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抗艾 我们一起行动

Tc17细胞有望成为治疗HIV感染新靶点

    哺乳动物胃肠道粘膜下淋巴组织所占比例约为全身淋巴系统的40%,因此胃肠道粘膜成为抵御机体感染的一道重要防线。在机体感染艾滋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和猴免疫缺陷病毒(simi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SIV)后,胃肠道粘膜淋巴组织中60%~80%的记忆性CD4+T细胞被清除,严重影响机体对病原产生次级免疫反应,这被认为是促进病情发展的重要因素。

    IL-17是一种炎性细胞因子,在调节肠道上皮细胞渗透性、防止细菌和真菌感染中扮演重要角色。目前关于产IL-17的CD4+T细胞(Th17细胞)和产IL-17的CD8+T细胞(Tc17细胞)的基础研究较多,但关于病毒感染后这些细胞在体内变化的研究甚少。基于这种目的,美国学者Pragati Nigam比较了正常和感染SIV的恒河猴体内不同时期Tc17细胞和Th17的分布、表型以及功能的变化情况。

    研究发现,健康恒河猴体内Tc17细胞和Th17细胞存在于淋巴结、胃肠组织中,尤其小肠中比例最高。约50%的Tc17细胞和Th17细胞表面共表达TNF-α和IL-2,后两者是炎症反应和免疫细胞活化的重要细胞因子,说明Tc17细胞和Th17细胞与Tc1细胞和Th1细胞类似,为多功能细胞。50%的Tc17细胞和90%的Th17细胞表达抑制性受体CTLA,显著高于CTLA在Tc1细胞和Th1细胞中的表达;颗粒酶B仅低表达于Tc17细胞表面,提示Tc17细胞主要发挥调节功能而非溶细胞效应。

    恒河猴初次感染SIV后,相比Th17细胞被大量清除,Tc17细胞在感染急性期并不被清除,随着疾病进展至晚期,Tc17细胞开始大量减少。但感染SIV的乌白眉猴(一类特殊的灵长类动物,感染SIV后不会发生艾滋病)却没有发现Tc17细胞或Th17细胞的变化,提示这两类T细胞参与艾滋病的发病过程。

    Th17和Tc17细胞均可以产生IL-17,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早期只影响Th17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对Tc17细胞却无影响。CTLA意外地表达于Tc17细胞表面提示Tc17可能参与病毒感染后的免疫反应;而颗粒酶B在Tc17细胞表面的低表达则提示Tc17细胞区别于传统的杀伤性细胞,间接说明这类细胞具有一定的调节功能,而非单纯杀伤细胞。因此,Tc17细胞在SIV感染后的变化可能为未来治疗艾滋病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通过改变Tc17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干预疾病的进展。(编译:方笋)

参考文献:《Journal of Immunology》2011,186:745-753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