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治疗手段的不断进展,多数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简称类风关)患者的病情都能得到良好的控制。近年,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拮抗剂被广泛用于类风关治疗,包括阿达木单抗、依那昔普和英夫利昔单抗。随机临床试验证实,TNF拮抗剂联合甲氨蝶呤的疗效优于甲氨蝶呤单药治疗。对于那些甲氨蝶呤单药治疗效果不明显或不能达到缓解的患者来说,甲氨蝶呤联合传统病程改善药物或环孢素A治疗同样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瑞典学者Vollenhoven等开展了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针对甲氨蝶呤单药治疗效果不明显的早期类风关患者,分别采用甲氨蝶呤联合TNF拮抗剂、甲氨蝶呤联合柳氮磺胺吡啶和羟基氯喹两种方案进行治疗,分析疗效是否存在明显差异。
共有15家研究中心、487名患者参加试验,患者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ACR)关于类风关的诊断标准,且病程不超过1年;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3.2;均未服用过病程改善药物。这些患者入组后,给予甲氨蝶呤10mg/周口服(增量至20mg/周),第3个月时,根据患者对治疗的反应进行筛选,145名疗效明显、DAS28≤3.2的患者继续原治疗;258名对治疗反应较差的患者(DAS28>3.2)则随机分成两组,在口服甲氨蝶呤的基础上,130人加用柳氮磺胺吡啶(1000mg)和羟基氯喹(400mg),128人加用英夫利昔单抗(3mg/kg)。试验的主要终点是在第12个月时达到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ropean League Against Rheumatism,EULAR)的良好缓解标准(DAS28评分至少下降1.2且DAS28<3.2),次要终点是达到EULAR的缓解标准以及ACR20、ACR50和ACR70。
结果显示,自治疗的第6个月起,英夫利昔组中达到良好缓解患者的比例逐渐上升,超过柳氮磺胺吡啶和羟基氯喹组。在第12个月时,英夫利昔组中有50名(39%)患者达到EULAR的缓解标准,柳氮磺胺吡啶和羟基氯喹组只有32名(25%)患者缓解,缓解者比例显著低于前者(P<0.05)。
在不良反应方面,柳氮磺胺吡啶和羟基氯喹组常见血液学改变、胃肠道和神经系统反应,英夫利昔组为肝酶升高、感染和皮肤过敏。两组分别发生1起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未发生死亡。
研究提示,对甲氨蝶呤单药治疗反应较差的患者,加用TNF拮抗剂的疗效优于加用柳氮磺胺吡啶和羟基氯喹。然而TNF拮抗剂会增加肿瘤发生的风险,所以对甲氨蝶呤反应良好的患者没有必要使用TNF拮抗剂,在临床治疗中,传统病程改善药物仍应作为类风关治疗的首选。(编译:方笋)
参考文献:《Lancet》2009;374:459-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