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折翅高飞
朋友是标准的麻秆身材,竟然也敢参加登山队,真是不可思议。应他的邀请,实际上是为了充充人数,我也参加了一次登山队组织的登山活动。
目标是海拔近千米陡峭俊秀的凤凰山。说是险峻,其实沿途都已装好栏杆扶手,顺着爬上去就行了。参加者还真不少,二三十人,一路说说笑笑倒也不累。其中一位年轻女士,高高的个子,秀丽的面孔,很是吸引眼球。她不断给大家讲着沿途的典故,比如箭眼、马蹄窝的故事,还联系出唐朝名将薛仁贵的东征,博来阵阵掌声。
讲解过程中,她无意间伸手一指,我一下注意到她挠动脉处点点的针眼痕迹,凭着我的职业本能,第一印象就是扎针、吸毒的。这么个年轻漂亮的姑娘,真是看不出来啊。我转过头不想再听她讲什么动人故事了。
下山的时候,朋友不经意间把我的医生称呼带了出来,那位“吸毒”美女马上走过来,睁着大眼睛问我:“你是医生?”
虽然我打心底里反感这些“吸毒”的,可是面子上还得过得去,“是!”我说道。
“我也能称得上半个医生啦,”那美女说,“我对肾脏病的研究可不少……”她自豪地说。
这可说到专业上了,我正视她一眼,可实在没什么可说的,应付着“现今肾脏病病人可不少”。
“可不是吗,我就是其中之一。”美女没有半点愁容,再次伸出胳膊示意着,“这是透析留下的。”
我一惊,再次正视她,愧疚之心油然而生。不过,她的精神状态让我很难和透析联系起来。
“你是急性肾衰?”我问她。
“不是,慢性的,透析好几年了。”她可能看出我的疑惑,:“我不像透析病人吗?”
“不像,一点儿也不像。”
我科里的透析病人,被经济、透析等治疗折磨得终日愁眉苦脸,连笑都很少,像她这样乐观开朗的少之又少,像她这样乐观开朗又能登山的根本没有。
“玩笑开大了,我可没见过你这么健康的透析病人。”我说。
#p#副标题#e#
“的确,三年前确诊时我曾想到死,每周三次的穿刺、透析简直要让我发疯了。那时我恨自己,也恨你们医生,你们为什么要给我下这么个诊断,还叫我去遭受那非人的治疗,我那时抵触情绪极大,公开与管我的那位医生对着干。”说着,她竟然笑了起来。
“那你现在可是判若两人,是什么让你有如此大的改变?”我问道。
“有一次,我故意拖延不去透析,直到医院快下班时才去,那时血透室里就剩一个病人了。我认出这位病人竟然就是曾经给我治疗的医生,原来他也是透析患者!几个小时中,他耐心地向我讲解如何治疗及自我保养。他鼓励我重返社会,叫我以他为榜样并超过他。那一刻,我哭了……”
“从那以后,我积极配合透析治疗,身体允许的时候就去我爸的公司打工。我工作努力,还被升为主管,不过这可不是沾我爸的光,都是我自己努力换来的。”
“后来,因为工作比较忙,而一周三次的血透又太占时间,我听从医生的建议改作腹透了。这样我随时随地可以自己做了,我车里可是必备腹透液的。”
“你开车?一个人?去外地?”我不敢相信这位美女不仅是透析病人,还能自己一个人开车出来,而且敢爬海拔近千米的高山。
“没错,佩服我吧?”她得意地笑着,“因为我是透析病人,我了解透析病人的痛苦,有时间我就去医院鼓励那些病友,就像当年我的医生鼓励我那样去鼓励别人。”
“我知道我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帮不了所有的人。下一步我想成立一个透析救助基金会,去实实在在地帮助那些弱势的病人。”她自信地说。
“那太好了,到时候我去给你打工。”我被她的乐观感染着。
“好啊,欢迎专业人士加盟。”她开心地笑着,“希望所有的透析病人都能重返社会,虽然我们是一群断翅的鸟,可我们一样能飞起来……”
看着她那美丽的笑脸,的确看不出丝毫痛苦,你不是折翅哀怜的小鸟,你是展翅高飞的凤凰。
#p#副标题#e#
(二)难?也不难!
