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杨酸盐是最古老的临床用药之一。关于用其相关植物提取物治疗疼痛和炎症的记载可以追溯到至少3500年前。其化学纯品出现于19世纪,19世纪末,化学家将乙酰基加于水杨酸盐,产生了阿司匹林,成为历史上用得最多、市场最大的药物。阿司匹林又因其作用机制——乙酰基团对环氧合酶(cyclooxygenase,COX)活性位点上的丝氨酸进行共价修饰,成为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NSAID)的原型。
2001年,Yuan M等研究发现,水杨酸盐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的血糖后,水杨酸盐再次激起了大家的兴趣。
最近,哈佛大学医学院佳斯林糖尿病中心的Allison Goldfine等评估了水杨酸盐前体药物——双水杨酯治疗T2DM1年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该安慰剂对照、平行试验采用计算机随机化和集中分配,患者、提供者和研究者对分配都不知情。该研究在美国3家私人诊所和18家学术中心开展。18岁~75岁、空腹血糖水平≤12.5mmol/L、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水平为7%~9.5%的正在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入组。2009年2月~2011年7月,286名参试者在现有治疗基础上,随机加用48周的安慰剂(n=140)或3.5g/d双水杨酯(n=146),283例被纳入分析(安慰剂组,n=137;双水杨酯组,n=146)。
48周后的结果显示,平均HbA1c水平双水杨酯组比安慰剂组低0.37%(P<0.001)。尽管双水杨酯组受试者合并的糖尿病用药比安慰剂组少,但血糖却改善了。双水杨酯组的循环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都低于安慰剂组,显示出其抗炎作用。双水杨酯组脂联素水平、血细胞比容增加更多,空腹血糖、尿酸和甘油三酯水平则降低,但体重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也增加。尿白蛋白水平增加,但停药后逆转;肾小球滤过率不变。
该研究表明,双水杨酯可改善T2DM患者的血糖,并减少炎症介质。(作者:白蕊)
参考文献:《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2013;15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