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日记
2013年08月号
医学进展
医学与社会
医生日记
医学里程碑

社区医生面面观

    虽然社区医院比不上大医院的医疗就诊条件,但是我们用亲切和蔼的态度、简便验廉的治疗方法,尽心尽力地为患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基本医疗服务,接诊了大量的感冒发热、肠炎腹泻、酒精中毒、外伤等社区常见病病员,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需要进一步治疗的及时转运到病区或上级医院相应的科室,提供大医院无法提供的前驱医疗服务需求,努力为社区居民的医疗服务承担起“健康守门人”的职责,力争为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一)社区医院谨防骗药“瘾君子”

    由于麻醉药品的管理和使用出现这样那样的漏洞和管理缺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天内连续被一个 “瘾君子”分次骗到3支杜冷丁针剂。

    这个杜冷丁成瘾的年轻男子确实患有泌尿系结石,他与医院打交道很有“实战”经验:深夜,他手捂腹部疼得直不起腰地直奔急诊室,对正在忙碌的值班医生诉说这突发的剧痛让人痛不欲生。非特效镇痛药不能缓解,之前在诊所已经用了药了,可还是止不住痛,恳求值班大夫千万想想办法,否则都要活活给人痛死了!原先这病也犯过,最后是打杜冷丁针治好的,这次看来也是非此药不可了。

    年轻的夜班医生看病还是很认真的,常规的体检按部就班地坐着,叩诊到患者肾区时,患者痛得龇牙咧嘴、嗷嗷直叫,开腹部B超检查双侧肾脏、输尿管情况,患者也很配合。B超结果显示患者泌尿系果然有小结石,综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医生开具了肌肉注射100mg杜冷丁的麻醉处方,查问患者身份证时,患者答曰病情紧急,未来得及带,又流利地背出一连串的数字,说是自己记得身份证号。

    患者拿到药一溜小跑跑回急诊室,见到值班医生后未来得及说话,脚下一滑摔倒在地,不幸的是手里拿的针剂碎了。事实摆在面前,无奈医生只好又开方取了一支,让夜班护士执行医嘱给患者肌肉注射。

    这个值班医生还是有些警惕的,越想越觉得患者这一跤跌得有些蹊跷,连忙跑到治疗室查看,那人打完针已溜之大吉,询问护士,护士说此人臀部的注射部位果然有很多注射过的针眼,原来医护人员上当了。

    晨会交接班后,这个医生把夜里的遭遇给接班的医护人员交待了一遍,嘱咐大家以后注意防范此人,不要再上他的当。

    第二天上午,已经尝到甜头的“瘾君子”拿着B超报告单再次来到急诊室行骗,此时,急诊室的值班人员早已有所警惕,以没有“麻醉处方权”为由拒绝了他,那人讪讪而去。

    半个小时过后,药房突然打电话问急诊室,最近是不是给一个叫“XX”的人打过杜冷丁,值班人员这才知道这个瘾君子后来又溜到门诊其他诊室骗走了一支杜冷丁。

    其实,这人的骗术并不高明,处于诊疗链条上的医生、护士和司药,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只要有人多加注意就能查缺堵漏。

    切实抓好对麻醉药品的监管使用,没有麻醉处方权的年轻医生严禁开具麻醉药处方,有处方权的医生严审患者的真实病情(是否患有必须使用麻醉药品的疾病);严审患者的详细身份,严查患者病情发展情况(包括患者疼痛程度、患病时间、是否按处方剂量给药);发药前仔细查看麻醉药品使用登记卡填写是否有重复发药情况;护士注射前检查注射部位是否有密集针眼,使用后是否严格按规定保留空瓶,医生、护士、司药对麻醉药品高度警惕、加强联系。

