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进展
2012年10月号
医学进展
医学里程碑

发现肝纤维化的新机制

    肝纤维化是由许多慢性肝脏疾病引起的,导致肝内弥漫性细胞外基质过度沉淀以及肝脏结构和肝功能异常改变的一种病理过程,是一个肝损伤再修复的过程。肝脏出现损伤时,肝脏内也会自发地修复损伤,从而产生肝纤维化。正常情况下,这种肝纤维化组织的生成和降解的速度是平衡的,就是说,纤维化在不断发生,同时也在不断地降解吸收,从而保障了肝脏正常结构。但是,当肝脏损伤过大、持续过久或降解速度低于肝纤维化发生速度时,纤维组织逐渐累积,肝纤维化越来越重,直到破坏正常肝组织的结构,形成许多由纤维组织包绕的结节,肝脏质地变硬,最终成为肝硬化。可见肝纤维化是肝脏病理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期,肝纤维化到肝硬化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是,对于肝纤维化产生的机制,特别是那些决定纤维细胞“去留”的调控因素,目前尚存在一定的争议。

    美国加州大学、韩国Sungkyunkwan大学医学院、德国Aachen大学医院和南加州大学的科研人员近来在《PNAS》发表论文称,在肝纤维化好转过程中,肝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会逆向转变为非活动表型的静止成纤维细胞。

    研究人员是在研究CCI4(carbon tetrachloride)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时发现上述现象的。此前的研究发现,实验大鼠暴露于CCI4后,其肝脏中的肝胶质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会被激活并转化为成纤维细胞,实验动物会逐渐发展成肝纤维化。若及时去除暴露因子,实验大鼠的肝纤维化过程则会被打断。伴随着肝纤维化的逆转,上述成纤维细胞也会完全消失。问题是,这些由HSCs转化而来的成纤维细胞去哪儿了呢?该研究最终证实,在肝纤维化好转和纤维发生基因的表达也明显下调的过程中,半数由HSCs转化而来的成纤维细胞并未发生凋亡,而是获得了一种与静息(quiescent) HSCs类似但并不相同的表型。如果再次暴露于促纤维化因子,这些新型的HSCs能够快速被重新激活/转化为成纤维细胞,促进肝纤维化的进展。此外,研究还发现,这种HSCs的静息状态与抗凋亡基因Hspa1a/b水平的上调有关。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若想彻底阻断肝纤维的进程,那些处于“静息”态的HSCs样成纤维细胞可能是肝纤维化临床治疗的关键。(作者:刘荣军)

参考文献:《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12;109:9448-9453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