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病理分型,肺癌可分为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非小细胞肺癌占肺癌的80%以上,其治疗手段主要包括外科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
美国芝加哥洛约拉大学的Albain等开展了一项III期多中心临床研究,比较在IIIA期(N2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过程中,化疗和放疗之后再手术的方法好,还是只进行标准的化疗和放射治疗而不进行手术的方法更加有效。
美国和加拿大的多家教学医院和社区医院参与了此研究,429例符合国际抗癌联盟分期规定T1-3pN2M0期标准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入组。
治疗分两步进行,第一步为诱导治疗,包括化疗和放疗,二者同步进行。化疗方案为顺铂(50 mg/m²,第1天、8天、29天和36天)+依托泊苷(50 mg/m²,第1天~5天,第29天~33天);放疗量为45Gy。两个疗程之后如果病情无进展则进入第二步治疗,方案分别为:第一组即手术组,在手术治疗后,继续化疗两个疗程,方案同前;第二组为非手术组,继续进行两个疗程的巩固治疗,化疗方案不变,同时加大放疗量到61Gy。
202位平均年龄59岁(31岁~77岁)的III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入第一组(手术组),第二组(非手术组)有194位患者,平均年龄61岁(32岁~78岁)。
经过上述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23.6月和22.2月,无统计学差异(P=0.24);存活时间超过5年的患者在手术组和非手术组分别为37人(27%)和24人(20%),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10)。进行开胸手术时发现,经过第一步治疗以后,肿瘤处于N0期(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共有76例,其平均整体存活时间为34.4月,其中19位存活时间超过5年。
手术组有159例患者出现病情进展或死亡,非手术组的相应数字为172例;手术组患者的平均无进展存活时间(12.8月)优于非手术组(10.5月),有统计学差异(P=0.017);在存活5年时,手术组和非手术组病情无进展的患者人数分别为32人(占可评估人数的22%)和13人(占可评估人数的11%)。
治疗的主要毒副作用包括白细胞下降和食管炎;手术组的发生率分别为白细胞下降38%和食管炎10%;非手术组的相应数据则为41%和23%。在与治疗有关的患者死亡人数上,手术组为16人(8%),非手术组4人(2%),手术组显著高于非手术组。
分析还发现,与非手术组相比,手术组的患者中,采用肺叶切除术方法的患者整体存活率体现出优势,而采用整肺切除术的患者则未显示出整体存活率方面的优势。
从本研究可见,在放化疗的基础上开展手术,虽然总体长期生存率更高、副作用发生率相对较低,但也存在更高的因治疗导致死亡的风险。同时,研究者还建议,对于IIIA期(N2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如果采取手术治疗的话,建议采用肺叶切除术,而不是整肺切除术。补充材料:恶性肿瘤的TNM分期
国际抗癌联盟提出的TNM分期,T是指原发性肿瘤(tumor),N为淋巴结(node),M为远处转移(metastasis)。再根据肿瘤体积和肿瘤浸润范围,在其字母后标以0~4的数字,1代表小,4代表大;0代表无;有远处转移为M1,无远处转移为M0。(编译:贾玉华)
参考文献:《Lancet》2009;374:379-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