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中国曾爆发群体性食品危害事件,即国内某些品牌奶粉中被人为掺入三聚氰胺,以增加食品中的氮检出率,但这导致了大批患儿出现泌尿系统的不良事件,甚至危及患儿生命。2013年,国际权威杂志《Science》的子刊《Sci Transl Med》发表了一项中国学者完成的研究,揭示了三聚氰胺导致泌尿系统结石的发病机制。
该研究显示,人体内的肠道菌群通过将三聚氰胺转换为氰尿酸,调控了三聚氰胺诱导的肾脏毒性。研究者Wei Jia表示,在一般情况下,三聚氰胺和尿酸不容易形成结晶,但在氰尿酸存在的情况下,它们能快速产生结晶,形成结石,最终导致肾脏毒性。
研究者Zhang X等为评估肠道微生物的活性对于体内三聚氰胺-肾脏毒性的影响,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首先,研究者通过给予抗生素来抑制实验大鼠肠道菌群的活性,随后再给予15天的三聚氰胺。结果发现,未给予抗生素的实验大鼠在喂养三聚氰胺后,出现了严重的肾脏病理损伤,表现为结晶形成、肾小管扩张和间质出血,而给予抗生素的实验大鼠的肾脏毒性明显下降。此外,研究还发现,抑制肠道微生物能将肠道微生物相关的代谢物水平正常化,并增加尿液中的三聚氰胺排泄。
研究者还发现,包含大鼠粪便的样本在经过36小时体外培养(培养基还含有三聚氰胺)后,培养基中的三聚氰胺浓度明显下降,而氰尿酸水平显著升高,而不包含粪便样本的培养则未发现氰尿酸。通过16S核糖体DNA测序,研究发现,肠道内的土生克雷伯菌负责将三聚氰胺转换为氰尿酸,形成三聚氰胺-尿酸-氰尿酸结晶,最终导致肾脏毒性。(作者:王敏骏)
参考文献:《Nature Reviews Nephrology》2013;9: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