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与学科
2013年07月号
医学进展
医学与社会
医生日记

一根纤细介入管 一颗真诚医者心——记心脏病专家、中国科学院葛均波院士

葛均波院士简介

    1962年出生于山东省五莲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心脏病研究专家之一。现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干细胞和组织工程中心主任、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双聘PI、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亚太介入心脏病学会主席、美国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学会理事会理事、美国心脏病学会国际顾问。

    葛均波为国际血管内超声在冠心病诊疗中的应用做出杰出贡献,被选为美国心脏病学院会士、欧洲心脏病学会会士、国际冠心病协会顾问委员会委员,并被聘为德国埃森大学客座教授、香港大学客座教授、第四军医大学及南京医科大学客座教授。系中德医学会创始人。

    他长期致力于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积极推动技术革新和提升我国心血管病学领域的国际学术地位。他发现的心肌桥特异性超声学诊断指标“半月现象”和“指尖现象”,极大提高了心肌桥的检出率,其概念被收录入国际权威心血管病学专著和我国内科学教材;他牵头我国冠脉介入治疗领域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ACTS研究,确立了抗血小板药物西洛他唑在支架内再狭窄防治中的地位,2003年该成果被美国心血管介入年会评选为年度十大“最新突破性研究”;他在国内率先开展骨髓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提出并验证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树突状细胞免疫反应”和“血流动力学”学说。同期,他独辟蹊径,主持研发的国产可降解涂层新型冠脉支架,有效降低致命性支架内血栓发生率,社会和经济效益巨大。他带领的团队是国内第一个受邀在美国心血管介入年会进行手术演示的心脏中心,他首次采用“逆行导引钢丝对吻技术”,成功开通一例冠脉完全闭塞病变,赢得国际同行的广泛赞誉,该技术已成为处理此类病变的经典术式。此外,他还成功实施了国内首例门诊经桡动脉冠脉造影、国内首例冠脉斑块旋磨技术、国内首例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术等,他倡议并建立了华东地区首个急性心肌梗死全天候“绿色通道”,为复杂危重心血管疾病患者建立起优化诊疗方案。

    发表SCI或SCI-E收录论文200余篇。主编英文专著1部、中文专著6部。作为第一完成人,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2项等多项奖励,并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杰出贡献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上海市科技精英、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工程等诸多荣誉。

    “行医如同做人,最重要的是讲良心。良心就是听从内心道德的召唤,对医生而言就是敬畏生命、治病救人,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他信奉“在其位,谋其职,用激情对待工作”,待人真诚、待事公正。这就是葛均波,一名幸福、激情、进取、勤奋、创新、真诚的好医生。

一次难忘的就医

    作为目前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心脏病研究专家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之所以走上从医的道路是源于小时候一次难忘的就医经历。

    11岁时,刚上初中的葛均波骑自行车时摔断了左臂,被送到了山东五莲县城医院。两位年轻的值班医生马上凭经验为他接上断骨,绑上石膏。而一个月后,当取下石膏时却发现,他的左臂竟一动也不能动。父母焦急地为他四处求医,终于在几个月后打听到了一位附近治骨伤很有名的老中医。父亲骑上自行车带着儿子,一早便出发,赶到老中医家时,已是天黑。老先生一把推开父亲送的礼——一袋自家种的花生,说:“我什么也不要。”老先生仔细询问了几句,又看了看眼前的病人,抓着少年的胳膊一推,少年的左臂立即恢复了活动。

    眼泪在少年的眼眶里打转。泪水不只是因为疼痛,更是出于佩服。做个好医生,治病救人,从此成了少年一生的理想和追求。

天赋加勤奋打下成功基础

    葛均波绝对属于天资聪颖的人。尽管初中时练功和参加校宣传队演出占了他绝大部分的时间,而且高中只读了1年,但他还是在16岁时就考取了青岛医学院。从此过关斩将,先是在山东医科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又从1988年起,在上海医科大学心内科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山医院心内科陈灏珠教授攻读博士学位,其间被派往德国美因兹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93年,跟随其导师艾倍尔教授到埃森大学医学院继续博士后研究,并于1995年担任埃森大学医学院心内科血管内超声室主任。1998年,年仅36岁的葛均波就被评为世界500名最有影响的科学家之一。

