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进展
2009年11月号
医学进展
有争议的话题
医生日记
医学里程碑

IL-17和IL-22拮抗利什曼原虫感染

利什曼病是由利什曼原虫感染引起的致命性寄生虫病,该病由感染利什曼原虫的白蛉叮咬所致。根据病变累及部位的不同,利什曼病可分为内脏利什曼病、皮肤利什曼病和粘膜利什曼病,其中内脏利什曼病又称黑热病。

当受染白蛉叮咬人时,利什曼原虫进入人体内,被网状内皮系统的巨噬细胞吞噬,在巨噬细胞中繁殖、增生,破坏并反复感染巨噬细胞,导致机体单核巨噬细胞大量增生,临床上以长期不规则发热、进行性脾肿大、消瘦、贫血、白细胞减少及血浆球蛋白增高为特征,并可能累及肾脏。采用锑剂治疗后,多数患者的病情可得到控制,但是约1/3的患者会复发。动物实验显示,在小鼠抗利什曼原虫感染免疫反应中,中性粒细胞、IL-6IL-12p40IL-23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利什曼病患者体内,上述细胞因子水平也明显升高。由于这些细胞因子参与Th17细胞的分化和增殖,提示我们Th17细胞可能参与机体抗利什曼原虫感染。

通过对苏丹东部利什曼病疫区的人群进行研究,法国学者Maira Pitta等发现,利什曼原虫可以刺激人体Th17细胞的分化。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与利什曼原虫抗原共同培育后,其分泌IL-17IL-22IFN-γ的能力增强;CD4T细胞中,CD4IL-17+T细胞的比例升高了3倍~70倍。在抗原刺激后,一些促进Th17细胞分化的细胞因子如IL-6IL-1IL-23的水平也明显升高。

研究者将疫情流行期间未发病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培养,并与发病者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那些未发病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过培养后,约80%可以检测出IL-17,而IL-17在发病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基中的检出率只有30%,后者IL-17IL-22的水平也明显低于前者(P0.001)。回归分析显示,IL-17的水平同人体抵抗利什曼原虫感染的能力呈正相关,如果一个人体内只能产生低水平的IL-17,他发生利什曼病的风险是能产生高水平IL-17者的20倍。IL-22IL-17一样,也能发挥一定的保护作用。体内IL-17IL-22的水平越高,发生利什曼病的风险越低,低IL-22IL-17水平是利什曼病发病的风险因素。

在利什曼原虫感染早期,IL-17可以促进集落刺激因子和趋化因子的生成,诱导中性粒细胞浸润到皮肤和肝脏内包裹着原虫的肉芽组织当中,发挥控制感染的作用。IL-17IL-22均能促进前炎症细胞因子如IL-6S-100A蛋白和CXCL5的生成和抗菌肽的产生,在慢性感染当中,IL-22IL-17还可以促进上皮细胞的修复,上述机制相辅相成,共同保护宿主免于发生利什曼病。(编译:方笋)

参考文献:《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2009;119:2379-2387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