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进展
2010年1月号
医学进展
医学里程碑

检测循环内皮祖细胞 有助判断ANCA相关血管炎预后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相关血管炎(ANCA-associated vasculitis,AAV)是累及中、小血管的炎症性、坏死性病变,血管损害多呈缓解和复发交替状态,病情反复发作会导致器官损伤和功能衰竭。大多数AAV患者采用免疫抑制剂维持治疗,达到预防复发、阻止器官损害的目的。

    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内皮细胞增生障碍以及损伤部位修复机制受损是AAV的重要病理学特征。近年研究发现,除内皮细胞局部修复外,人体内还存在其他的血管内皮修复机制。循环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就是参与修复的一个重要因素。EPCs来源于骨髓,能进入外周循环,它们表达多种内皮细胞表面分子,在抵抗血管损伤、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捷克学者Jakub Zavada等将41名AAV患者(31名活动性病变、10名缓解期)的EPCs分离出来,进行体外培养,并采用集落形成实验,检测了循环EPCs的数量。以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CFU)做为EPCs数量的判断标准。按照实验开始时EPC-CFU的水平(平均为4.2/ml),受试者被分为低(EPC-CFU<0.01/ml)、中(0.1/ml~3/ml)、高(>3/ml)3组。活动性病变患者口服激素加静脉用环磷酰胺(10mg/kg~15mg/kg)冲击治疗,缓解期患者口服硫唑嘌呤、霉酚酸酯和(或)低剂量泼尼松,观察EPCs基线水平与复发之间的关系。

    通过40个月的随访,这些患者中有19人(46%)病情复发,按照EPCs数量由低到高分级,各组复发者分别为11人(79%)、5人(36%)和3人(23%)。其中低EPCs组7名患者肾脏复发,其他两组均无肾脏复发(P<0.001)。3组患者中,累计无复发生存率随着EPCs基线水平的增加而逐步升高(P=0.013),复发风险随疾病、ANCA类型和EPCs水平的变化而不同。EPCs基线水平低、韦格纳肉芽肿和抗PR3抗体阳性患者早期复发的风险较高。

    研究提示,EPC数量减少或功能障碍会阻碍血管内皮的修复,增加AAV早期复发风险,检测循环EPC的数量有望成为判断AAV复发和预后的新手段。(编译:方笋)

参考文献:《Rheumatology》2009;48:1197-1201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