    葛均波也是勤奋的。数十年来,他一直坚持每天早上4点钟就起床,这样就可以保证每天能心无旁骛地专心学习3到4个小时。大学时,厚厚的医学教科书他能从头到尾一字不漏地背下来。在德国,刚开始学习心导管介入技术时,他仔细观察每一台手术,将要点熟谙于心,初上手术台的他从“压管”做起(由股动脉进入导管的患者大腿根部有约3毫米的开口,术后需人工压住导管半小时左右,避免血液喷出),由于血管内压力很大,得很用力才行,他一压就是半年,压管的右臂比左臂明显粗了一圈。常言道,熟能生“巧”,葛均波时常晚上回到家后也顾不得休息,休息时间都用来练习导管的操控技术。他把废弃的导丝一头踩在柔软的地毯上,这样可以尽量逼真地体会到导丝在血管内受阻的手感。就这样,他刻苦练习操控导丝,锻炼出了常人很难达到的灵敏度,为他以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p#副标题#e#

“偶然”间的发现

    1997年一个周末的上午,正在德国埃森大学医学院攻读博士后的葛均波跟往常一样来到心内科实验室分析资料。偶然的一瞥间,他在一例心肌桥患者的血管内超声图像上看到了低回声或无回声的半月形暗区。当时他并没意识到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发现,而是出于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立刻找出了原来的所有资料进行重新分析,结果发现每一例心肌桥患者的图像竟然都存在相似的“半月现象”!

    在此之前,由于心肌桥造成的冠状动脉缺血和冠心病造成的心肌缺血在表现上非常相似,但两者的治疗方法却截然不同。如何准确判别这两种疾病,一直是个难题。葛均波的这个发现大大提高了心肌桥的诊断率,血管内超声图像上的“半月现象”,从此成为心肌桥诊断标准。

    这一发现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半月现象”又被赋予另一个名称——“葛氏现象”,成果被编入国际权威心血管病教科书。欧洲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Sanchez教授把葛均波誉为“应用血管内超声检测心肌桥的先驱”。

拳拳赤子心

    1996年7月,江泽民主席访问德国期间,为学有所成的海外学者举行了一场晚宴,被邀请参加的有葛均波和其他5对夫妇。江泽民介绍了国内发展的形势,以及各项建设对高层次人才和先进科学技术的需求,热切地希望他们能回祖国工作。这一夜,葛均波的心沸腾了:在德国,他已经有了一名外籍人士所能够得到的最高职位——主治医师,有了一份优厚的工作报酬、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有了自己的房子、车子,妻子也有一份稳定的收入。然而这些就是自己一生所追求的目标吗?在中国,每死亡3人中,就有1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祖国同胞的致命杀手;想起在亚欧大陆另一边,有着许许多多需要帮助的病人,而那里的心血管介入研究却才刚刚起步。掌握着世界最新冠心病介入诊治“绝活”的他,再也无法按捺自己为同胞治病救命的“冲动”。回国!他毅然决然地作出了选择。

    当他向德国导师艾倍尔先生提出回国时,导师急得满脸通红:“简直不可思议,我为你办妥了一切,你的主任职位甚至连德国专家都想竞争,可是你现在却要放弃……”葛均波对导师表达了诚恳的谢意,同时,希望导师能理解他回国报效的愿望:“假如你有漂亮女儿,你不会希望她在家里嫁不出去吧。你培养我肯定希望我将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为你争光,而且国家培养我这么多年,也需要我。”终于,艾倍尔先生被说服了,但他还是执意为葛均波保留着德国的办公室,引为一段佳话。

    1999年4月25日,葛均波结束了他长达十年的德国生活,举家回到了上海,回到了中山医院。

#p#副标题#e#

不负众望

    1999年5月,刚被聘为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导管室主任的葛均波一走马上任,立即为2例冠状动脉较长段狭窄的冠心病患者成功地开展了难度极大的“高频旋磨术”,这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均属于最先进的技术之列。这种冠心病患者由于狭窄的节段较长,其他治疗方法均对其束手无策,而葛均波的妙手回春,为他们带来了健康的福音。此后,他又相继成功开展了国内第一例 “带膜支架植入术”、第一例经桡动脉的门诊病人冠脉造影、主持开设了24小时“心脏急救绿色通道” 等。

