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进展
2012年10月号
医学进展
医学里程碑

2012诺贝尔化学奖

    2012年10月10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两位美国科学家罗伯特•莱夫科维兹(Robert J. Lefkowitz)和布莱恩•克比尔卡(Brian K. Kobilka)因“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获得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

    莱夫科维兹和克比尔卡都曾是临床医生,但由于热衷于细胞信号传导而转向基础研究工作。他们的研究最终为医疗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他们的研究对于了解GPCRs及其作用机理至关重要,促进了许多药物的研发并为生产更具靶向性的药物提供了可能性。

    G蛋白偶联受体(GPCRs)循环跨越细胞膜,负责传递外界的各类信号进入细胞,包括荷尔蒙或神经递质。这些信号随后能激发细胞内一系列的生化反应。这类膜蛋白是细胞感知外界环境的关键。目前已发现有约800种类似结构的GPCRs成员,大约有30%的药物靶向它们。

    在上世纪60年代末期,莱夫科维兹开始深入探索GPCRs,主要关注于β2肾上腺素受体(β2AR)。至80年代,他和他的研究团队(包括克比尔卡)成功纯化了β2AR并进行了克隆和测序。结果他们惊奇地发现β2AR受体的序列非常类似于感光受体视紫红质,这使得他们认识到:这些受体也许来自同一个蛋白质家族。随着越来越多该家族的成员被发现,这些蛋白质开始被应用于药物研发。化学家能在化学试管中筛查上千种化合物与GPCRs的亲和力。

    克比尔卡在离开莱夫科维兹的研究团队后,耗费了20多年的时间试图找到GPCR的晶体结构,直至2007年,他的研究团队才即视紫红质之后发表了第二个GPCRs成员β2AR的结构。随后,另有13个GPCRs结构被解密。去年,克比尔卡及其团队又有突破,他们揭示了β2AR某一活化状态时的结构图:一端连着类肾上腺素复合物,另一端则位于细胞内部。

    了解GPCRs的结构有助于药物研究者设计出更具针对性的复合物。许多药物的针对性并不强,往往能影响多种类似的受体,例如精神分裂症药物奥氮平就能靶向十几种GPCRs,而仅有几个靶点是真正产生疗效的,其余非目标靶点反而会导致不良反应。

    在克比尔卡探索GPCRs结构的同时,莱夫科维兹则在研究GPCRs的作用机理。他发现GPCRs并非总是偶联于细胞内的G蛋白,而可以与β抑制蛋白(β-arrestin)相结合。莱夫科维兹认为正是GPCRs与β-arrestin的结合导致了一些药物不良反应的产生。(作者:沈颖)

参考文献:《Nature》2012;490:320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