    医院麻醉和精神药品的使用是政策性、法制性和责任性很强的工作。现实的情况是瘾君子在麻醉药品管理规范的大医院里不能轻易得逞,而有些基层医院在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管理使用上存在着薄弱环节,因此,吸贩毒分子往往从这里乘虚而入,千方百计把毒手和触角伸向了管理环节相对较薄弱的二级综合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寻找可乘之机,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管理层和相关部门应引起足够重视,严加监管麻醉药品的使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针对问题,加强医、药、护人员的专业培训,定期举办相关知识讲座和医德医风教育,联系实际、制定措施、提高医务人员职业素质及对麻醉药品法规重要性的深刻重视,经常就麻醉药品的使用和药品安全管理进行宣传教育。只有全体医务人员人人重视,严格把好各个关口,紧密联系、严加防范,才能有效防止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流失,做到依法管好、用好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p#副标题#e#

(二)生命速递

    近日,驻马店市雪松社区服务中心“120”急救站成功抢救一名心源性猝死的急危重患者,在其心肺复苏成功,确诊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进行治疗待体征稳定后,将其安全护送转运至上级医院接受进一步的后续治疗,为患者成功救治、全面康复赢得了宝贵的时机。目前该患者一般情况良好,生活自理,已经康复出院。

    5月13日17:05,“嗄……”的一声,一辆红色出租车突然停在急救站大门口,只见一名出租车司机慌慌张张地跑过来呼救“快来救人!”正在值班的急救队员闻讯,拉起担架车就往外跑。副驾驶室内一个全身湿冷、意识丧失的中年男子歪倒在里面,该男子面色苍白、呼之不应,小便失禁,需要立刻抢救!

    急诊抢救室里紧张的救治正在开展。畅通气道、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胸外心脏按压一刻不停地在急救队员的手下接力,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各种血管活性药物反复应用,对症治疗。

    心电监护示室颤波。医生立即给予360焦耳电除颤,持续心脏胸外按压,当电除颤进行到第四次以后,17:55大家惊喜地看到患者出现窦性心律。117次/分,血压80/60mmHg,双侧瞳孔直径约4mm,患者对光反射迟钝,心电图显示患者急性心肌梗死,仍处于昏迷状态。

    科室迅速组织充足的人力、物力,安排好夜间排班,既要保证急诊科夜间正常工作,又要保证为患者提供最好的治疗护理。经过大家的多方努力,患者的家属找到了。原来患者是在赶往工作岗位时突发心脏病,迅即拦了一辆车就近赶往医院。

    夜间,患者时有烦躁、呕吐、腹胀如鼓、大便失禁,各种对症治疗接连进行,留置尿管、胃管、肛管,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生命体征,口腔、管道、皮肤等基础护理同步跟进。抢救室内,几名值夜班的特护人员一直都在紧张忙碌,抢救室外,家属一边焦急地守候,一边为医护人员的忙碌所感动。

    第二天,患者的各种情况继续出现转机,意识状态逐渐好转,由深昏迷到浅昏迷,渐转至意识模糊,瞳孔对光反射也逐渐灵敏,生命体征稳定,各种生理反射越来越灵敏,自主呼吸恢复,大家已在做撤机准备,患者给人的感觉是马上就要苏醒,很快就要恢复意识。

    考虑到患者心肺复苏成功后,急性心肌梗死下一步的后续治疗任务很重,社区服务中心的救治条件毕竟有限,为使患者得到最好的治疗,提升患者生命质量,医生们在给患者家属做好知情同意谈话后,大家一致决定,派出中心的急救队员、救护车,把患者安全转运到上级医院。

    5月14日16:04,在提前与上级医院心内科联系,做好充分转运准备后,科室派出救护车,专门指派两名急救护士,一名急救医生顺利地把撤机成功的患者安全转运至上级医院。

    一个多月后,患者康复出院。患者的儿子特地到社区服务中心感谢当时救治他父亲的医护人员,感谢医护人员及时、有效的救治让他父亲康复。

#p#副标题#e#

(三)社区医生要把活做细

    数九寒天,北风呼啸,天气阴冷。社区服务中心门诊大厅内急匆匆走进几个附近工地上的民工,他们搀扶着一个年轻男性患者。

    患者20岁出头,很清瘦。在工地施工时,左下肢大腿处被高处掉落的砖块砸伤,伤口出血1小时。门诊医生初步检查,行X光摄片无骨折后把他领到清创缝合室,嘱咐值班医生为他进行伤口清创。

