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牵手医学新知』第二百四十二期
分类

肝移植是晚期肝病患者唯一的治疗手段,而肝脏供体的数量有限,故迫切需要一种新治疗方法来解决该难题。德国图宾根大学的Lars Zender等人经研究指出,将MKK4基因用作治疗靶标,可促进肝脏再生,MKK4特异性抑制剂或许可能成为治疗肝病的新疗法。 在对小鼠肝脏中数百个基因的表达进行干扰分析后,Zender等发现,急慢性肝损伤后,抑制MKK4基因可增加肝细胞生成,从而促进肝脏修复。同时,这种基因抑制可提高培养基中肝细胞长时间存活数量,为促进肝病治疗提供了新方法。

参考文献:Cell 2013

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巴黎第六大学、瑞士日内瓦大学医院等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近来在《Nature Genetics》撰文称,一种与最常见的癫痫有关联的基因DEPDC5移码突变,是导致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局灶性癫痫的罪魁祸首。 研究人员是在对一个遗传性局灶性癫痫家族成员进行基因测序后发现上述现象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夜间额叶癫痫、家族性颞叶癫痫和不同病灶的家族性局灶性癫痫是家族性局灶性癫痫的主要类型。连锁分析和基因组测序证实,罹患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局灶性癫痫的个体都存在DEPDC5基因移码突变。 为了验证上述研究发现,研究人员随后对另外15个局灶性癫痫家族成员的DEPDC5基因进行了焦磷酸测序,确定了4个无义突变和错义突变。

参考文献:Nat Genet 2013

治疗相关急性粒细胞白血病(tAML)虽然罕见,但却是细胞毒药物化疗的高致命性并发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Lindsay M. Morton等开展了一项回顾性研究。纳入426068例针对原发肿瘤接受化疗的成年患者,发现有801例患者发生tAML,是普通人群的4.7倍(P<0.001)。随着时间延长,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化疗后发生tAML的风险升高(P<0.001),而卵巢癌、骨髓瘤或肺癌患者化疗后发生tAML的风险降低,此外,乳腺癌和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化疗后发生tAML的风险呈现出显著异质性。 研究人员观察到,tAML风险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变化,这种变化与治疗方案的改变及特异化疗方案不同的致白血病性一致。上述研究提示,须对tAML风险与化疗获益进行慎重权衡,尤其在使用新药或标准药物的新适应症时。

参考文献:Blood 2013

研究显示,患者在经历一次急性肾损伤(AKI)后,则首次住院后2年内死亡风险可达40%。此外,该风险会随着AKI的严重度而逐步升高,且需要透析的AKI患者死亡风险是最高的。 加拿大Harel Z等进行了一项长期随访研究,以评估肾内科专科随访是否能改善重度AKI后幸存患者(1996年~2008年,住院期间短暂透析的AKI患者)的生存预后。共有3877例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纳入分析,最长随访时间为2年,其中1583例患者接受了早期肾内科专科随访。分析显示,与那些未早期肾内科随访的患者相比,接受早期肾内科专科随访的AKI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更低(8.4例/100病人年 vs 10.6例/100病人年,HR=0.76)。 该研究认为,早期肾内科专科随访能改善重度AKI幸存者的全因死亡风险。

参考文献:Kidney International 2013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Simon Dobson等研究发现,对于6个月内接种2剂HPV疫苗的女孩来说,最后一次接种1个月后HPV-16 和HPV-18的应答与6个月内接种3剂的年轻女性相比具有非劣效性。 2007年8月到2011年2月,830名加拿大女性参加了该项随机、3阶段、多中心、年龄分层、非劣性免疫原性研究,675名受试者提供了血液标本。其中9到13岁的女孩按1:1被随机分配到两组:一组在基线、2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接种一剂HPV疫苗,另一组分别在基线和6个月时接种。16-26岁的年轻女性,在基线、2个月、6个月时各注射一剂。结果显示,无论怎样的基因型,一直到36月,接种2剂的女孩组平均几何滴度率均非劣于接种3剂的年轻女性组。在第7个月时,接种2剂疫苗女孩的抗体反应不劣于接种3剂疫苗的女孩,但24个月时对于HPV-18,以及36个月时对HPV-6则不存在上述非劣效性。

