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乡
2014年11月号
医学进展
医生日记

感受大家风范——北大医院进修随笔

作者:梁秀文 内蒙古中蒙医院 肾病科

北大医院肾病科,业界称其为中国肾脏病学界的“黄埔军校”。我上的是第三十一期研修班。自1978年第一期研修班开办以来,有相当多的同道在这里学成,成为当地的业务骨干。

2011年的 情人节,当别人和爱人花前月下浪漫相约时,我告别了妻子与一岁半的小女儿,开始了在北大医院进修的征程。虽然距北京只有六百多公里,但是想着要开始一段新 的生活,还是充满了期待。科里的几个学长都在北大医院肾病科进修过,相传进修半年就平添不少白发,想想还真有点发怵。

北大医院肾病 科,业界称其为中国肾脏病学界的“黄埔军校”。我上的是第三十一期研修班。自1978年第一期研修班开办以来,有相当多的同道在这里学成,成为当地的业务 骨干。研修班的学习以听课和见习为主,课程安排很全面,涉及肾内科常见病及血透、腹透、病理等。授者也集中了北大肾脏病研究所的骨干及其他相关科室的专 家。形式也很多样:参加主任查房、临床病理讨论、内科巡诊及内科进修课程等。同学们来自全国各地,以主治医师最多,也有已经拿到副高正高的学长。

毕业后已经好几年没有坐在教室了,面对来自北大医院的学术牛人,大家的听课热情相当高,每天都早早的去教室,且装备齐全——录音笔、相机,有的还拿着DV,恨不得把讲课的所有内容都拍下来、录下来。下课后还要拉着老师合影,签名。虽然我们班主任刘刚老师并不赞成这种学习方法,但在我们眼里,这些专家教授的“票房号召力”丝毫不逊于那些明星。在这里,云集了国内肾脏病界老中青三代精英。

王海燕教授, 一个看上去慈祥之中带着一丝威严的老人,朴素得跟北京胡同里的大妈没什么两样。就是这样一个可敬的老人,已患甲减多年,可还是常常工作到凌晨一两点。在编 写《肾脏病学》第三版时,老太太不睡,大家谁也不敢睡。刘刚教授戏称:“千万不能让老太太甲功正常了,要不然大家就别想睡觉了。”跟随王老师已经十多年的 赵明辉教授,在每周一次的科研例会前,还是会习惯性的紧张、失眠。他开玩笑说:“哪次如果王老师不去,他们就会内分泌失调的。”也正是在王老师近乎严苛的 教导下,肾病科成为一个亚学科齐全、人才济济的团队。

与对学生的严 厉相对的是对患者的关爱。王海燕教授每次看到住院医给患者过度检查时,都要连上级医师一起严厉地批评。2008年“5﹒12”大地震,已经71岁高龄的王 海燕教授亲自奔赴一线,参与抢救危重病患。在她主编的《肾脏病临床概览》的序言中,这样写道:“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脏内科的全体医生谨以此书献给我们的病 人朋友们!你们的支持和理解使得我们的医疗水平得以发展、提高。这本小书中凝聚着我们的心血,也凝集着对你们的诚恳谢意和真诚同情。让我们共同为抗击肾脏 疾病对人类的危害而奋斗!”

邹万忠教授, 绝对是中国肾脏病理学界教父级的人物,每周要看上百张病理切片。平时一向平易近人的邹老师,对片子的要求近乎苛刻,对临床资料提供不全的病例深恶痛绝。他 力主建立临床病理讨论制度,事实证明:临床与病理间的沟通对明确原发病诊断及确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很有必要。我们最初看病理片都比较头大,还专门请邹老师 给我们加了一次课。老人家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硬是站着讲了一上午。

赵明辉教授, 一个真正的学者。从剑桥学成后,他的研究改变了国人对小血管炎的认识。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急病急治,慢病慢治”。对于急肾衰的病人,他建立了48小时 内收住入院的绿色通道。每年都有数百血管炎病人来到北大第一医院治疗,这里已经成为北方乃至全国的危重肾脏病中心。对于膜性肾病的患者,他也乐于花上半个 小时给病人“话疗”,让患者能耐心等待,耐心配合治疗。赵老师建议我们回去以后做好两件事情:一是把病人的血和尿保存下来,二是做好随访。他认为临床医生 有责任做好科研。他们科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保存了上万份病人的血尿标本,同时还建立了完备的随访制度。

我们班主任刘刚教授,兼任北大医院大内科副主任,分管教学。讲起课来条理清楚,风趣幽默。他把带教看得很重。因为他担心自己老了,躺到病床上时,看见的主治医师是自己教过的学生,而且是经常被抓补考的,那就真的“杯具”了。

我们的同龄人陈旻老师,看着有点弱不禁风。不过才三十六七岁就已经是正研究员,正教授、博导了。个人论文影响因子过百,好几篇都发在了本专业一流的JASN和KI上。他在妻子住院分娩陪床时,居然还带着论文的草稿,夜深人静的时候在产科病房楼道里修改。

比我们还要年轻的崔昭老师,做课题时整天泡在实验室,困了就趴在桌子上睡会儿。毕业时,他送给师弟师妹的礼物竟然是一张行军床。“我那时总在椅子上睡,落下了腰痛的毛病。你们困了的时候,就在床上躺会儿。”

还有很多老师的感人事迹让人难以忘怀,正如赵明辉教授所说:“肾内科的医生累吗?累,但是我们的团队是这样的,看新的文献,琢磨新的课题就是休息,会感到满足,不琢磨就觉得时间荒废了;我们都看重学术贡献,没有好的文章和成果自己才会觉得压力非常大。”

正是这些老师们的辛勤付出,才有了硕果累累的北大肾脏病研究所。2011年由北大牵头,包括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印度以及美国等著名肾脏病学家参加的、迄今为止国际上最大规模的IgA肾病临床治疗的项目——TESTING研究,已经启动。王海燕教授牵头的“中国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也于2012年3月在《柳叶刀》上刊出。

榜样的力量是 无穷的,在这些老师们身上,我看到了中国肾脏病学科的希望,也找到了自己前进的动力。经过半年的进修,同学们逐步建立起了肾脏疾病的诊疗思路。同时受老师 们这种学风所感染,我们也开始重新审视、调整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态度。看着这些年轻的老师都已满腹经纶、身经百战,深感自己还差的太多。记得毕业晚宴上曾经 跟刘刚老师开玩笑:“和你们比起来,我们就像和人跑一万米,被落了八百米。看不到追上的希望,甚至要准备放弃了。但是我们还是要跑下去,因为有一大批家乡 的患者等着我们医治。我们的医疗水平提高了,每年都将有数以千计的患者从中受益。”

进修虽然结束了,老师们的话语还在耳边萦绕。我还记得北大医院举行的建党90周年红歌大赛的情景。我们有幸和老师们并肩作战,王海燕老师亲自出马。我们以豪迈气势演绎的《保卫黄河》,一举夺得了一等奖。

进修是短暂的,学医的道路还崎岖漫长。所幸有这么多良师益友同行,我也将义无反顾,奋勇向前!

(作者:梁秀文 内蒙古中蒙医院 肾病科)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