    患者伤口不大,只需缝合2针即可,这只是门急诊上的“小事”一桩,年轻的小李医生腿脚勤快地拿起清创包忙碌起来。其余的值班医护人员见惯不怪的,继续各自手头的忙碌。

    突然,小李急匆匆跑来,说是患者头晕,那天值班的医护人员赶快过去,患者为暴露创面将裤子褪至脚踝处,双下肢光着,创口已被清洗消毒,创口周围有大片淡黄色碘伏消毒液的渍痕,患者刚被注射了局麻药,此时正歪坐在清创室的长椅上,面色苍白,满头虚汗,伤者因冷、痛、麻药的刺激已经晕厥。正在痛苦万分地呕吐。

    立即平卧、保暖、测血压……

    一番紧张的忙碌之后,患者躺在了诊断床上,盖上了厚厚的棉被,输液,喝热水,血压正在缓缓回升。工地上呼啦啦来了十多号人,围在那里七嘴八舌的乱问,其中有个工头模样的人带着明显的抵触情绪,阴着脸质问年轻的小李医生,护士长见状赶紧上前解惑答疑。该患者情况逐渐好转,治疗完毕后安全离开医院。

    寒冷的冬季,在条件较差的社区服务中心进行这些平日里看起来很小的医疗处置时要把活做细,要注意细节:让患者保暖、平躺,晕血者避免直视创面等。认真细致、考虑周到,确保医疗护理安全,否则一些小事也能酿成医疗护理不良事件。

#p#副标题#e#

(四)社区工作需要自我反思

    今冬山东河南大旱,流感病毒肆虐,因感冒发热前来看门急诊的患者特别多。17:20,王先生身感不适有点发烧,在妻子的陪同下,到离自己小区最近的社区服务中心就诊。接诊的女医生很热情,一量体温38.7°C,临床表现加上最近的天气情况和流行史,医生初步判断王先生患上了流感,开了两盒口服药物,一针氨比柴胡对症退热。

    收费窗口划价缴费后,到收费室对面的药房窗口取药。司药取药前复核发现,两支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只划了一支的价钱,一百多元的西药费少收了一毛钱。司药小江给患者讲明划错价的事,要他们到收费室再补一毛钱再来取药。

    患者虽然心生不满,但还是配合了工作,又回到收费窗口补交钱,却碰上18:00交接班时间,收费室里两个交接班者正在心无旁骛地认真交接,数零钱、交待注意事项,等了一会儿,患者心生不耐,跑回诊室搬来接诊医生当救兵,这才拿出了药物。在医生的带领下他们几个又来到急诊科护士办公室找护士打针。

    说来也巧,急诊科医护人员也正在紧张地交接。接班的护士小张看到患者焦虑不安的神情,随口说了一句:“稍等一下,马上就好。”然后继续认真清点手中的物品和票据,因为这对交接班双方来说至关重要。

    正在忍受着疾病折磨的患者再也忍不下去了,他和家属不依不饶、大吵大闹,虽然在随行而来的医生劝解下,注射很快执行完毕,但他们还是气愤难消,大声吵闹一阵,最后很气愤地离开了医院。

    站在患者的立场上,正在忍受病痛折磨的身心此时最为脆弱。先前收错钱根本就是收费员的错,却要本已痛苦不堪的患者来回折腾,又赶上交接班时间,浪费患方的时间,更无视患者还在忍受病痛,加剧了事情的发展。急诊科护士的例行交班无可厚非,却忽略了患者的感受和之前的遭遇,导致医患纠纷升级。

    站在医务人员的立场上,少收钱不是患者的错,却让患者独自承担,正常的交接班程序遭遇到身受病痛折磨的患者,接班护士很有急救常识,一眼看去王先生不属于那种需要优先安排就诊的患者,“严格交接班”与“以病人为中心”相比,接班护士死搬教条,交班护士又不肯施援手,急着下班,然后出现了患者大闹的场面。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与王先生发生交流互动的收费员、司药、护士都振振有词,觉得自己没有错。补上了一毛钱,收费员、司药的账面平了,可是你们的内心能平静吗?换位思考,如果受了委屈、心里很生气的是你,你还会觉得很有理吗?患者和家属为什么在这几个窗口一再发火?这个患者以后再就医还会来这里吗?

