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争议的话题
2016年07月刊
医学进展

谁来为疫苗研发买单

作者:李恩德、邱梅

2014年西非暴发埃博拉疫情的时候,本来可以有一支准备好的疫苗。14年来,好几种疫苗都在猴子实验中显示出预防埃博拉病毒感染的效果。然而,即便是两种最有前景的候选疫苗也没有机会走进人体试验,反而被闲置在美国、加拿大和德国的实验室冰柜中,直到西非暴发埃博拉疫情才以前所未有的效率火速完成了其他测试,进入人体试验。美国默克公司负责生产了一种疫苗,在临床试验中已经奏效:4000名受试者参与的临床试验因预防效果显著已于2015年7月提前结束。有了它,几内亚暴发的埃博拉疫情就不那么可怕了,但如果疫情爆发之初就有疫苗可用,说不定可以挽救更多的生命。

这并不是疫苗研发史上的特例,躺在实验室冰柜中的潜在疫苗不在少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这些疫苗针对的传染病对发达国家并没有构成重大威胁,正如埃博拉一样,所以吸引不到研发投资。埃博拉的出现是一记警钟,提醒人们在疫苗研发的道路上节奏太慢。

当然,金钱和毅力并不足以把疫苗推向临床。翻开疫苗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到,很多有潜力的候选疫苗都因为没有效果、生产困难甚至对人体有害而半路夭折。有些传染病的疫苗的确很难研发,比如艾滋病、疟疾、肺结核和丙肝,几十年来已经耗费了几代人的心血,投资了上百亿美元,却几乎一无所获。但是,也有些传染病的疫苗没有那么难,特别是那些感染后可以获得长期免疫的疾病,如天花、麻疹、脊髓灰质炎和埃博拉。如果候选疫苗可预防动物,特别是与人类亲缘关系接近的动物的感染,那就是个好消息。

然而,科学上的可行性并不是疫苗研发值得投资的唯一标准。疾病的致死率、地理分布、传播难易、对经济和社会可能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才是决定候选疫苗未来命运的关键因素。

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和非营利性疫苗研究基金会都想努力找出那些值得推向临床的疫苗,并在资金上提供支持。在十几位疫苗专家的热忱帮助下,《科学》杂志创建了一份疫苗价值列表,表上有七种已经上市的疫苗和三种不存在研发障碍、满足公共卫生需求且为制药行业所忽视的疫苗。在一份电子邮件调查中,全球共有50位疫苗研发和疫苗倡导人士为这十种疾病的疫苗排了优先级,从高到低依次为:苏丹埃博拉、基孔肯雅(Chikungunya)、中东呼吸综合征、拉沙热(Lassa fever)、马尔堡病(Marburg)、副伤寒、血吸虫病、裂谷热(Rift Valley fever)、非典型肺炎和钩虫病。

与此同时,许多全球卫生领导人开始就加快疫苗研发进程交流想法。像默克和葛兰素史克这样的大型公司要把新疫苗从概念变成产品少说也要投资五亿美元,所以他们选择市场回报大的疾病也就不足为怪。剩下的一些疫苗本来可以走上市场,却落在学术机构、政府单位和小型生物技术公司手里,要走进临床试验常常缺乏资金保障,难成气候。

一些热心人士倡议成立全球疫苗发展基金(Global Vaccine-Development Fund),建立公私合作伙伴关系,资助疫苗前两个阶段的试验、部分期试验和试验用疫苗剂量的生产。受资助的疫苗由独立的专家评审团根据公共卫生需求和疫苗成功的可能性等因素来决定。疫苗上市前的大规模有效性试验费用需要制药行业自行支付大头,必要时政府可以提供一部分经济支持。

葛兰素史克公司也在想办法克服障碍生产那些没有什么商业价值的疫苗。在西非暴发埃博拉的紧急关头,该公司曾临危受命,生产上万支博拉疫苗支持西非开展的临床试验。公司的全球疫苗负责人Moncef Slaoui透露,开发疫苗的最大难度是一直保持行业的研发水准,这需要雄厚的资金作为后盾。需要大规模生产的疫苗产品在设计之初就应该考虑周全,否则一旦有了险情就可能因生产拖了后腿而错失良机。

还有一些学者在探索疫情暴发时测试疫苗的新方法,以便加快开发速度、降低成本。默克公司的埃博拉疫苗从小型I期试验直接跳到大型III期试验就是一种成功的模式。该疫苗随后又帮助平息了塞拉利昂暴发的埃博拉疫情,可谓战功赫赫。

英国的科学家也不甘落后。牛津大学詹纳研究所所长Adrian Hill带领团队作了一个系统规划——研发并测试六种几乎没有商业价值但有潜力预防严重传染病暴发的疫苗,分别针对苏丹埃博拉、马尔堡病、裂谷热、拉沙热、中东呼吸综合征和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他们将病毒基因插入黑猩猩腺病毒载体中,这样可以方便批量生产而无需特地为每种疫苗把生产流程改来改去。如果I期试验没有大问题,库存的疫苗已经足以应付疫情暴发后开始的III期临床试验了。

Hill指出,全球花费了上百亿美元来控制埃博拉疫情。相比之下,某些疫苗的投资却少得可怜,因为某些传染病对富裕国家没有直接影响。“控制这些疾病无疑要考虑成本效益。”他说,“只是对乌干达的卫生部长解释起来有点困难。是啊,我们知道如何制备马尔堡病毒疫苗,但医学研究预算摆在这儿呢,必须做些更带劲的事情。”他表示,有的事当做不做,肯定有问题。

(作者:李恩德、邱梅)

参考文献:Science 2016;351:16-18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