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进展
2009年09月号
医学进展
现代观点
医学里程碑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宜延迟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依替巴肽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由于血管内皮损伤,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诱发血小板激活、聚集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为该病发生的最重要的发病机制。已有研究证实,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最终共同通路发挥抗血小板作用,降低ACS导致的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依替巴肽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血小板糖蛋白受体拮抗剂,疗效确切。但是,患者罹患急性冠脉综合征后,应用依替巴肽的最佳时期尚存在一定争议。

Robert Giugliano等人通过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比较了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早期与延迟应用依替巴肽的临床效果,结果发现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延迟应用依替巴肽的安全性更好。

研究共入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9492人(无ST段抬高,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搭桥术),随机分为早期应用依替巴肽组(180μg/kg依替巴肽静脉注射,间隔10分钟一次,共两次;继以每分钟持续滴注2μg/kg,直至病人进行冠脉造影)和晚期应用依替巴肽组(冠脉造影术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冠脉搭桥术前用依替巴肽)。主要疗效观察指标为患者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复发性出血需行急诊血运重建和经皮冠脉介入术中并发血栓形成的总体发生率。次要终点指标为30天内,患者死亡和心肌梗死的总体发生率。主要安全性终点指标为出血及随机分组后120小时内的输血需求。

结果显示,早期应用依替巴肽组患者主要终点指标发生率为9.3%,而延迟依替巴肽组为10.0%OR=0.9295%CI0.801.06P=0.23)。治疗30天后,早期依替巴肽组患者死亡或心肌梗死总体发生率为11.2%,而延迟依替巴肽组为12.3%OR=0.8995%CI0.791.01P=0.08)。安全性指标方面,两组患者严重出血或非出血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别;但是,与延迟应用依替巴肽相比,早期依替巴肽组患者出血的发生率明显增加,更多的患者需要进行输血治疗。(编译:刘荣军)

参考文献:《New England Journal of Mdicine2009;360:2176-2190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