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争议的话题
2016年06月号
医学进展

正念的疗效可靠吗?

作者:黄银华、邱梅

正念(mindfulness)是指不带任何评价地关注当下的过程。在正念训练的早期阶段,通常需要练习者清除一切杂念,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呼吸上来,但正念的内涵远远不只是觉察呼吸这么简单。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正念作为研究课题受到了广泛关注,2014年全世界发表的正念论文超过700篇。

正念治疗抑郁和焦虑的效果已被很多研究证实。评价正念疗效的一些荟萃分析显示,正念治疗抑郁和焦虑的效应量在中高等到高等的范围内(Cohen’s d0.5)。然而,这些荟萃分析中纳入的一部分临床试验并没有用安慰剂作为对照。因此,一旦荟萃分析的试验纳入标准更为严格,得到的疗效结果更为一般也就不足为奇了。例如,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系的Madhav Goyal等人2014年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一篇荟萃分析称,综合36项随机对照试验,在正念训练八周后,以正念为基础的减压、认知疗法和其他干预措施治疗抑郁或焦虑的效应量为低到中等(d=0.3~0.38),随访3月~6月后效应量下降(d=0.22~0.23)。正念的效果虽然看起来不怎么样,但和社区诊所开的抗抑郁药比起来也算旗鼓相当,而且没有毒性。

与这些研究结果一致的是,英国国家卫生与保健研究所和美国精神病学会均推荐抑郁复发的成人患者使用基于正念的认知疗法。一些研究提示,基于正念的干预措施或可用于治疗其他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进食障碍、成瘾障碍和睡眠障碍等。虽然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皇家精神科医师学会在2014年的指南中推荐正念作为成人暴食症的非一线疗法,但是可以这么说,那些设计粗糙的随机试验完全不能充分证明正念可以用于抑郁和焦虑以外的其他疾病。

最近两三年还有一些学者尝试把正念推向躯体疾病领域,推测正念在银屑病、癌症、艾滋病、肠易激综合征、心脏病、高血压、肺病、糖尿病和慢性疼痛的治疗中可能有用武之地。Goyal等人总结随机试验后发现,基于正念的干预措施(尤其是基于正念的减压和认知疗法)治疗慢性疼痛的效应量为低中等(d=0.33),提示基于正念的干预措施或可用于治疗疼痛相关的其他疾病,如纤维肌痛等。然而,人们不清楚,这时候究竟是正念减少了疼痛的发作频率和强度,还是正念提高了患者对抗疼痛的能力。慢性疼痛和特异性的疼痛障碍外,医学界还没有拿出高质量的研究证据说明正念可以治疗躯体疾病。

如上所述,评价正念疗效的试验在整体上存在各种方法学上的缺陷,影响证据强度。特别是,这些研究结果可能还受到参与者的主观影响。当正念越来越流行,越来越深入人心时,试验参与者势必会相信正念就是一种时尚的被认可的心理治疗技术,这种信念无疑会给最终结果带来不良影响。然而,这种混杂因素却难以控制,因为几乎不可能让参与者在做正念练习时还对正念这事儿毫不知情。

我们还需要澄清的问题是,正念带来的积极效果在最初的几个月过后是否能继续维持几年,正念干预是否有任何副作用,传统观念认为正念练习需要每日坚持,多年努力才能改善健康、找到幸福。

此外,对于一种特定的疾病,一般的正念和特殊的正念干预措施哪个更有效也需要进一步研究。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进食障碍指南并没有明确指出哪种正念干预最有效,这样不好。如今社会上涌现出来的正念干预措施五花八门,在传统方法上作了相当大的调整:正念训练可以一对一,也可以一对多;调整专人指导的正念练习次数和练习时间;结合正念以外的心理治疗技术,如心理教育和小组讨论等;进行一整天的静修;参考光盘和正念教材加强个人练习;采用瑜伽等其他冥想技术——凡此种种,需要搞清楚到底哪种方法更好。

各种干预措施对正念的定义和实施方法都不一样。2015年1月,《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精神病学杂志》报道,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心理系的William Van Gordon等人正在研究八周冥想意识培养(Meditation Awareness Training)这样的第二代正念干预措施,而且研究者认为正念不是纯粹的心理技术,还包括精神上的体验。正是这种研究设计和对正念看法的差异导致一个试验的结果往往难以在其他正念情景中推广。

诚然,越来越多的研究已经证实,正念可以帮助人们有效摆脱身心上的不良刺激,减少大脑的功能性神经重塑。但是,正念在公众和学术界中的“时尚”地位已经起了反作用,让人们忽略了研究方法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正念的疗效还需要接受更严格的检验。

(作者:黄银华、邱梅)

参考文献:British Medical Journal 2015; 351:h6919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