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22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报道:美国杨伯翰大学Mary Lou Fulton教授等对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90年代末和2000年初美国51座城市211个地区居民预期寿命、社会经济状况和人口特征等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用回归模型评估减少细微颗粒物污染与居民预期寿命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减少细微颗粒物污染有助于延长寿命。
空气中悬浮颗粒物是指飘浮在空气中的固态和液态颗粒物的总称,其粒径范围约为0.1~100微米。粒径大或颜色黑的颗粒物肉眼可见,如烟尘。粒径小的颗粒需要电子显微镜才可看到。粒径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称为可吸入颗粒物或飘尘。可吸入颗粒物在空气中持续的时间较长,对人体健康和大气能见度有很大影响。颗粒物的直径越小,进入呼吸道的部位越深。10微米直径的颗粒物通常沉积在上呼吸道,5微米直径的可进入呼吸道的深部。
细微颗粒物通常指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污染物。主要产生于汽车尾气、燃煤、工业废气等。细微颗粒物附着在细支气管和肺泡上,甚至穿过肺泡进入血液,引起或加重哮喘病,产生各种急性呼吸系统症状,如咳嗽、呼吸困难或呼吸疼痛,导致肺功能损伤以及慢性支气管炎,对老年人和儿童的危害尤为明显。
在综合考虑医疗保健、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后,研究人员对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90年代末和2000年初美国51座城市空气中细微颗粒物污染和居民预期寿命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51个减少空气中细微颗粒物污染的城市,人均预期寿命延长约5个月;匹兹堡(Pittsburgh)和布法罗(Buffalo)等清除细微颗粒物污染显著的城市,人均预期寿命延长约10个月;每立方米空气中的细微颗粒物每减少10微克,人均预期寿命延长约7个月。研究结果显示,减少细微颗粒物污染有助于延长寿命。
近年来,许多国家都将可吸入颗粒物特别是直径小于2.5微米的细微颗粒物的形成与污染机制、控制技术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等研究作为环境研究的重点。我国是燃煤大国,颗粒物污染严重,加强这一领域的研究是我国科学界一项迫切的任务,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实践意义。专家认为,改变这一现状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例如进行学术研究,制定具体控制细微颗粒物污染的标准,严格控制工厂排放细微颗粒物,提高对违规工厂的处罚,号召居民减少汽车尾气污染。除此之外,国家还要出台相关政策及法律帮助减少细微颗粒物污染,这样才能使环保目标落在实处。(编译:宫健)
参考文献:《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09;360:376-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