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进展
2010年7月号
医学进展
有争议的话题
医生日记

自杀行为的基因线索——神经营养性受体编码基因的变异与抑郁症患者自杀倾向存在相关性

    有证据表明,神经营养性信号系统的活性减低在严重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及自杀行为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中起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在自杀死亡者中,通过尸检发现死者脑部的神经营养因子信使RNA及其受体的水平均较低。日前,一组国际科学家团队发现编码神经营养因子受体蛋白的基因发生变异与抑郁症患者自杀倾向间有密切关系。自杀者前额皮质与海马迴来自脑部的神经营养因子BDNF(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及其受体NTRK2(Neurotrophic tyrosine kinase, receptor, type 2,NTRK2)信使RNA及蛋白表达降低。自杀受试者的其他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同样下降,表明不足的神经营养讯息传递可能已经降低自杀个体的突触可塑性。

    为了确定患者的自杀倾向(suicide attempt,SA)和MDD表现是否与BDNF及其高亲和力受体NTRK2等基因位点的遗传变异有关,德国慕尼黑马普精神病学研究所(Max-Planck Institute of Psychiatry)的Martin Kohli等设计了此病例对照相关性研究,对覆盖欧洲人群上述位点遗传变异的83个标记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进行了评估。试验样本包括394例抑郁症患者,其中113例有SA。配对的健康对照病例有366例。复本试验包含了744例德国 MDD患者和921例门诊无精神异常的非洲裔美国患者,其中分别有152例和119例有SA表现。收集每名患者的血液和唾液标本进行 DNA提取和基因分型,分析BDNF和NTRK2基因中的SNPs与SA和MDD表现的相关性。

    试验结果,NTRK2基因中的独立SNPs与样本中抑郁症患者的SA表现相关,这在复本试验的德国患者组和非洲裔美国对照病例组中也均得到了证实。多个位点间的相互作用分析也表明,变异位点中的单一SNP与SA风险的增高呈交互倍增型相关(与德国患者样本中有3个SNPs的患者组相较 P=4.7× 10-7)。具有上述3个变异的患者与无基因变异的患者比较,其治疗的效应值为4.2(95%CI: 2.1~9.8)。

    研究认为,酪氨酸激酶受体发生突变是抑郁症患者自杀的独立影响因素之一。而那些携带所有3种最明显突变的病人发生自杀的风险更高。试验结果表明,抑郁症患者的SA表现与其NTRK2基因中几个独立风险等位基因的组合相关,这也进一步证实了神经营养素在自杀病理生理机制中起一定作用。而这也表明,神经营养因子信号传导途径的失活可能参与到自杀的病理生理过程之中。(编译:李秋实)

参考文献:《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2010;67:348-359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