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进展
2013年08月号
医学进展
医学与社会
医生日记
医学里程碑

血管介入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未显示出优势

    对于急性缺血性中风(又称脑血管意外或脑卒中)患者而言,静脉注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溶栓是标准的治疗方案,但此方案的血管再通率在46%左右,会有超过半数的患者无法完全恢复或者死亡。替代的疗法包括血管介入溶栓治疗,已经在临床上应用了多年,与静脉溶栓相比,血管的再通率显著提高,整体大于80%。然而,以上这些数据都是来自不同的研究,入组时均对患者进行了严格的筛选,存在选择和发表偏倚;并且没有将静脉溶栓与血管介入疗法进行头对头的比较,因此其普遍性值得怀疑。

    为直接比较静脉溶栓与血管介入法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的疗效差异,意大利Niguarda Ca’ Granda医院神经外科的Alfonso Ciccone博士及其同事们开展了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开放性、盲终点研究。

    2008年2月1日至2012年4月16日间,362例起病后4.5小时内的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入组,血管介入组采用t-PA进行动脉溶栓,静脉组则通过静脉滴注t-PA来治疗。主要观察终点为3个月时的无后遗症存活率,采用Rankin评分0~6来进行评估(0分表示无症状,1分表示无明显临床伤残,6分表示死亡)。

    结果:血管介入组和静脉溶栓组开始治疗的平均时间分别为发病后3.75小时和2.75小时,P<0.001。3个月时,两组分别有30.4%(55例)和34.8%(63例)的患者达到无后遗症存活,校正了年龄、性别、中风的严重程度及基线时房颤状态等指标后,两组的差异比(odd ratio,OR)为0.71,95% CI:0.44~1.14,P=0.16,提示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在安全性方面,两组患者的治疗7天内颅内出血发生率均为6%,其他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也相当。

    结论:在头对头的直接比较研究中,与全身静脉溶栓方案相比,动脉介入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未显示出疗效和安全性的优势。(作者:贾玉华)

参考文献:《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13;368:904-913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