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临床常见的失眠形式有:①睡眠潜伏期延长:入睡时间超过30分钟;②睡眠维持障碍:夜间觉醒次数≥2次或凌晨早醒;③睡眠质量下降:睡眠浅、多梦;④总睡眠时间缩短:通常少于6小时;⑤日间残留效应:次晨感到头昏、精神不振、嗜睡、乏力等。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生理心理疾患,发病率高。2002年全球失眠调查显示,有43.4%的中国人在过去的一年里曾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失眠,其中约20%的人选择了使用镇静催眠药来解决失眠问题。数年前,我国卫生部一项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民众失眠率高达10%~20%。据有关专家估计,到2020年全球大约有7亿多失眠者。
失眠治疗常用药物有苯二氮卓类(三唑仑、艾司唑仑、氯硝西泮等),不良反应主要有日间困倦、认知和精神运动损害、失眠反弹及戒断综合征,长期使用会产生依赖性。非苯二氮卓类(唑吡坦、佐匹克隆、扎来普隆等),由于选择性拮抗γ-氨基丁酸苯二氮卓复合受体,故仅有催眠作用而无镇静、肌松和抗惊厥作用,可改善患者的睡眠结构。治疗剂量内,唑吡坦、佐匹克隆一般不产生失眠反弹和戒断综合征,故治疗失眠应选择非苯二氮卓类药物作为一线用药。下丘脑泌食素是失眠领域另一个受到关注的新靶点。泌食素受体1和受体2的拮抗剂阿莫仑特已进入Ⅲ期临床研究,这种双重受体拮抗剂有利于睡眠的诱导和维持。针对670例慢性失眠症患者进行的研究显示,与唑吡坦相比,阿莫仑特增加了睡眠效率,减少了入睡潜伏期和入睡后觉醒,目前,未见其不良反应的报道。
胸腺肽是临床常用的免疫调节剂,主要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肾小球肾炎、重症肌无力和干燥综合征等;也用于恶性肿瘤、病毒性肝炎、病毒性心肌炎以及抗生素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如复发性尿路感染、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肺炎、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的辅助治疗。随着分离和合成技术的发展,其临床应用日益广泛。上海静安区中心医院肾内科的李松杨主任医师等人5年前在用胸腺肽治疗1例反复发作的慢性肾盂肾炎时发现,除了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外,患者多年的失眠也明显改善,最终痊愈。这一意外发现激发了他们的进一步研究。他们5年来先后选择了62例有胸腺肽治疗指征同时还有失眠的患者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胸腺肽治疗失眠有很好的效果,研究结果发表于《世界临床药物》2013年第7期。
纳入研究的62例患者中,女性57例,男性5例,年龄41岁~87岁,平均年龄66岁。 失眠病程6个月到52年,平均14.9年,均为慢性失眠。其中多数患者失眠要早于现治疗疾病,与需用胸腺肽治疗疾病无关。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小时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进行治疗前后睡眠状况的比较,评价疗效。患者使用胸腺肽50mg,隔日一次肌注,疗程2~3个月。使用胸腺肽后,之前服用安眠药者停用安眠药。
62例患者治疗前每日总睡眠时间为3.81小时±1.2小时,治疗后为5.9小时±1.49小时,较治疗前增加,差异显著(P<0.01)。入睡困难58例(入睡时间≥30分钟),治疗前入睡时间30分钟~420分钟,平均入睡时间156.12分钟±107.06分钟;治疗后入睡时间为5分钟~360分钟,平均44.22分钟±52.94分钟,较治疗前缩短, 差异显著(P<0.01)。夜间易醒42例(夜醒次数≥2次), 治疗前夜醒2次~6次,平均夜醒3.48次±1.07次;治疗后夜醒0次~4次,平均1.71次±0.97次,较治疗前显著减少,差异显著(P<0.01)。夜间醒后可入睡者35例,治疗后,醒后入睡时间24.26分钟±16.61 分钟,较治疗前的60.44分钟±31.17分钟显著缩短(P<0.01)。此外,研究开始前服安眠药者41例,服药后睡眠时间4.59小时±1.33小时,改用胸腺肽后睡眠时间5.7小时±1.42小时,显著延长,差异也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PSQI各分值及总分值均显著下降。62例患者中,临床治愈16例(25.8%),显效19例(30.65%),有效15例(24.19%),无效12例(19.35%),总有效率80.65%。有效病例起效时间5.76天±5.86天,其中1天起效13例,1周起效42例。
62例患者中15例(24.19%)发生不良反应,主要为与注射相关的不良反应,包括注射部位硬结(n=11)、注射部位疼痛(n=3)、皮肤发痒(n=2),程度均较轻,不影响使用。2例用药后出现心慌、胸闷,分别发生在用药2周和5月时,即停用。
对55例已停用胸腺肽治疗的患者进行了随访(仍在治疗5例和失访2例),平均随访14.76±13.19个月。治疗有效病例中,显效与有效病例在随访中疗效仍保持者35例;甚至有达到痊愈的患者,其在停药后仍保持良好睡眠,每晚睡眠6小时~8小时者12例;4例在停药后2~12个月失眠反复,有时仍需服安眠药,但睡眠质量相比接受胸腺肽前要好。
这项研究表明,胸腺肽有助于改善伴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但其作用机制是什么呢?近年的研究显示,人类的睡眠与体内的神经肽有关。食欲肽是下丘脑外侧区合成和分泌的一种具有促进摄食作用的小分子神经多肽。它具有多种神经调节功能,不但能影响机体的摄食行为,还参与睡眠-觉醒周期的调节,是觉醒通路中一种重要的下丘脑神经肽。目前已有针对食欲肽(泌食素)受体1和受体2的拮抗剂——almorexant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显示了很好的前景。此外,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对睡眠有调节作用。已有证据表明,脑内多个与睡眠-觉醒周期有关的结构内均存在NPY及NPY受体。NPY有苯二氮卓类药物效应,给正常年轻男性反复静脉注射NPY可缩短睡眠潜伏期,增加2相睡眠时间,缩短首次快动眼睡眠持续时间。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是具有多种生物学作用的神经多肽,是一种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血管舒张剂,被认为与睡眠调节有关,特别是可以刺激快动眼(rapid eye movement,REM)睡眠。VIP在人类睡眠中调节作用的研究表明,VIP增加REM和非快动眼(non-rapid eye movement,NREM)睡眠时间,减少NREM-REM循环次数,有增加REM/NREM比例的倾向。因此,本研究的作者推测,胸腺肽这种外源性生物肽进入人体后可能通过与体内具有调节睡眠作用的肽类发生相互作用而起到改善睡眠作用。
这项初步研究提示,胸腺肽可能是失眠治疗领域一个值得重视的药物,特别是研究中部分患者经过治疗恢复了正常睡眠,无需再接受药物治疗,其中既有失眠数年的患者,又有失眠数十年的患者。这表明,失眠患者经胸腺肽治疗后,紊乱的睡眠节律可能得到恢复,经过一段时间的维持,最终可能治愈。其治疗机制和作用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李松杨 上海静安区中心医院肾内科;编辑:白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