那天下午,在办公室和几位透析病人聊起保健的话题,有些日子未见的老病友来复诊了。
“大夫你好,我又来了。”
我转过头,面前是一位精神矍铄的老者,一时还真记不起是谁了。在愣神的功夫,老宋笑道:“这才几年不见,不认识了?我是老宋啊。”
“啊,记起来了,不过你这面色也太红润了,我都不敢认了。”
老宋是慢性肾炎的患者,十几年前我刚参加工作时就认识他了,而且老宋那时患慢性肾炎有十多年了。
“近期复查没?怎么样?”我问他。
“还是老样子,蛋白有一二个加号,其他的都正常。”
这时有位病人也认出了老宋,这位病人的肾炎病史远没有老宋时间长,可在几年前就已经进入了透析的行列。我突发奇想,不如让老宋给病友们来次健康宣教,这活生生的例子多难得啊,于是老宋抖出了他的保养秘籍。
“我二十多年前查出是肾炎,当时可沮丧了。慢性肾脏病弄不好很快就到尿毒症了,能不悲观吗?怎么办?病得身上了,悲观也没用,首先就得有信心和它对着干,精神支柱要是倒了那什么都白扯了。”
“光有精神支柱不行,还得有实际行动。不是那种满大街掏弄偏方的热情,是必须按照医生说的做。该吃药时吃药,该复诊时复诊,最重要的就是自我保养。”
“我概括的自我保养就是饮食、运动和生活习惯。咱们肾脏病人需要控制蛋白饮食,我就主动学习营养方面的知识,既控制了蛋白又长了知识。限盐开始时挺难受,不过我把吃菜当成是锻炼自己用口感来辨别的机会。这些年来,我闭着眼睛尝一口就知道是什么菜了。咱这是因祸得福,那些健康人可很难做到。运动很重要,不过要适量。运动是生命的基础,有的病友能躺着就不坐着,能坐着就不站着,那人就没救了。再就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酒不熬夜,不生气上火。生活规律了就不会发生神经内分泌方面的紊乱。”
#p#副标题#e#
“我说我得肾炎二十五年了,没人相信;我在单位表演过蒙眼尝菜辨出十多种来,大家都很佩服我;谁要是有营养方面的问题我还能指点指点。这些靠什么?还不是靠自己。”
有位病友有点失望,自语道:“还以为你能说点什么独家绝活呢,就这些东西啊,能有用吗?”
“你这话可不对。”老宋继续说,“有九成以上的病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特效药、偏方什么的,这可大错特错,他们都忽视了自身的能力,最好的药方就是你自己,最不可思议的事就是你做到了……”
我看着老宋,这位肾炎病史都超过我工龄的“健康”病人,耳边回响着他那句话:最不可思议的事就是你做到了……
(三)透析科的国庆节
我从血透室正式运转的第一天就在这里工作,至今已十个年头了,我亲眼见证了血透室由难见阳光的小旮旯到现在宽敞明亮的治疗间的巨大变化。
可是,我如今难得能好好休息一天了,病人太多没办法。今天是国庆节,真希望可以美美地睡个懒觉。
早晨还不到7点,我在睡梦中被唤醒。睁开眼,原来是护士们已经开始工作了。我真想告诉她们昨晚12点了我才睡,这还不到7个小时啊!仔细一看,这不是昨晚陪我到最后的张姐吗,她怎么又来了?既然大家都是熟人就算了,今天早点干完好好休息一下就行了。
护士们在熟练地连接着管路,看着那大大小小十多个红蓝接口。病人躺好开始动静脉直刺了。这里的病人因为费用紧张没有造瘘的,有限的那几个浅表动脉早已变得又细又硬,可护士们个个都是一针见血,要知道那针头可有钉子那么粗,换了我可不行,没那本事。
扎完针、连接好管路后可算能让我小憩一下了,这一天到晚的,只睡六七个小时,就算是钢筋铁骨也吃不消啊。
这位病人怎么额头见汗了?血流量有些不足,不会是低血糖了吧?病人正要按报警铃,护士们已经巡视过来了,果然!病人是低血糖,加上高龄,血压也掉下去了。只是一瞬间,推糖的、调血流速的,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很快,老人就清醒过来。
#p#副标题#e#
中午,第一波透析病人结束。接踵而来的机器冲洗、重新上管路,下一波病人开始上阵。护士们个个动作娴熟,有的额头上渗出点点汗珠。
时钟快到18点了,眼看胜利在即,突然来了一位新病人,服毒的,要行血液净化。看来今天又不能按时下班了,这么多年来不能按时下班已经成了家常便饭,大家也不说什么只是继续工作。