    常规的冠状动脉造影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总是从腹股沟取切口,从股动脉插管。因为股动脉的压力高,病人术后至少要卧床制动24小时,有些病人说,做这个手术,痛倒没什么,倒是一动不动地躺着实在吃不消,腰都直不起来。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的患病率和发病率也逐年上升,越来越多的病人冲着葛教授而来,心内科病人人满为患,在门诊预约冠状动脉造影手术竟然要等候数月之久,甚至使一些患者因此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葛均波开创了国内首例经桡动脉的门诊病人冠脉造影,从手腕部的桡动脉插管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在门诊病人就能施行,大大缩短了病人的候诊时间;而且因为切口位于一只手的手腕部,术后患者行动自如,日常生活基本都可以自理,做完手术甚至都可以回家休息,大大方便了病人的生活,深受病人的欢迎。可是,手腕部的桡动脉内径纤细,走形迂曲,变异性大,这项手术对医生来说,难度和辛苦程度成倍增加。苦了自己,方便了病人,葛均波觉得这样的置换,再值得不过了。

    对心肌梗死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早一秒钟开通血管,就多一份生的希望。回国伊始,葛均波就硬着头皮向医院申请了3个BP机。他把一个BP机交给放射科医生,另一个交给护士,剩下的那个留给自己。只要有急性心梗病人送到医院,3个BP机就会同时响起。无论什么时间,无论什么情况,三人都会在第一时间赶到医院抢救病人。很快,华东地区第一个24小时抢救急性心梗病人的“绿色通道”在中山医院建立了起来。如今,中山医院急性心梗患者的成功抢救率高达96%以上。

技惊四座

    2005年10月的一次美国经导管心血管治疗(Transcatheter Cardiovascular Therapeutics,TCT)会议上,位于美国华盛顿的主会场第一次现场直播了中国上海中山医院心导管室的三个手术病例——室间隔缺损、冠脉支架内再狭窄和左主干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手术。这也是第一次中国大陆的手术转播至美国TCT会议现场。三个病例中尤以CTO病变最为引人注目。当葛均波介绍该例患者的冠脉造影结果时,主会场的所有观众都对此极具挑战性的手术表示出极大的兴趣,其中也不乏怀疑的目光,因为CTO病变是目前冠脉介入治疗中的难点。在手术过程中,葛均波曾试图使用引导钢丝通过左主干闭塞段,但多次尝试均无法确认钢丝是否在血管腔内,遂采用“对吻导引钢丝技术”,经右冠远端供应前降支的侧枝血管,把一根导引钢丝经侧枝血管置入间隔支,然后逆行操作引导钢丝通过左主干闭塞段,该引导钢丝遂作一定向标记,经左指引导管顺行放入另一引导钢丝通过左主干闭塞处至前降支远端。当时主持会议的美国加州Scrips医院介入心脏科主任 Teirstein教授连声感叹:“太神奇了!中国人是怎么想的,怎么会想出这样的做法!”

    葛均波在这次现场手术直播中始终面带着微笑,通过屏幕他不时和远在主会场那边的Teirstein教授边讨论,边开玩笑。面对手术中的难题,他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和强大的心理素质冷静地进行处理,主席台上十几个主持专家七嘴八舌地出谋划策都没有影响他的决策。无疑,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手术演示,表现出了中国人的技术,也表现出了中国人的风度!

不轻言放弃

    2010年,一名十岁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小杰找到了葛均波,需要做微创介入手术。手术台上,葛均波熟练地在孩子的左腿股动脉处打开了一个约2毫米的小孔,他准备从这里把细小的指引导管放置到小杰心脏左冠状动脉的开口处。这根导管能够帮助指引导丝和携带有支架的球囊支架系统输送到血管的堵塞处,重新打开严重堵塞的左冠状动脉。类似的介入手术葛均波已经成功完成了上万例,但这一次,他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小杰的身体发育情况差,其体内的血管并没有长到10岁孩子的正常水平,即使用最小的导管进入,尺寸还是太大。无奈之下,手术只好终止。