参考文献:JAMA 2013

2008 年,英格兰和威尔士开始对精神疾病患者实行社区治疗令 (community treatment orders,CTO)。为比较与实施精神健康法令第 17 部分请假出院 (Section 17 leave) 规定相比,CTO 是否能减少入院率,英国牛津大学的Tom Burns等开展了一项非盲、平行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发现,对精神病患者进行强制监督不能降低其再入院率。 符合纳入要求的患者为确诊为精神病且非自愿入院的18岁~65 岁患者,临床医师认为其适合接受门诊监督。CTO 组 166 人,Section 17 组 167 人。12 个月时的结果显示,尽管两组间起始的强制性门诊治疗长度有显著差异(CTO 组中位时间为 183 天 vs Section 17 组 8 天,P<0.001),但两组间再入院患者数无显著差异:CTO 组59人(36%)再入院 vs Section 17 组60人(36%)再入院,校正相对风险1.0。 研究表明,在减少总入院率方面,无证据支持大幅降低患者的人身自由行之有效。

参考文献:Lancet 2013

非核苷逆转录酶抑制剂依法韦仑和奈韦拉平被普遍用作成人和儿童HIV感染者的一线抗逆转录病毒制剂。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的Elizabeth Lowenthal等对博茨瓦纳3~16岁接受治疗的HIV感染儿童的研究发现,作为起始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依法韦仑相较于奈韦拉平,病毒学失败更少。 该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以依法韦仑(n=421)或奈韦拉平(n=383)为基础起始治疗的3~16岁HIV儿童。病毒学失败被定义为:6个月后,血浆HIV RNA缺乏抑制,未达到<400拷贝/mL,或经抑制后,HIV RNA≥400拷贝/mL。中位随访69个月的结果显示,依法韦仑组57名(13.5%)儿童和奈韦拉平组101名(26.4%)儿童抗HIV治疗病毒学失败。11名(2.6%)接受依法韦仑和20名(5.2%)接受奈韦拉平的儿童从未达到过病毒学抑制。病毒学失败风险比为2.0。

参考文献:JAMA 2013

抗生素耐药性是一个公共卫生难题,而新抗生素的研发却寥寥无几。老药新用为药物的研发提供了另一种选择。意大利罗马大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的Francesco Imperi等人用绿脓杆菌作为靶点筛选了一些已上市药物的抗菌活性。他们发现,抗真菌剂氟胞嘧啶能够抑制铁离子缺乏σ因子PVDS,从而抑制绿脓杆菌毒力因子的产生,如pyoverdine、PrpL蛋白酶和外毒素A。在肺感染绿脓杆菌的小鼠模型中,氟胞嘧啶能够抑制绿脓杆菌的致病性。体内外试验的有效性及其药理学特征为开展氟胞嘧啶对人类的抗绿脓杆菌有效性临床试验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PNAS 2013

大肠癌是一种凶险的致死性癌症。一些患者对治疗较为敏感,而一些患者无反应。所以目前急需更精确的个体化治疗手段。有鉴于此,瑞士生物信息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对获得的1290个肿瘤样本进行了聚类分析。研究共得出6种与临床相关的大肠癌亚型。在这6种亚型中有3种亚型对手术治疗反应良好,其中一种以Filamin A(一种ATP结合蛋白)为特征的亚型对爱必妥(EGFR为靶点)治疗反应不佳,但可能对cMET酪氨酸激酶的反应良好,另外两种亚型对folfiri方案(草酸铂+5-FU)反应良好。对疾病进行分类能够更有效地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Nature Medicine 2013

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疾病的复发往往预示着预后不良或死亡。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R Bajwa等研究发现,对于异基因HSCT后复发的患者,应停止免疫抑制治疗,开始根治性化疗。对挽救性化疗有效的患者应考虑行二次HSCT。 研究共纳入532例接受异基因HSCT的患者,其中的160例出现了疾病复发,按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三组:姑息性治疗组(组1)43例;挽救性化疗组(组2)55例;挽救性化疗后行第二次HSCT组(组3)62例。三组患者1年无疾病生存(DFS)的比例分别为<1%、9%、50%(P≤0.0001)。多变量分析显示,复发间隔时间较长(P=0.04)及接受第二次HSCT(P<0.001)与预后较好有关。

