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日记
2014年11月号
医学进展
医生日记

急救见闻

作者:张凤霞 河南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

高层电梯容不下急救担架

出了一趟“120”急救任务回车后,急救人员正怨声载道。他们在抱怨什么?原来是这趟车出的憋屈:富丽堂皇的小高层洋房,电梯里竟容不下一副担架。

家住市解放大 道一小区的业主王先生的母亲,患有心脏病。近日,其母突然感觉心脏不适,王先生马上拨打电话急救。120的急救人员到达王先生的楼下后,一看电梯太窄,担 架进不去。而王先生力气小,背不动母亲。最终,在120急救人员的努力下,几个人携手进行搬运,王先生的母亲才得以到医院急救。

急救人员应声到市区内的高层住宅区里接急救病人:高层的房子漂亮是漂亮,就是配套的电梯太小太窄,担架用不上,病人病重又不能走路,大家千方百计找了一个凳子把病人抬到电梯里,下到一楼,折腾了一圈,才把病人安置到急救担架上。

如果仅是这一次倒还罢了,令人头疼的是近两年出诊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难题。

又是小高层,宾馆,怀疑心梗?

这次是郝医生和张护士搭班,电梯里放不下一个展开的铲式担架,病人又无法行动,急救人员想方设法用床单兜住病人,放到了电梯里,下到了一楼,幸亏这个病人轻,要是胖子就麻烦了。

小区的保安不肯配合,不肯伸手帮忙,说这不是他们的职责,不愿协助抬送病人,而且还一个劲儿地抱怨120急救人员,说我们没有专门的担架员。

担架员?这是个让人生气又无语的问题,急救人员听了很心烦。没有担架员,我们也没办法,医院没给配置,急救人员又要急救,又要抬送病人,好多人都有了腰伤。

眼下,市区高层住宅越来越多。

高层住宅的上下楼主要靠电梯,急救医护人员对高层电梯的印象不怎么样,有的电梯甚至连一个人躺下来都困难,要容纳下一副担架几乎不可能。在院前急救过程中,遇到担架上不去,急救人员只能背着病人下楼,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

前几年,城市的建筑多为6层以下。近两年,随着房地产开发商开发的楼盘越来越多,楼层越来越高,用于上下楼的电梯便成为居民进出必不可少的工具,电梯的空间太小与居民的需求之间越来越多的矛盾日益突出。

据了解,我国 现行《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执行的十余年中,部分条文始终存在界定不清、力度不够的问题。而新版国家标准《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规范》拟设定强制性条文,比 如:多层老年人居住建筑,都要设可容纳急救担架的电梯;楼梯台阶宽度、高度等须遵循比旧规范更加严格的低限标准。经济、合理、有效地利用土地和空间,以人 为本,除满足一般居住使用要求外,根据需要应满足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使用要求。12层及12层以上的住宅,每栋楼设置电梯不应少于两台,其中应设 置一台可容纳担架的电梯。

帮“倒忙”的工友

看今天的电视新闻,有一行字幕让人触目惊心:“(芦山地震)伤病员80%是骨伤,处置不当是主因。”这则新闻会引起许多急诊科医生的共鸣,比如今天我们出的一趟“120”就是这样。

赵某,男,48岁,在工地上被掉落的砖头砸伤,一同做工的工友见状心急如焚,打“120”呼救,急救人员到达现场时,伤者已被热心的工友七手八脚地从工地抬到了救护车容易找到的小区西门,施救现场乱糟糟的,还有工友勤快而无知地给伤者揉搓着右下肢红肿处,伤者疼不可忍。

我对患者查体,血压:130/80mmHg,神志清,枕部出血,心肺未诉明显不适,右下肢疼痛,畸形、红肿,显而易见是胫腓骨闭合性骨折,其他未见明显异常。

初步诊断:头外伤,右胫腓骨骨折,现场给予骨折处夹板固定。

现场人员多是 他的工友,很是热心,但很无知,混乱之中纷纷伸出援手,乱伸手,好心却帮了倒忙,加重了伤者伤情,增加伤者痛苦。骨折后如有出血,处理时应首先止血。可使 用干净的棉质材料,如手帕、毛巾等,对伤口进行压迫止血,然后作简单包扎处理。需要注意的是,骨折部位不同,救助方式也不同。如果是上肢骨折,还说的过 去,可用手臂托住受伤手臂进行固定;如果是下肢骨折,尤其是脊柱骨折患者,现场救护原则上非专业救护人员不要轻易搬动伤者。因为一旦救护不当,将会导致骨 折处血管、肌肉受压、扭曲变形,痉挛、出血、加重损伤和疼痛,尤其是脊柱外伤,一旦脊柱内神经被损伤,患者即使保住了性命,也难逃瘫痪的后果。

