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乡
2013年12月号
医学进展

国外学习二三事

    1992年〜1993年间,我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荷兰红十字会输血研究与中心实验室(CLB)学习,这期间除深深感受到具有欧洲东方人之称的荷兰人的热情、欧洲异国文化的差异之外,还深深感受到荷兰人对待工作、学习与生活的态度。有不少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一、以娱乐为主题的学习活动

    寓教于乐是说给孩子们听的,实际上,对成人也是一样。一次,我随同实验室的同事外出,到比利时与法国交界的一个自然风景点参加实验室举行的集体活动。在搭乘同事汽车奔赴景点的路上,我主动提出为他们播放我国著名音乐《梁山伯与祝英台》,他们很感兴趣。听完音乐后,尽管受到好评,但我总感觉那是一种非常礼貌的回答。

    中途在一处进餐点休息时,与他们一样,我选择了吃比萨饼。虽然价值19荷兰盾的比萨很好吃,但我必须付出25荷兰盾,因为需要付小费。要知道,那时我每月的生活费才只有600荷兰盾。好心疼啊!但我知道那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

    我们下榻的宾馆,实际上是一个比较简单的空房子。由于需要节约费用和紧急应付路上发生的一个突发事件,我被安排到一个男女混宿的房间。五六个人在一起,大家进行了友好的交谈,其中的话题包括夫妻长期分居对家庭影响之中外差别。内容很有趣,互有收获,但那不是本文的主题。

    第二天上午的前半段时间进行了学术交流。由一位讲者主讲一个话题,并复习文献、开展讨论。简单午餐后进行娱乐活动。那次的娱乐活动是漂流,与我们国内目前的漂流有很大的不同,那是一个自驾独木舟的漂流活动。由于在川流不息的河流中,相互帮助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只能靠自己。这样造就了一个故事的发生:那次漂流是我第二次生命的开始。因为,我从来没有在一个陌生的、野生环境的河流中单独划独木舟漂流的经历。没有“试驾”的机会,又没有“不驾”的可能,更没有“合驾”的选择,而且我又不太会游泳。“落水事件”是必然要发生的。“一位中国人落水、被救,并且获得第二次生命”是那次活动后的一个热点话题。好在,当时没有CNN或香港狗仔队或新华社记者在场。如果今天我还不提此事的话,这件事就只有我一个中国人知道了。

#p#副标题#e#

    这样的学习活动属于集体活动,规模大、参加人员多、费用大、时间长,主要活动为娱乐活动,类似于我们国内各医院同行组织的科室郊游,只是他们在其中增加了业务学习内容。

    不知道其他的参与者感受如何,这个经历使我终身难忘。也是我一个难忘的学习过程。尽管回国后没有再次驾驶独木舟漂流的机会,我也许可以说:我是我国风湿界驾驶独木舟漂流经验最丰富的人。

二、以互相帮助为主体的学习活动

    这种方式主要局限于要好的朋友之间。参加人员具有高度选择性、数量有限、学习的目的性也较强,为互助式,多见于学生毕业论文的准备以及答辩前的演练或其他。这样的活动多在家庭内举行。主持者邀请有关人员到自己的住处,与国内不同的是,不准备饭菜,只准备甜点。大家在一起就主人所关心的问题进行探讨、出谋划策,提供帮助。通过这样的家庭会议,我对荷兰人的家庭、住房及家庭生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虽然我没能给主人提供太多的帮助。但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位实验室同事非常喜欢我送给她的中国剪纸—— 一只小猴子。在她的住所,她很高兴地告诉我,她把我送给她的剪纸装裱后挂在厕所里。

    可能是由于太喜欢了吧,她把它挂在了一个一生中最常去、不得不去,去完后最舒服,又抬头即见的地方。

三、在实验室内举行的业务学习活动

    这种形式的学习主要是相关人员的工作汇报,实验室的老板是一定要参加的。以工作内容为主,下级人员进行工作汇报,目的性较强,内容和形式较正式和严肃,参加者的心理压力较大。虽然可以将它归属于不得不去参加的学习活动,但是,通过这种形式学习到的东西与其他形式是大有不同的。

#p#副标题#e#

    此外,我还参加了一些其他形式的学习活动,如自学和观摩。后者主要是仪式性的,如导师晋升的庆典、毕业后的答谢会等。那场面、过程、形式等与国内差距很大。当然,与留荷华侨及留学生在一起的学习形式和内容可能就与其他国家比较相似了。

    在荷兰学习的一年,我受益匪浅,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社会知识、自然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注意到了学习的多种形式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尽管这些事情已经过去了多年,但现在回想起来仍然历历在目。

(作者:王振刚 北京同仁医院 风湿免疫科)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