从几位护士脸上看不到丝毫怨意,她们依然有条不紊地忙碌着。病人躁动得厉害,家属按不住,护士们也上前帮忙。她们这小体格和那膀大腰圆的患者根本不成比例。突然,患者一脚把李护士踹倒了。家属忙向李护士道歉,李护士只说了一句:“抢救病人第一”,然后接着工作。
几个小时后,病人终于稳定了,我那颗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看看几位护士,她们还是时时刻刻盯着患者,再看看表,快10点了。
这时,开门进来一位老患者。今天过节多喝了几杯,上不来气儿,心衰了。于是又一番忙碌……
结束的一刻可算到了,送走最后一位病人,已经是次日0点了。护士们临走前,再次查看了透析机,整理透析病志。
新的一天开始了……
(四)护士的眼泪
毕业后,小张做护士工作已经三年了,说不上热爱,多半是为了生活。即使看到那些轰轰烈烈的护理事迹,也总是淡然一笑,普通人有几个能达到那种境界,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那天,科里收了一位重病的老者,病情重不说,还没有家属,包括照顾的工作都需要护士来完成,小张恰好是责任护士。
既然摊上了总得干吧。说起来容易,看见那满身的褥疮、皮屑……真是难为了小张,她在家里可是连碗都很少刷的。
这位老人虽然病情重,但精神特别好,刚入院就挑了小张一大堆毛病:扎针时动作太猛、褥疮消毒时被子掀开的太大、吸氧管弄得都能勒死人……末了,竟在全科护士面前给了小张一句“就你这水平当护士,能治好病才怪”。
#p#副标题#e#
那晚,小张第一次泪流满面,为碰到这么一位病人,更为这烦心的工作。
次日晨起,小张看见镜中仍眼圈微红的自己,暗下决心:糟老头,你不就会挑刺儿吗,我偏不让你得逞,我读了这么多年的护理,岂能败给你。
于是,小张扎针时不再生拉硬拽,皮肤消毒时尽量注意保暖,吸氧时不再盲目固定……总之,为了不让这老头挑出毛病,能想到的都想了,不仅如此,小张甚至还记了备忘录。
那几天,老人的抱怨声真的越来越少,有时一整天也挑不出一个毛病。而小张也有些得意洋洋,不知道是应付住了他还是为了我那无可挑剔的护理技术,可是即便如此,老人对小张还是时常甩白眼。
那天快下班时,护士长突然把小张叫了过去:“你是怎么做的?消毒纱布掉在地上不知道捡回来么?还得那老人家提醒,这么点小事都干不好,还怎么完成护理工作……”
那晚,小张再一次怆然泪下,不是因为这位病人,而是为了那个小小的失误。
次日,小张再次面对镜中的自己,那张平静的面孔上找不出一点怨恨的表情。相反,此后小张凡事都要考虑周全,不仅护理操作与处置,更包括待人接物。病人能想到的,小张要先想到;病人想不到的,小张也要想到。工作仿佛是一种智慧的较量,充实且几近完美。好一段时间没有听到那老人的一句抱怨。
一天小张休班,正在放松之时科里打来电话,说那个老者不知道中了什么邪,一定要见小张。天哪!这上班时间不够用,都折腾到休息日了。听了电话那头“快过来吧,不知他又抓到你什么把柄了”,小张三步并两步地奔向医院……
#p#副标题#e#
刚到科里,小张满心疑虑地来到老者床前。出乎意料的是老人突然露出了笑容,这么多日子,那张堆满怨恨的连皱纹都要打成死结的脸上竟然露出了笑容,太不容易了。
“闺女,这些日子对不住你,净是挑你毛病,我老头子向你道歉了……”。
原来,老人一直体弱多病,本来有几个儿女,可是随着病情加重,儿女和亲属都离他而去。渐渐地他变得暴戾恣睢,不再相信什么亲情。可经过这段时间的相处,尤其是对小张的“折磨”,老人不再觉得人与人之间只有冷漠,竟然说出了感谢小张的话,还郑重其事地在护士长面前向小张道谢。小张自己也没想到,自己努力的工作只不过为了让老人不挑刺儿,没想到竟然能化解开这颗冰冷的心,太不可思议了!
可惜,再上班时,老者已经离世了。
听到这个消息,小张独自来到护士更衣室,对镜换装,镜子里两颗晶莹的泪滴,流过脸庞……
(作者:单非易 辽宁省丹东市中心医院 肾内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