    社区医务工作的每一个窗口犹如一面镜子,是社会的一个缩影。这个时候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最需要的是自我反省和反思。

#p#副标题#e#

(五)社区急救服务的守门人

   在驻马店市北郊雪松社区服务中心的急诊科,活跃着一群踏实能干的全科医生护士,他们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急救一线默默耕耘,站好医疗前线第一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社区医疗服务。方便就医群众,让患者满意、让患者安心。

    社区医疗承担的是基本医疗护理服务,诊治的是常见病、多发病。急诊科的工作范畴主要是早中晚时间段的诊疗护理工作,因为这段时间门诊各个诊室都关了,这时急诊医护人员的重要作用就凸显出来,大家坚守岗位为就诊患者提供无缝隙社区医疗服务。

    19:30分,刚接过夜班不久,夜班护士就已经为两个打“小针(肌肉注射)”的患者注射完毕,并细心地叮嘱他们,坐在长椅上观察一会儿再回去。匆匆整理一下治疗盘,护士又一溜小跑到留观室,巡视里面正在接受留观的一个急性胃肠炎,一个酒精中毒的患者,轻声询问患者有无不适,从上到下悉心检查静脉输液是否顺畅,耐心嘱咐一般注意事项。

    在医生办公室里诊断桌前忙着接诊的郝医生,稳重细心,在这里工作已经4年多了,他现在已经算得上是一个老急诊人了。他的姓氏“姓”得尤其好,每当急救护士们朗声为患者交待“我给你找郝(好)医生,让他给你看看吧。”被接待的门急诊患者就特别高兴。

   实际上也确实如此,郝医生耐心问诊,仔细检查,生怕漏过一点阳性体征。因为他深知治好病人是他的天职。病人在这个时候来寻求救助一定是遇到困难了。作为医护人员一定要帮助患者绝不能懈怠。既然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就要具备必须的职业素养,做一个让群众满意的医生。

    随着北郊入住的居民量增加,社区服务中心的夜间急诊工作量也明显上升,值夜班的医护人员更加忙碌。一线急救队员负责出“120”,二线医护人员负责接诊门急诊,没有“120”任务的间隙,大家精诚团结、亲密协作、不分彼此、共同完成夜间急诊工作。

    与郝医生搭档的两名护士从一接班就不停地忙碌,第二天一大早,正当他们还在忙着做记录、整理病区时,夜里与他们对班的收费、药房人员走过来,笑着“埋怨”郝医生:“最烦跟你对班了,一会儿一起来,一会儿一起来,一张方子就拿那么一两支小针、几片药,药费几毛钱,加上注射费,也不到三块钱,一夜里睡不安稳,还真不够折腾的劲哩。”郝医生只是憨憨地笑笑,在一旁的护士可就不干了:“你们那还算是好的了,还可以睡会儿,我们又是出车,又是接诊,夜里腿都快跑断了……”

    虽然社区医院比不上大医院的医疗就诊条件,但是我们用亲切和蔼的态度、简便验廉的治疗方法,尽心尽力地为患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基本医疗服务,接诊了大量的感冒发热、肠炎腹泻、酒精中毒、外伤等社区常见病病员,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需要进一步治疗的及时转运到病区或上级医院相应的科室,提供大医院无法提供的前驱医疗服务需求,努力为社区居民的医疗服务承担起“健康守门人”的职责,力争为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作者:张凤霞 河南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