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进展
2013年01月号
医学进展

猴子天性互惠而无需纠结

    关于人类亲社会性起源的争论一直聚焦在其他物种是否存在类似的倾向性。利益偿还是对非亲属之间合作的最常见的进化学上的解释,这种互惠利他行为首先需要一种利他冲动(即,需要在能够得到回报前就表现出利他倾向),其次还需要一种使受恩者可以识别并回报施恩者的机制。没有证据显示动物中的利他行为是为了将来的回报,因此它们利他的动机不太可能是出于对回报的考虑。由于亲社会被定义为无论是否对自身有利都要帮助他人的行为,因此很多研究对于驱使动物亲社会的原因十分感兴趣。人类的亲社会性的主要机制一般认为是共情能力(一种对别人的痛苦感同身受的能力),有人宣称这是人类所特有的,因为以前缺乏非人灵长类的亲社会性的证据。后来严格控制的实验证明了猴子具有发达的亲社会倾向,而现在这一观念已推广到了所有的哺乳类。

    目前,这一领域研究的注意力转向其基础机制。美国埃默里大学耶基斯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的Malini Suchak等研究了直接互惠是否能促进猴子的亲社会行为。研究者将12只猴子结成对,给每对提供两个开关,一个代表亲社会,按动它两只猴子都有奖励;一个代表自私,按动它只有选择者有奖励。研究者比较了每只猴子与熟悉的或陌生的搭档在一起时的表现。结果发现,猴子的亲社会性是天生的,不管与哪个搭档在一起,学会选择互惠开关的速度都是相同的。研究者随后调整了亲社会开关,按动它会给予另一只猴子比选择者还多的奖励。结果发现,互惠开关被按动的次数增加了。这一现象用奖励分配或学习偏好的理论很难解释,只能认为是互惠行为能够提升亲社会性,从而导致所谓的态度互惠。(作者:程明)

参考文献:《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12;109:15191-15196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