参考文献: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2013

西班牙庞培法布拉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靶向内源性大麻素系统(endocannabinoid system ,ECS)或可用于治疗脆性X综合征。ECS是调节神经突触可塑性、认知表现、焦虑、痛觉和癫痫发作易感性的关键,以上神经精神症状在脆性X综合征患者都会受到不同程度影响。ECS主要通过ECS受配体结合的形式发挥作用,ECS受体主要包括受体CB1(CB1R)和CB2(CB2R)。研究人员证实,在雄性Fmr1基因敲除小鼠,阻断CB1R可缓解模型小鼠认知功能障碍、痛觉脱敏、惊厥易感性,下调mTOR信号过度活化以及棘形态改变。而药物阻断CB2R可改善小鼠焦虑样行为。 基于上述研究,研究人员认为,阻断ESC可能是一种潜在的脆性X综合征治疗策略。

参考文献:Nature Medicine 2013

肝纤维化,表现为胞外基质(ECM)的过量沉积和肝功能的丧失,是一种由急性或慢性肝损伤所引起的创伤修复反应。最近,研究人员发现,维生素D受体(VDR)配体能抑制肝星状细胞(HSC)的TGFβ1活化并破坏肝纤维化。Vdr敲除的小鼠则会自发地发生肝纤维化。研究者还发现,TGFβ1信号能导致HSC全基因组中的VDR结合位点重新分布,并通过TGFβ1依赖染色质重建模式方便VDR与促纤维靶基因SMAD3的结合。在存在VDR配体的情况下,VDR与共调基因相结合,从而降低了SMAD3在这些位点的占有率,从而抑制了纤维化。 该研究揭示了一条能够调控肝纤维化过程的VDR/SMAD交叉基因回路。VDR作为一种内分泌检查点,调控着肝脏的创伤修复过程。此外,VDR配体也许能作为抗肝纤维化的潜在治疗方式。

参考文献:Cell 2013

最近,科研人员发现了一种能将纤维素转变为淀粉的酶转化法,能通过一种人工合成的酶催化途径将预处理的纤维素转变为淀粉。该酶催化途径包括来自细菌、真菌和植物的4种酶:内切葡聚糖酶、纤维二糖水解酶、纤维二糖磷酸化酶和α-葡聚糖磷酸化酶。纤维素中有高达30%的脱水葡萄糖被成功转变为淀粉,而剩余的纤维素则被水解为酵母生成乙醇所需的葡萄糖。此外,由此转化而来的直链淀粉在消化过程中并不会被淀粉酶完全水解为葡萄糖,因而它既能充饥又具有纤维素的清肠功效,这将有助于大大降低肥胖和糖尿病的发病率。 一旦这种酶转化方式能投入大规模生产,必将能解决食物、生物能源和环境之间的难题。

参考文献:PNAS 2013

为评估产科医师毕业后临床工作能力的变化,美国费城退伍军人医疗事务中心的Andrew J Epstein等开展了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对1992~2009年间纽约和佛罗里达州的所有产科医生数据进行了分析,共涉及5175位产科医生以及经他们处置的6 704 311次接生数据,主要观察指标为每位产科医生每年处置的顺产及剖宫产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根据这些数据所描绘的每10年为一个节点的年度曲线。 结果发现:在毕业后的前30年里,产科医生的临床工作能力逐渐上升。第一个十年里最明显:每位医生所经手产妇和新生儿的并发症发生率平均降低了21%;第二个十年里比第一个十年平均下降11%;第三个十年则比第二个十年下降5%,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医生还是老的好”。