    随后,葛均波马上联系国内所有的导管生产厂家,结果却发现,没有一家生产儿童适用的导管。经过多方打听,他终于了解到日本有特制的导管,便专程飞往日本定制导管。有了特制的导管,小杰的第二次手术进行得非常成功。然而,高昂的医疗费让这个来自农村的家庭无力负担。葛均波又与公司多次沟通,日本的导管公司和支架公司被感动,决定不收取任何费用,心内科的医生们也都纷纷为小杰捐款。小杰的父母喜极而泣。

    这其中的不易和家属的反复,让这个山东汉子几欲落泪,但他还是不轻言放弃,终于使这位小患者得到了救治。

 #p#副标题#e#

研制药物支架

    曾经,一个进口药物涂层支架的费用要将近4万元。而我国有数十万冠心病患者需要放置支架,有些患者还需要同时放几个支架。葛教授感慨道:“一个支架要卖4万,有几个病人用得起啊!”“在我的病人中,有很多来自外地,每当看到有的病人一层一层地解开衣服,从最贴身的衣服内袋里掏出一叠钱,每一张都带着他们的体温时,我明白必须把他的每一分钱都用到该用的地方。”就这样,研制一种新型支架的想法萦绕在葛均波心中。

    从此,葛均波的整个科研团队几乎放弃了所有的休息时间,全身心投入到找材料、搞药物涂层技术中。最终,葛均波他们找到了性能良好的聚乳酸类材料,并开发了非对称性涂层技术,成就了现在临床普遍可见的“可降解冠脉药物支架”。由于支架全部国产化,价格成本明显降低,每个售价“缩水”至一万多元;国产支架市场份额走高,进口支架也被迫降价让利,降幅高达七成至八成。

    不仅如此,支架性能还得到了改良。药物支架上的药物全部释放后,金属支架很可能引发炎症,患者一旦发生支架血栓,死亡率高达40%。而“可降解冠脉药物支架”将原来可能发生的晚期支架血栓率从1.2%~1.9%降至0.34%,极大提高了支架的安全性。

    由于价廉物美,葛均波研发的支架已在全国超过900家医疗机构获得临床应用,平均每年超过8万例冠心病患者获益,每年为患者和国家能省下12亿元医疗费用。此外,该支架已出口俄罗斯、印度、新加坡等多国,近三年为国家创汇500余万美元,并荣膺2010年度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2011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无私带团队

    尽管是国际知名的心脏病专家,但葛均波明白,要使一个团队有充足的发展后劲,凭他一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他说:“我觉得我有责任去培养更多的好医生。一个人的水平再好,也不可能24小时不睡觉去治疗每一位患者,个人的力量永远是有限的。既然是这样,我就把别人培养成和我一样的好医生。所以,我要培养一个团队,只有把一个优秀的团队带起来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这是我的责任。”

    他非常注重团结和调动科室其他医生的工作积极性,关心年轻医师的成长,注重后备力量的培养,毫无保留、手把手地将自己的技术传授给他们,为他们争取出国学习、交流的机会。此外,中山医院心导管室作为全国心血管介入医师的培训中心,还定期培养各地来的进修医师,让先进的医疗技术造福更多的老百姓。葛均波说:“只有培养的学生不断进步,甚至超越老师,这样才有学科的希望,否则整个社会都不可能有进步。就拿我来说,我尊重我的老师。但我也希望自己可以创新,超过我的老师。所以我会提供机会,让我的学生努力超越我,那么这个学科才会得到发展。”

    葛均波展示给人的是坦荡宽广的胸怀和善待他人的人格魅力,学生们都以他为傲。他带的一名研究生在意大利米兰进修时,一名南斯拉夫同行问道“你认识葛均波吗?他很有名的!”“他就是我的导师啊!”这名研究生自豪地回答说。

结语

    葛均波是幸福的,他说:“做医生我每天都有幸福的事。成功完成一个高难度病例的治疗时是幸福的,被病人理解的时候是幸福的,被国内外同道认可的时候也是幸福的。”葛均波是感恩的,他说:“我这个年龄能得到的荣誉都得到了,我没有做多少事情却给我这么多,我觉得我欠国家许多。”他是良医,他说:“行医如同做人,最重要的是讲良心。良心就是听从内心道德的召唤,对医生而言就是敬畏生命、治病救人,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他信奉“在其位,谋其职,用激情对待工作”,待人真诚、待事公正。这就是葛均波,一名幸福、激情、进取、勤奋、创新、真诚的好医生。

(作者:白蕊)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