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乡
2016年07月刊
医学进展

大连马拉松, 我为抢救和守护生命而跑!

作者:王咏梅 解放军第八五医院 消化肿瘤血液科

今年已经是大连第29次举办马拉松了!去年报了名,但是因为工作原因没有成行,觉得很遗憾,于是今年早早报名,并且幸运中签。造型别致的大连国际会议中心也是我熟悉而向往的地方,去年六月曾在这里参加了全国的肿瘤介入会议。

当我看到负责本次大马急救保障的“第一反应”在招募赛道急救志愿者,就在抽签结果出来前毫不犹豫报了名。

在这里请允许我再普及一下马拉松“急救兔”的定义。“大马”与中国领先的赛事救援保障机构“第一反应”合作,今年在赛道上配备80名急救兔(医疗跑者)。急救兔身着特定服装,并随身携带无线电应急通讯,与赛事急救保障系统连接。急救兔在选手中按照规定配速,匀速前进,肩负着赛道医疗巡视的任务。这就是急救兔的装备:带号码的橙色马甲、对讲机和GPS定位手表。

这次大马有将近3万人参加,所以还有每隔一定距离设置的固定医疗岗,号称“闪电侠”。他们将携带自动心脏除颤仪(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和急救用品上阵,同样也通过手台保持与总指挥的联系,达成与急救兔和急救车的联动。

我和儿子是一对母子急救兵,他负责通讯保障设备的架设,并担任半马终点处固定岗的组长。比赛前一晚,都快9点了,他还没吃上晚饭在紧张工作,给第二天使用的手台充电。后来听说他连续两晚都只睡了两三个小时,比赛当天早上两点半就起床了。

赛前,我有大连同学的美食营养补充和加油助威,所以对第二天的比赛信心满满。

早晨4点三刻被闹钟叫醒,一看手机,气温已经飙升到25℃。窗外阳光明媚,马路上已经有选手陆续向起点进发。我也赶紧起床穿戴整齐、补足能量,出发!

一路上选手们兴高采烈,每一位选手都各自带着心中的梦想,迎着朝阳准备接受一场体力和意志的考验,同时也接受一次灵魂的洗礼。

志愿者们在烈日下紧张地准备着赛事的补给,每一次的比赛都少不了他们的艰辛付出。听说他们凌晨3点起床,一直要忙到比赛结束。所以,每次比赛,如果遇到补给不够等情况,请不要责怪他们,不要向他们发火,那一定不是他们的错。如果可能,经过时给他们一个礼貌的微笑,道一声谢谢!他们不是马拉松运动员,他们没有“疯子”一样的激情,却要来为我们这群“疯子”服务,所以他们更需要鼓励。

这是我人生中的第四个全马,并且第一次担任全马的急救兔,必须在此留念。

3万人在起点整装待发,景象极为壮观。

当我踩着高亢的《马拉松之歌》旋律随人流挤过起点拱门时,心潮澎湃,热泪止不住地哗哗往下流。带着梦想,带着激情,带着家人的牵挂,更带着一份责任,我又一次出征。

前面几公里我跑得还算轻松,由于气候炎热,中途还有很多坡道,我决定按照预订的7分配速跑。还碰到很多在群里已经认识的急救兔,大家相互鼓励。

途中,我还遇到了复旦乐跑的小伙伴贾老师,我们已经多次在马拉松赛道上巧遇了。她平时除了刻苦训练外,也很乐于助人,多次担任赛道急救志愿者,满满的正能量。我想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纵观一下大马的赛道,不难发现从2公里开始就有小坡出现,到了14公里以后连续出现坡道直至25公里。果然,我的手台从5公里开始,就不断传来急救兔的报告,有人呕吐,有人体力不支,有人晕倒等等……而且也听得出很多急救兔的临场处置经验不足,一定是首次出征。我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于是竖起了耳朵,两眼扫视着赛道上选手的状况,并随时记清楚自己的距离方位。

当我跑到9公里附近时,手台里传来有选手倒地的消息,位置应该离我不远。我不断观望,发现左前方街角转弯处的路边有一名选手躺在地上,一个固定医疗岗的小姑娘在他身边照看,一位运动员扶抱着他的脑袋。我赶紧伸手示意赛道上的选手让行,快步斜插到他身边,立即投入救治。

我首先把他的头部放平侧向一边,判断出他没有意识,牙关紧闭,没有呼吸,皮肤湿冷。因为我是医生,所以立即触诊了颈动脉,发现脉搏细弱,同时发现他的双侧瞳孔等大缩小,直径只有1mm,压眶反应消失,处于昏迷状态。当务之急是开放气道和人工呼吸。

好在我随身带了一次性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专用屏障消毒面膜。这还是年初在“第一反应”接受无锡马拉松赛道急救培训时发的,从此我每次马拉松比赛时都带在身边。它陪伴我跑过了三亚半马、青浦半马、无锡半马、上海特步欢乐跑、横店半马、扬马半马、秦皇岛全马和复旦乐跑等8个赛事,其中4场我担任急救跑者。这一回,我终于用上了它。就在我做人工呼吸的当口,其他几位急救跑者也相继到达,过来帮忙。

我自己都没想过,在2004年取得的美国心脏病协会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 在中国大陆首次颁发的基础生命支持 (basic life support,BLS)培训导师证,居然会用到马拉松赛事上。我虽然是一名部队医院的军医、主任医师,第二军医大学心内科博士毕业,也曾担任过大连医科大学的兼职教授,但是赛道急救是一门新的学问,我不能照搬以往院内急救的经验而特立独行,必须和我的同伴一起配合救治。

