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阶段的早期暴露于不利的社会环境与成年后患病风险增加相关,但我们对造成这一现象的生物学机制知之甚少。一种可能的解释是,神经和内分泌对儿童期逆境进行反应,影响健康相关分子系统的发展(即发育中机体的“防御性程序”),使机体在成年后对致病菌的挑战变得脆弱。然而,大多数神经内分泌应答都很短暂,无法解释机体外的社会情况是如何在生命早期“进入机体”,并“停留在那儿”数十年,影响成年后的疾病风险。
为了探讨这一现象的分子机制,美国加州大学医学院(洛杉矶分校)的Steven Cole等分析了不利社会状况下长大的4个月大猕猴(rhesus macaques,拉丁学名Macaca mulatta)的白细胞基因表达谱改变情况。
结果显示,与母亲抚育长大的猕猴相比,由同伴抚养(peer-reared,PR)以及由代理母亲看护的PR(surrogate/peer reared,SPR)猕猴显示出与炎症、细胞因子信号和T淋巴细胞激活有关的基因表达增加,而与包括1型干扰素(interferon,IFN)抗病毒反应在内的数种固有抗菌防御相关基因被抑制。基于启动子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上述基因表达的不同是由CREB和NF-κB转录因子活性增加以及IFN应答因子(IFN response factors,IRFs)活性降低所构建的。转录源分析显示,单核细胞和CD4+T淋巴细胞是介导转录上调的主要细胞,B淋巴细胞是下调基因的主要源头。
这些结果表明,不利社会状况在灵长类动物生后最初4个月就可植根于免疫细胞的转录组,提示交感神经系统相关转录控制途径可能参与其中,是潜在的干预靶点。(作者:白蕊)
参考文献:《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12;109:20578-20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