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进展
2016年06月号
医学进展

中美开展炎症性肠病研究合作

作者:王敏骏

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和欧洲的研究人员报告称,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发病率开始上升,到20世纪90年代,大概升高了3倍。日本和中国也存在同样的发病趋势变化。

几十年来,有关IBD的机制研究很少,前者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然而,美国胃肠病学会(American Gastroenterological Association,AGA)主席、耶鲁大学消化道疾病临床首席专家John Allen教授表示,中国IBD新病例的不断增加,为探讨病因、预防或治疗带来了空前的机会。

AGA和中国胃肠病学会正在开展新的科研合作,目的是更好地理解IBD发病机制,找到能改变临床病程的靶点或治疗方案等。《科学》系列杂志的行政主任Rush Holt认为,科学的原则是透明、开放交流和循证思考,应该进行多方面、长时间的探索,打破障碍,发展国际合作。

近年来,科学家们已经了解了IBD的整体情况,包括易感基因、炎症过程,以及影响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并导致IBD发病的环境因素(如饮食和卫生状况)等等。2014年9月,美国和中国的胃肠道学会签订备忘录,共同合作,努力完成中国农村和城市IBD患者的肠道微生物基因测序工作。通过比较这些基因序列,研究者希望找出IBD的病因,以及好发于农村地区的线索。

截至今天,新成立的中国胃肠病学会已大约两万名注册会员。Allen教授认为,当中美的合作渐至佳境,可能就会有人知道答案了(指IBD的发病机制等信息)。

类似的国际合作也发生于另一种危害公共健康的疾病——耐多药结核(multiple drug resistant tuberculosis,MDR-TB)中。2011年,多国之间签署备忘录,共同合作,对MDR-TB的菌株进行基因测序,研究新的诊断方法,开发相关疫苗和药物。(作者:王敏骏)

参考文献:Science 2015;348:983-984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