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乡
2013年08月号
医学进展
医学与社会
医生日记
医学里程碑

我在北京(一)

    2002年,怀着对北京的憧憬和向往,我考入中国中医科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时间真快,恍然间已度十个春秋。回首这十年间,我就像一粒种子被播撒在北京,在科学院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到现在成长为广安门医院一名风湿科大夫,能够服务于人民,并能用自己具备的专业知识尽力解决病人的疾苦,我感到非常自豪!十年了,我的青春在北京这片土地上尽情挥洒,有苦、有乐,哭过、笑过,曾经犹豫、曾经徘徊……一路走来,却更坚定了我对北京的热爱和执着!

    还记得刚踏入科学院求学的一幕,一个半大姑娘,身后背着一个双肩大书包,暗红色的,书包里面空间很大,是从前门淘来的,十元钱。因当时科学院还没有专门针对博士生的授课,要求学生根据各自专业情况去外校自由选修,在与导师冯兴华教授商量后,我选修了协和医院的免疫学、细胞分子生物学,还有北大医学部的德语、医学论文英文写作及细胞培养课程等。背着这个大书包,书包里装满了现代医学前沿知识和技术,也载满了科学院对我们年轻一代的希望和嘱托,我兴奋地上路了,希望能从现代医学前沿知识中寻找中西医结合的突破口,为博士期间能够完成一份优秀的研究论文打个好基础。每天辗转于京城各大医学名校、图书馆之间,很充实。我像一个饥渴的孩子,努力地吮吸着新鲜的知识,并思考着这些知识跟风湿病中医药研究的潜在结合点,其中快乐无穷!但也很艰苦,曾经站在北大医学部校门口等回广安门北站的719路公交车,足足等了两个半小时,只为等一辆普通车,可以比坐空调车省下一元钱。那天,天上还飘着雨夹雪,北京的冬天真冷!

    半年的理论学习,收获很大。当时正值200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经与导师商量,我准备申报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基础研究。真的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报了一个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中医温、清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机制研究。自觉内容创新性强,技术可操作,但后来才被告知“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中医复方机制是一锅粥,说不清楚”,第一年投标宣告失败。还有机会,努力!博一下半年,我开始跟随导师进入临床学习,也更深刻地感受到强直性脊柱炎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看着一个个年轻英俊的小伙子佝偻着身子走入诊室,像80岁驼背的老者,我的心中阵阵酸楚,为什么上帝对他们如此不公,他们根本无法仰头看到蔚蓝的天空、灿烂的彩虹!导师冯兴华教授以他多年的临床经验告诉我:“就研究强直性脊柱炎吧,中医药对该病临床疗效好,在咱们这里坚持看病的病人,很少发展成驼背畸形。”中医药抗强直性脊柱炎骨化有效?多么令人振奋的课题,目前国际上针对强柱骨化仍束手无策,正因为此,强柱被列为重大疑难病。带着问题,我开始到处查资料,那时查阅文献还不像现在这样方便,医院尚未安装CHKD,也没有太多外文资料,于是开始奔波于国家图书馆、解放军军事医学图书馆、协和医院外文阅览室以及北医图书馆,摘抄、复印了大量文献资料。虽然现在网上检索已很方便,但至今仍未舍得扔掉当年查阅的那一大箱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2004年,我们中标了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补肾活血法抗强直性脊柱炎骨化及分子机制研究”,由此也开始了我的博士阶段实验研究。

#p#副标题#e#

    2004年北京,春天,灿烂的阳光伴着灿烂的心情,我重新返回北大医学部分子生物学系,开始实验研究,踌躇满志,期待着能用现代生命科学技术阐述中医补肾活血法科学内涵。可是,很快,心情不再灿烂,伴随的却是沮丧、失望、泪水。从3月份到9月份足足半年的时间里,我连一个细胞都没养出来! 国内外文献中没有关于强柱关节囊成纤维细胞系的建立方法,虽然北医的老师也多次加班加点帮我探索细胞培养方法,但他们也没有这种细胞的培养经验。再摸索,再尝试,我开始怀疑我的课题是不是该迅速改题,否则我就毕不了业了。半年来,早晨5点坐第一班车到北医,消毒细胞操作台,8点钟到达人民医院,站在门口等着手术后标本取出,然后迅速赶回北医,处理标本,直到把组织种到培养瓶里,已是晚上很晚,坐末班车返回医院住处,如此循环,记不得多少次了,难道这半年的辛苦都白费了?不,我一定要坚持!经过反复调整方案,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瓶子里的组织块开始长细胞了!太兴奋了,伴着细胞逐渐长多,像燃烧的火焰向外周生长增殖,我的心情也像这簇火焰一样兴奋不已,每天都特别小心翼翼地从培养箱里端出来看看,小心地换液,像呵护襁褓中的小婴儿。突然,有一天,当我特别小心地端着培养瓶准备换液时,旁边一学姐无意间碰了我一下,本来就颤巍巍的手被抖了一下,啪,瓶子碎在了地上,我的心也随之碎了,我哭了,难过至极!但是,破碎的瓶子已不可补救,一切从头开始。有了上一瓶细胞的培养经验,我更自信了,实验一定能完成。细胞也像加了兴奋剂,迅速生长。有了充足的细胞,其后分子生物学实验对我都不是困难,博一时已系统学习分子生物学,加之北医老师在分子生物学技术上也给了我大力支持和指导,需要的只有一个——时间。我开始加班加点,尤其是蛋白分离及定量阶段,经常做到夜里两三点钟。实验室没有地方休息,北医校门闭门时间是十二点钟,因此半夜翻北医校门成了常事,翻出来后也没公交车了,哪舍得打车,一个骑自行车的小伙儿每天把我从北医驮回广安门医院。大冬天,他的羊毛衫都湿透了,至今记忆犹新,很难忘怀!那年冬天,北京,我收获了一份爱情。

    2005年,我顺利毕业了,博士答辩很成功,风湿病中西医专家对我们的这份工作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认可,尤其301医院黄烽教授是强柱研究领域的国内number one,他感到“在中医院能够做到这样的工作,很惊讶。中医科学院确实是国家队”。博士论文被评为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而且以博士阶段实验研究为核心内容的研究报告,被评为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及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小小的进步为我的博士生涯画上了句号,我对博士期间的自己也较满意,努力、自信、坚强、不放弃,还有——爱,支持我走完了读博生活,为我今后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这一年,那个骑车的小伙儿成了我的爱人;同年,我很庆幸留到了广安门医院工作。

    未完待续……

(作者:刘宏潇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风湿科)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