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新型生物制剂相比,传统的DMARDs的作用机制还不是非常清楚。 西班牙的Gonzalez-Alvaro I等在《Ann Rheum Dis》网络版发表了一篇有关各种DMARDs对于IL-15活化后淋巴细胞效应的论文。结果发现,来氟米特、环孢素A和FK-506能有效抑制IL-15诱导的PBLs表面的CD54和CD69的表达,以及肿瘤坏死因子(TNF)和IL-17的合成。令人惊奇的是,来氟米特的抑制效应不会因外源性尿苷而逆转。研究还发现,来氟米特可能是通过抑制酪氨酸激酶的JAK/STAT通路,从而抑制TNF和IL-17的合成。 该研究的结论为,酪氨酸激酶的JAK/STAT通路的抑制效应可能是来氟米特的一个主要作用机制,从而降低TNF和IL-17的合成。
Raluca Ionescu-Ittu等对加拿大魁北克省1990年~2005年出生婴儿(包括死产婴儿)进行研究,观察谷物强化叶酸措施前后每1000例新生儿中的严重先天心脏缺陷的年患病率。结果发现,研究期间1,324,440例新生儿中2,083例出现严重先天心脏缺陷。其中在强化应用叶酸之前的9年先天心脏缺陷的患病率没有变化,但强化应用叶酸之后的7年里,新生儿患病率每年降低6.2%。由于研究所得结果与强化应用叶酸时间恰好一致,提示谷类叶酸强化政策之后患病率降低的趋势并不是偶然现象。
一项发表于6月刊《自然-免疫学》上的研究显示,IL-17A可缓解炎症性肠病小鼠肠道炎症反应。耶鲁大学的学者从野生型及敲除IL-17A基因的小鼠体内提取出初始T细胞,然后将这两种细胞注射到敲除重组激活基因1(Rag-/-)的小鼠体内,结果显示,注射Il17a-/- T细胞的小鼠出现了严重的肠道炎症病变,其结肠粘膜组织中编码辅助性T细胞1(Th1)相关细胞因子的基因Ifng及Spp表达增强;注射IL-17A则可以降低STAT1的磷酸化和转录因子T-bet的水平,抑制Th1细胞的分化。说明IL-17A具有促炎和抑炎的双向免疫调节作用。
近期《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一项荷兰随机双盲安慰剂临床研究,显示慢性心肌缺血患者经骨髓细胞心肌注射后3个月和6个月,难治性慢性心肌缺血患者心绞痛症状、心肌灌注及左室功能显著改善。该研究病例均为常规治疗仍有严重心绞痛的难治性心肌缺血患者,平均年龄64岁,随访6月。心肌骨髓细胞注射组(心肌注射自体骨髓单核细胞100 x 106)25例,安慰剂组25例(心肌注射安慰剂溶液)。治疗3个月,骨髓细胞注射组心肌灌注总压力分数由23.5改善到20.1(P<0.001),骨髓细胞注射组左室射血分数增加3%。治疗6个月,骨髓细胞注射组CCS心绞痛积分显著改善(P<0.001)。骨髓细胞注射组CCS分级和生活质量分数显著优于安慰剂组(P=0.03 和P=0.04)。
伦敦Northwick Park医院的Leanne Bellamy与其同事,查找EMBASE与MEDLINE中有关妊娠糖尿病后发生2型糖尿病的研究,并重新检阅1960年1月1日到2009年1月31日之间的研究结果;共查找205篇相关的报告,20篇研究,这些研究共收纳675,455位女性,总共有10,859件2型糖尿病事件。 研究发现相较于怀孕期间血糖正常的女性,罹患妊娠糖尿病的女性,发展为2型糖尿病风险较高。研究提示,妊娠糖尿病患者应适时检查以及使用饮食、生活方式与药物干预等,预防或是延缓发生2型糖尿病。
为了明确急性肾损伤(AKI)患者的长期预后,Steven等从MEDLINE 和EMBASE数据库中筛选了48篇相关文章并对这些文章进行了系统性回顾和荟萃分析。48篇文章共包括47017位AKI患者,出院后年均AKI死亡率为8.9%,出院后年均非AKI的死亡率为4.3%。AKI患者出院后转变为慢性肾病的年均比率是7.8%,转变为终末期肾病的年均比率是4.9%。分析表明,AKI患者出院后,随着时间的延长,不良结局也会增加。
E. M. Alonso等人利用SPLIT(Studies of Pediatric Liver Transplantation)登记系统的数据,分析了儿童接受肝移植后的身高发育情况。结果显示,肝移植术后,患儿的身高增长加速,平均身高值与正常同龄儿童的差距逐渐缩小;但是,36个月后,肝移植患儿的身高增长趋缓;此外,代谢性疾病、长期(>18个月)应用激素会影响患儿身高的增长。