参考文献:BMJ 2013

澳大利亚于2007年批准免费接种人乳头瘤状病毒(HPV)疫苗计划。近期,新南威尔士大学的Hammad Ali等人对澳大利亚HPV疫苗项目实施5年后的效果进行了研究。受试者为85770位在澳大利亚八个性健康服务点寻求过帮助的患者。2004年到2011年,共有7686人(女性2394人、男性5292人)诊断为生殖器疣。研究发现,HPV疫苗显著降低了生殖器疣发病率。女性、男性在2004年、2007年、2011年生殖器疣发病率分别为 8.9%、9.6%、2.7%和12.8 %、11.7 %、7.4%。其中未满21岁女性、21岁~30岁女性、未满21岁异性恋男性、21岁~30岁异性恋男性生殖器疣发病率分别从2007年的11.5%、11.3%、12.1%、18.2%下降到2011年的0.85%、3.1%、2.2%和8.9%,但30岁以上女性和异性恋男性生殖器疣发病率无显著变化。

参考文献:BMJ 2013

大多数在人类中的新发传染病(EIDs)都起源于动物。因此,识别高风险的动物宿主对于控制和监控这些疾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的José María Gómez等人建立了宿主-寄生虫网络,并用非人灵长类动物作为一个模式系统,因为它们在系统发育以及生态环境方面与人类相似,并且它们是人EID的重要来源。研究人员发现,处于网络中心的灵长类携带有更多的人类EIDs,并且这些灵长类所携带的寄生虫群体与人类的更为相似。利用这一网络工具可能有助于识别出所有能向人类传播疾病的高风险物种,从而在疾病爆发前能更好的进行控制。

参考文献:PNAS 2013

两位莱斯大学生物工程系学者Rebecca Richards-Kortum和Maria Oden,获得了2013年Lemelson-MIT全球创新奖,获奖理由是其创立了一项便于学生设计有助于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健康技术的项目。 这两位获奖者在2006年创立了“超越寻常的界限”项目。拉丁美洲或者非洲学生们和临床工作者一起工作8周时间,以获得灵感设计出相关健康技术并检验这些技术。到目前为止,3000名该项目的学生已经设计出58项正在使用或者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技术。

参考文献:Science 2013

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的Erica van de Waal等研究发现,野生长尾黑颚猴会“吃本地猴吃的东西”,并会在加入某个新的集体时改变其对食物的喜好。研究者观察到,所有新生小猴所接受的食物都会自觉采纳母亲的偏好。迁徙入新群体的公猴也会遵守新群体的局部行为规范。当年轻已成年的野生雄性长尾黑颚猴离开其家族并迁移到其它猴群中后,它们放弃了它们从前的食物偏好并开始吃它们所加入的新猴群所偏好的食物。 这些发现凸显了社会学习和习性传播在塑造动物行为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参考文献:Science 2013

睡眠过程中的视觉影像是科学家们长期探索的难题之一,然而,其私密性阻碍了这方面研究的进展。最近,美国波士顿大学和日本京都国际电气通信基础技术研究所计算神经学实验室的科研人员报道了一种新型的神经解码方法,可以利用计算机学习模式来预测睡眠阶段视觉影像的内容,从而检测脑部活动。 该解码模型针对视觉区域的大脑活动作出应答,结果能够准确地对内容进行分类、侦查和鉴别。研究者通过这种方式发现,睡眠阶段的特殊视觉影像是通过共享刺激知觉的各种脑部活动模式来呈现的,这为解密梦境提供了新方法。

参考文献:Science 2013

丹麦研究人员Mejdahl MK等人对2008年~2012年丹麦2828位接受单侧原发性乳腺癌手术的女性进行的调查发现,乳腺癌术后5~7年,持续性疼痛仍是患者面临的主要问题。2411名(89%)妇女完成调查问卷,其中903位(37%)受试者术后5年~7年出现持续性疼痛,1199位(50%)受试者手术区域存在感觉障碍。接受乳房切除术加前哨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持续性疼痛最轻(31%),接受保乳术加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化疗及局部放疗的患者持续性疼痛最重(85%),研究还发现,乳腺癌手术后持续性疼痛的危险因素为腋窝淋巴结清扫术(OR=2.04;P<0.001)和年龄≤49岁(OR=1.78;P<0.001)。

参考文献:BMJ 2013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