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进展
2010年10月号
医学进展
有争议的话题
医学与社会
医生日记

我国研究人员发现两个食道癌易感基因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使用高通量的基因检测技术分析成百上千个遗传标记(基因型)与临床疾病和可测性状(表型)的相关性,从而发现相关疾病的致病基因,为疾病的预防、诊断以及治疗方法的探索提供基础。在最近一期的《Nature Genetics》杂志上发表了我国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在人类第10号和20号染色体上首次发现两个食道癌易感基因 (PLCE1和C20orf54),该项研究也是迄今国际上规模最大的食道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

    这项研究是河南新乡医学院癌症研究中心王立东教授所领导的。自2008年以来,王立东带领百余名专家走访 7万余名食道癌患者,涵盖了中国汉族、哈萨克、回族、蒙古族等不同民族,包括17个省份、28个地市的样本,涉及中国90%以上的食道癌高发区,建立数十万份食道癌样本。采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法,研究人员首次发现位于人类第10号和20号染色体上的食道癌易感基因磷脂酶基因(phospholipase C epsilon 1,PLCE1)和核黄素转运基因 (chromosome 20 open reading frame 54,C20orf54)。

    PLEC1分布在细胞内,其主要功能是鸟嘌呤核苷酸交换因子、并与钙离子结合从而参与脂代谢、小GTP 酶介导信号转导。在细胞中该基因主要参与细胞增殖分化过程。该基因的发现始于肾病领域,在肾小球足细胞中,该基因参与肾小球硬化的过程。本次实验结果显示,食道癌和其他组织的PLEC1表达存在明显差异(80%和36%)。

    C20orf54又称为人核黄素转运蛋白2(riboflavin transporter 2,RFT2)。虽然RFT2的功能还不明确,但是与大鼠RFT2的结构有83%的类似。研究人员猜测RFT2的多态性可能体现了核黄素吸收在食道癌发病上的作用。

    河南、河北和山西三省交界的太行山地区是中国乃至世界上食道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地区。作为世界上最常见的六大恶性肿瘤之一,食道癌目前已经成为第四大肿瘤致死原因。食道癌因早期无明显特异的临床症状,大多数患者发现确诊时已到中晚期,5年生存率只有10%左右,但早期食道癌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

    这一研究结果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食道癌遗传的分子基础,同时也提示了高易感人群身上所携带的一种分子标记,利用这种标记研究者可以识别这种高风险人群,然后进行针对性的检查,随访。并进一步设计针对性明显的新的治疗策略和方法,从而降低食道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编译:李秋实)

参考文献:《Nature Genetics》2010;42:759-763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