2009年1月6日《加拿大医学会杂志》上的一则研究披露,接种肺炎球菌疫苗不能有效预防肺炎的发生。研究者从医学文献库、评论目录、肺炎球菌多糖疫苗组和对照组临床试验荟萃分析中收集有关肺炎球菌疫苗或肺炎球菌疫苗接种相关数据,分析肺炎球菌疫苗能否有效预防肺炎的发生。分析结果显示:接种肺炎球菌疫苗不能有效预防肺炎球菌肺炎。
近来,一项来自澳大利亚的研究发现日常的血压监控并不能反应口服降压药的长期疗效。研究者对1709名高血压患者进行了为期33个月的随访。发现以120mmHg为血压控制目标,在随访期间3.4%的患者出现了测量血压升高,而实际上只有0.02%的患者血压真正高于目标值,其余均为假阳性。这提示我们,我们用血压计所监测到的血压升高只能反映每天的血压波动,而不能反映血压的真正升高。
为了明确慢性乙肝患者的抗病毒治疗是否有效,瑞士Shamliyan等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研究。他们搜索了多个数据库中1990年到2008年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选出了60个临床研究,其中16个临床试验(4431名受试者)报告有受试者死亡、患肝细胞癌、肝衰竭或肝硬化。大多数的临床研究都不能充分证明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有效性。荟萃分析显示接受恩替卡韦和拉米夫定的受试者在死亡人数和肝衰竭人数上没有差别;接受不同剂量干扰素-α2b治疗的受试者在死亡人数上没有差别。这项回顾性研究表明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的有效证据不足。
治疗指南推荐RAS的阻断剂作为慢性肾病患者的第一线治疗药物。慢性肾病在7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非常普遍,但大多数患者没有明显的尿蛋白。 2009年5月《美国内科学纪要》杂志发表了一篇对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s)是否适用于老年肾病患者的分析论文。结果发现,在那些指南中,有关70岁以上的老年肾病患者的循证医学证据非常少。引起老年患者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是老年人接受放射治疗、抗炎药物或者心脏功能损害,所以逐步延缓肾病进展可能并不是老年肾病患者的治疗目标。 该研究认为,ACEI和ARBs可能并不适用于70岁以上的老年慢性肾病患者。
在重症患者治疗过程中,良好的营养支持是促进病情恢复的重要手段。悉尼大学的学者针对27个重症监护病房(ICU)内的1118名患者,进行了一项随机对照试验,检测循证临床营养方案在改善重症患者转归方面的效果。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接受营养支持的比例显著高于常规营养支持组(95% vs 73%),而多数患者能更早地获得营养支持(61% vs 37%);但是在ICU内死亡率(25% vs 22%)和平均住院时间(24 vs 24天)方面均没有差异。尽管如此,对于危重患者而言还是应尽早进行营养支持,以努力改善其临床转归。
加拿大的Karen Burns等通过检索Medline、Embase、危重病人监护会议记录等,找出了12项ICU通气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并对其进行分析。这些试验的受试者均为需要机械通气、呼吸衰竭的成人(大部分患慢性阻塞性肺病),分析显示,与进行有创通气的患者相比,进行无创通气的患者死亡率显著降低,二者风险比为0.55(95%,置信区间0.38~0.79)。无创通气患者比有创通气患者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风险低,二者风险比为0.29(95%,置信区间0.19~0.45)。此外,无创通气患者在重症监护病房接受治疗的时间比有创通气患者平均少6.27天,平均住院时间少7.19天。研究提示,无创通气能显著降低危重症患者死亡率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通气治疗应首选无创通气。
