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原因可能导致孕妇及胎儿处于供氧不利状态,包括高海拔居住、吸烟或孕期糖尿病等。当胎儿供氧不足持续发生时,心室壁和主动脉壁变厚而弹性下降,血管反应下降而失弛缓,从而使血流不畅;这种适应性改变虽有益于胎儿存活,但也将为出生后乃至成人阶段心血管疾病发生埋下隐患。以往的研究虽然证实了这些改变,其发生机制尚不清楚,大部分研究强调了营养不良的长期作用。
来自于英国剑桥大学的生理学家Dino Giussani及其同事的一项研究表明:胎儿缺氧(子宫低氧)可能是影响婴儿阶段乃至以后的成人阶段的心血管系统功能的主要因素。Dino Giussani等猜想,对心血管系统的伤害可能是通过氧化应激来实现的。为了验证这个猜想,Dino Giussani等开展了大鼠实验:将怀孕大鼠分为四组,低氧组(环境氧水平为13%),正常对照组(正常环境,环境氧水平21%),低氧联合维生素C组,正常对照联合维生素C组。维生素C在该实验中起抗氧化作用。每组均由20只怀孕大鼠组成。
正常饲养大鼠,自大鼠怀孕第六天起进入实验干预阶段,各组开始暴露于正常或低氧±维生素C环境。怀孕第20天,取每组大鼠其中10只的各一怀孕雄性胚胎组织;各组剩余10只正常生产,出生大鼠至4个月时,各窝大鼠各取一只雄性大鼠检视心血管组织。
研究发现:相对于正常对照组和正常对照联合维生素C组,低氧组大鼠胚胎的主动脉壁变厚(170%),心脏组织的热休克蛋白(HSP70)等表达水平增高;成年大鼠(4个月)主动脉对一氧化氮NO依赖的血管扩张剂反应欠佳,心脏泵血加快。在低氧联合维生素C组没有发现这种改变。(作者:赵永刚)
参考文献:《PLoS One》2012;7(2):e3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