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进展
2013年07月号
医学进展
医学与社会
医生日记

幼年压力刺激通过皮质酮影响脑部病变

    成年人的许多行为其实都受到了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环境因素的影响。每个个体对这些环境因素的反应都不尽相同,这主要取决于个体的基因易感性。若能了解环境究竟是否可以导致后期精神类疾病,充分认识其中的作用机制,则能有助于早期预防。

    最近,《科学》杂志上的一篇文献揭示了其中的一种作用机制。青少年期的环境压力因素是通过皮质酮来控制个体神经元的表观遗传表现的。

    研究人员利用小鼠模型来模拟青少年被社会和家人孤立的状态。他们将处于大脑发育期的小鼠隔离了3周,发现这并未影响野生小鼠的行为。但对于具有精神疾病遗传学倾向的转基因小鼠,这样的隔离会使它们表现出精神疾病相关行为。当这些行为异常的小鼠回到群体中后,它们仍继续表现出异常行为,这意味着隔离产生的影响将长久持续。

    研究人员在行为异常的小鼠体内也发现了皮质酮水平的增加。此外,他们还发现在与情绪控制和认知等高级脑功能相关的大脑区域中,神经递质多巴胺的水平显著降低。为此,研究人员推测,皮质酮增加是导致脑部多巴胺水平改变,最终引起小鼠行为异常的主要因素。

    研究人员利用皮质酮受体拮抗剂——RU38468验证了这一假设。研究显示,RU38468成功恢复了所有多巴胺相关的小鼠异常表现。

    研究人员还发现,这类行为异常小鼠脑部的络氨酸羟化酶Th基因出现了高甲基化。这种表观遗传学的变化影响了该基因的功能,而该基因的产物正是一种调节多巴胺水平的酶。这种酶的失常,导致多巴胺水平的下降。

    该项研究揭示了幼年环境刺激是通过皮质酮影响多巴胺水平,最终改变表观遗传学来产生长期的不良效应的。(作者:沈颖)

参考文献:《Science》2013;339:335-339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