RNAi治疗肿瘤主要通过下调靶基因直接杀死肿瘤细胞,但是RNAi治疗途径的选择和有效性限制了临床应用。更进一步的讲,目前用免疫缺陷动物模型的研究忽视了免疫系统间潜在的相互作用。2009年《美国科学院院报》发表的一项动物研究表明接种肿瘤细胞的小鼠接受shRNA治疗,在随后的研究中可以无需治疗肿瘤。但是只有在shRNA治疗靶基因是在T 细胞抗原决定簇下游的时候才会出现这种实验结果。采用RNAi的治疗方法并不是所有的肿瘤细胞都适用的,但是RNAi是治疗肿瘤的一个有前景的新方法。
已有研究发现,控制热量摄入可延长寿命。最近洛杉矶南加州大学的Valter Longo研究小组指出,改变热量的来源同样可以达到类似的效果。Longo小组研究了缺乏SCH9和其他与长寿相关基因的酵母突变体,发现在这种类型的突变体中,参与甘油合成和代谢的基因表达水平相对较高。在缺乏SCH9基因的突变体中,若敲除甘油合成基因则将导致其寿命缩短。而且摄入甘油的酵母菌的寿命至少是摄入葡萄糖的酵母菌的两倍,甚至超过限制热量摄取的酵母菌的寿命。研究认为,改变饮食,如将葡萄糖换成甘油将有助于提高细胞免疫力,延长酵母寿命。
为了调查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和狼疮肾(LN)患者的长期医疗费用以及医疗资源的使用状况,TRACY LI等人从MarketScan Medicaid Database(1999~2005年)筛选出2298名新诊断的活动性SLE患者,随访5年,并通过特征得分匹配法建立没有SLE的参照组。 分析发现,SLE患者第一年的平均医疗费用为$16089,明显高于参照组的$6831。第二年略有下降,然后以16%的增长率上升,随访第五年为$23860。没有LN的SLE患者比参照组平均要多花费$967~$3756,而同时有LN,则要多花费$13228~$34907。 从该研究可以发现,治疗SLE,花费巨大,并且逐年上升,尤其是伴有LN的患者。
近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介绍了网络工具在甲型HINI流感监测中所起到的作用。 早在3月份和4月初,网络智能信息收集系统就已提取到了在墨西哥发生的甲型HINI流感流行信息。这些信息显示,从3月初开始,墨西哥Veracruz州La Gloria地区的3000个居民中超过60%的人都患上了该病,其中2人死亡。下图为根据疾病发生情况绘制的网络健康地图。该图显示了自4月1日起墨西哥、美国南部和中美洲地区的疑似及确诊为甲型HINI流感病例的分布情况。方框标注处表示最早的病例报告来自墨西哥;淡黄色气球代表所在地有疑似或确诊的甲型HINI流感病例;橘黄色气球则表示当地最近报告的病例数在增加。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Yun Jung Lee等通过对M13病毒进行基因改造制造了高功率、无污染的新型锂电池。基因改造后的M13病毒(对人体无害的一种噬菌体)基因VIII蛋白(病毒的一主要衣壳蛋白)成为了无定形a-FePO4(是一种高效的阳极材料)的生长模板,基因III蛋白(pIII)则与单壁碳纳米管具有很好的亲和性,从而在电池内增进导电性能。新型病毒锂电池具有高功率,无污染(室温下制备),充电快速等优点,日后有望应用于便携式电子产品和混合动力车中。
\"FOXP2\"基因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与语言功能发育相关的基因,2009年5月29日《细胞》杂志报道,德国多位研究人员利用基因工程方法将人类的FOXP2基因植入小鼠后发现,与普通小鼠相比,基因改造后小鼠的叫声变化多,令研究人员惊讶的是,基因改造后小鼠大脑结构发生变化,在和人类基底神经节(人类的基底神经节与语言相关)类似的大脑区域内长出了结构更为复杂、树突更长的神经细胞。
2009年5月12号,美国纽约,一群由癌症患者、医生、研究专家组成的原告对巨数遗传公司(Myriad Genetics Inc.)、犹他州立大学研究基金会(University of Utah Research Foundation)等12名被告提起了诉讼。原告主张判决被告所拥有的人类基因专利(BRCA1和BRCA2--与乳腺癌和卵巢癌相关)无效,违反美国宪法。原告称BRCA1和BRCA2是自然产物,不是发明创造,不应该被授予专利。但被告之一巨数遗传公司表示:在过去的30年里已经颁发了数以千计的基因专利,相信法院会支持并判决他们的专利合法有效。由于这起诉讼案,美国法院已经开始对专利范围进行限制。这起案件的审理结果将决定基因专利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