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alcineurin inhibitors,CNIs)联合激素加用或不加用硫唑嘌呤是肝移植手术后标准的免疫抑制治疗方案。自从2000年以来,很多移植中心开始用霉酚酸酯替代硫唑嘌呤用于移植手术后免疫抑制治疗。霉酚酸酯是一种新型的免疫抑制剂,其活性代谢物霉酚酸通过抑制次黄嘌呤核苷酸脱氢酶从而抑制嘌呤生成。与硫唑嘌呤相比,霉酚酸酯的免疫抑制作用更强并且更加特异。然而,英国皇家自由医院的Germani等对肝移植术后霉酚酸酯和硫唑嘌呤应用的随机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进行了荟萃分析,比较了两种药物在肝移植手术后急性细胞排异反应、肾脏功能、病人生存率、移植物存活率以及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复发上的差异,结果证实霉酚酸酯的疗效并不优于硫唑嘌呤。在检索出的文献中,只有两项随机对照研究比较了霉酚酸酯和硫唑嘌呤治疗在急性排异反应发生中的差异。其中只有一项随机对照研究证实了在需要治疗的排异反应的发生上霉酚酸酯少于硫唑嘌呤(38.5% vs 47.7%,P=0.025)。所有文献均显示,在病人生存率和移植物存活率方面两种药物没有差别。尽管CNI对肾脏具有一定的毒性作用,但没有一篇随机对照研究比较霉酚酸酯和硫唑嘌呤在CNI相关的慢性肾功能不全上的差异。在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复发上,使用硫唑嘌呤的患者其复发感染的严重度要低于霉酚酸酯。
研究表明,在目前所发表的数据中,并未显示肝移植术后患者使用霉酚酸酯疗效会优于硫唑嘌呤。所以临床医生应该对硫唑嘌呤的疗效进行再评价。对肝移植术后丙型肝炎病毒复制以及感染复发的评价尤其重要。(编译:高虹)
参考文献:《American Journal of Trans-plantation》2009;9:1725-1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