植的HIV阳性患者进行了随访研究,以明确术后长期结果。 研究发现,所有患者移植术后HIV-RNA都达到了稳定;都经历了移植后早期感染;都发生了手术并发症并导致开腹修正;2名患者行胆囊切除术;一名患者出现激素敏感型急性肾脏排异(第79天),一名出现移植胰脏失功(第64月)。cART和免疫抑制剂的相互干扰使得药物剂量调整频繁。中位随访45个月100%患者存活,所有患者CD4细胞计数>300/毫升。此研究展现的HIV阳性患者胰肾联合移植的长期结果令人鼓舞。

参考文献:Am J Transplant 2012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资料显示,近几年来,美国医疗机构的艰难梭状芽孢杆菌感染情况已达到高峰,感染引起的死亡人数已从1999年~2000年的3000例/年上升到2006年~2007年的14000例/年。25%感染发生在住院病人身上,75%发生在护理病人或近期门诊就诊病人身上,发生感染风险最高的是服用抗生素且于门诊接受治疗的病人。美国CDC皮肤病学专家Clifford McDonald指出6步骤有助于降低感染:谨慎开抗生素处方;病人转院时,告知转至医院的医生该病人曾出现感染;服用抗生素患者出现腹泻应及时进行检查;立即隔离已感染病人;治疗感染病人,医生应戴手套并穿隔离衣;用漂白剂或杀灭孢子的产品清洁治疗室。

参考文献:JAMA 2012

很多因素会对全球以及局部气候产生影响,包括导致全球变暖的温室气体、太阳活动、光散射的大气污染物以及海陆空之间的热传递等。由于气候变化有如此多的影响因素,因此确定任何一个因素的影响都是极其困难的。牛津大学的气候学家Daniel Rowlands及其同事通过修正英国气象局之前使用的一个气候模型发现,2050年的平均气温会比1961年-1990年之间的平均气温高1.4-3摄氏度。由于其较充分考虑了各种不确定性,在大量的运行次数之后得出的结果比以往的模型更值得信赖。这一结果也提醒政策制定者,有必要考虑205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上世纪后半期高3度的情形及对策。

参考文献: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