按照赛道急救流程,对于没有呼吸和意识的选手可以直接对他实行心脏按压,这也有助于通气和刺激意识的恢复。由于该选手状态不好,同伴提出心外按压后我没有异议,T-022号小伙子和我配合以30:2的节律进行心外按压和人工呼吸,共做了3组,选手恢复了呼吸。再次判断颈动脉搏动时,感觉脉率细数几乎摸不出,而此时AED和救护车还没有到达,大家有些着急。我判断选手有发生室速的可能,于是果断出手给予一记心前区的叩击。一拳下去后就见其肢体出现活动,同伴还在继续按压,我判断选手的自主呼吸恢复,皮肤变得温暖,脉搏在80次/分左右,而且跳动有力,只是他的意识还是没有恢复,于是终止心外按压。

关于在心肺复苏时采用心前区叩击术对室速或者室颤进行复律的问题,目前很有争议,而且已经不被指南所推荐。另外,在国内公众场合采取这样的动作,又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进行负面炒作,对施救者极其不利。但是我作为一名医生,在怀疑患者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而且现场急救设备不齐、所有手段都无效时,多一种方法就多一线希望。所以,我还是果断出手了。事实证明,这一拳非常有效,今后在马拉松现场急救中是否可以采纳这一手法,值得进一步探讨。

我发现选手的额头很烫,根据当时的情况,我们判断选手中暑的可能性大,必须立即给予降温,我正好随身带了一瓶矿泉水,大家便用矿泉水轻抹他胸前和颈部的皮肤。

就在此时,固定岗的援兵也赶到了,打开金属薄膜(保温毯)为其遮挡,避免阳光直射的同时也最大限度保护了选手的隐私。另外一位急救人员砸了数个一次性冰袋,分别放置于他的双侧腹股沟、腋下和颈部。

不久,AED和救护车也相继赶到。我把选手情况和救治过程用最简洁的语言向救护车的随车医生进行了汇报。

当我们把选手抬上担架上车时,他居然挣扎着要坐起来,但是看得出他还处于一种谵妄状态,硬被医护人员束缚住了。救护车在在场人员的掌声中呼啸而去,驶向医院进行后续处理。听说他到达医院后病情又出现过反复,除颤了3次,经过ICU留观数日后,康复出院。

我带着胜利的喜悦重新踏上征程。由于先后跪坐在地上参加急救,中间停顿了约13分钟,再次启动,节奏被打乱了,好在一路上都有伙伴们相互鼓励。手台里还是不断传来选手发生意外的消息,身边不时有救护车经过。下半程不但是对其他选手的考验,也是对我们急救兔的考验。

我一路上不断补充水分和运动饮料,并用海绵沾水打湿脸部、颈部和胳膊的皮肤来进行降温。路上跟固定岗的急救员互动鼓励,也跟沿途为我们加油的观众挥手,这是激励自己的一种好方法,更是为了表达内心对他们的感谢。请每一个马拉松运动员都不要忘记,你参加的每一次比赛,身后有多少人在为你服务,为你加油。

等到跑上21公里后最后一个大长坡时,我出现了自己跑步史上的第一次轻度岔气,便开始走走停停。25公里以后,路面一马平川,但是没有树荫,只能在太阳中爆晒。配速下降后,下肢就开始灌铅般抬不起来,只能慢慢跑了。越慢越落在后面,陪伴你的参照人群也是一群走走跑跑的选手,你只会越跑越慢。很多补给也没了,工作人员也开始打扫残局,拍照的摄影师也放下了手中的相机……这种景象对选手是一种恶性刺激。我跟着一个550的兔子,他不断鼓励大家一定要坚持到底,尽量不要走,慢慢跑起来,一公里一公里做减法。一路上还有急救兔的陪伴和鼓励,T-28的小伙子给我找到一罐可乐,陪我跑了好几公里。每当我看到“第一反应”的医疗志愿者背着沉重的AED坚守岗位时,我就和他们挥手打招呼或者点赞……就这样我迈着沉重的步伐,终于在关门前6分钟安全到达终点,完成急救任务。

在终点,母子相见令人激动,合完影来不及交流就匆匆分手,他要去撤收通讯装备。又过了3天,我才见到晒得满脸通红的儿子(因为他回沪后又去忙东台马拉松了)。我们一见面交流的就是关于大马赛道急救保障的那些事儿。没想到他一个人曾来回步行6公里去排除天线的故障,然后在半马终点又单独处置了两例半马完赛后倒地的选手,1例是中暑昏迷,正确判断无意识有呼吸,给予冰袋降温,另1例虚脱倒地脚扭伤,都成功处置并叫来救护车安全转运。这一天,他整整走了28000多步。大连之行我们家收获满满。

我脱下橙色马甲,卸下急救装备,感觉一身轻松。这张珍贵的终点卡对我来说也是下一个赛事和保障的起点卡。

坚持就是胜利,跑马战胜的就是自己,脚下的路只有用自己的脚步和生命去丈量过,才知道是怎么回事,我喜欢这样的人生。

马拉松急救从来就不是单兵作战,而是一个团队在行动。大家团结协作,只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为运动员的生命保驾护航,为抢救生命的黄金4分钟与时间赛跑。

大家沉浸在“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喜悦中,并且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马拉松精神。这是比赛结束时急救志愿者的全家福合影,也是一份珍贵的纪念。下一次期待有更多的医生和跑者加入到马拉松志愿者行列中来。

大连马拉松,我为抢救和守护生命而跑! 我对得起这块沾满汗水的奖牌。 下一次,赛道急救再见!

(作者:王咏梅 解放军第八五医院 消化肿瘤血液科)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