这些热心帮忙 的工友,在救护人员到达后还吵吵嚷嚷,根本不遵医嘱。为了尽快让自己的工友得到救治,他们在没有医学常识的情况下,随意搬动一个骨折伤员,伤处红肿还按 摩;伤者枕部失血、闭合性胫腓骨骨折有隐性失血,需要及时补液,但为了省钱,他们不让急救人员建立静脉通道,甚至要舍弃救护车和专业救护,要用出租车把伤 者送到离呼救现场很远的159医院,经救护人员和现场围观者一再劝阻,最后才作罢。

所谓“院前急 救”,就是指从第一救援者到达现场并采取一些必要措施开始,直至救护车到达现场进行急救处置,然后将病员送达医院急诊室之间的这个阶段的救护。在此期间, 第一发现/救援者首先应该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使病员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拨打“120”急救电话,呼叫救护车并守候在病员身边,等待救护车的到来;救护 车到达后,急救医生将会采取许多措施来延缓病员的病情,延长病员的生命,使其在到达医院时具备更好的治疗条件。比如在现场进行创伤救治,利用便携式心脏起 博器、救护车车载供氧系统、气管切开术等等手段实施创伤救治和初级复苏;对于外伤施行消毒、包扎、补液、吸氧、监护;利用急救固定器械对可能发生骨折的部 位实施临时固定等等。

院前急救对于 突发疾病或者遭遇意外创伤的病员来说至关重要,甚至关系到病员的生命。普通老百姓很有可能成为第一发现/救援者,因此,也有必要了解院前急救的概念和一些 基本处置原则。一般情况下,非专业急救人员不要搬动病员的身体。如果病员因外界因素导致呼吸困难或者伤口出血,我们可以帮助排除阻碍病员呼吸的障碍,采取 简单有效的方法帮助病员止血。然后,守候在病员身边等待急救人员到来。非专业人员轻易搬动病员很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院前急救应采 取的处置步骤是:伤情评估,心肺复苏、止血包扎、躯干及肢体固定,然后才是搬运至救护车上。尤其是对于脊柱损伤以及骨折的伤员,在没有固定的情况下进行搬 运,极易导致伤员的二次损伤,严重者可能导致伤员高位截瘫或者内出血。如此看来,普及急救知识,提高民众的急救意识和伤患院前急救水平,任重而道远。

窨井盖存隐患 行路人要远离

4月14日上午9时许,市民王女士带着2岁的女儿散步,走到市天中山大道与文化路交会处南50米一个窨井盖上时,窨井盖突然翻转,王女士与女儿立即跌入窨井。路边3名外来务工人员碰巧看到这一幕,立刻对落井母女进行施救。

当日上午9时许,120急救人员在事发现场看到,王女士抱着满脸是血的女儿坐在路边。在离她们不足1米远的地方,有一个被盖得严严实实的窨井。“窨井看上去盖得好好的,但是,人一踩上去,窨井盖就会翻转,人掉下去后,窨井盖就会自动闭合。”一名目击者对救护队员说。

王女士告诉医护人员:“我看这个窨井盖没啥异常,就抱着孩子从上面过,脚刚踏上去,窨井盖就翻了过去。我和孩子掉下去时,孩子的脸被蹭破,我的身上多处刮伤。

王女士和女儿 跌入窨井后,窨井盖瞬间闭合。在一旁等活的三名农民工恰巧看到这一幕。三人立即跑过去把窨井盖移开,救出落井母女,看到母女两人都受伤了,他们还拨打了 “120”急救,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伤者已被救出。“掉入窨井后,我看到窨井盖又合上了,感到很绝望。心想,我和女儿就是死在里面,也没人知道。”多处 刮伤的女人对刚才的一幕还惊魂未定。

救护车把母女二人带到医院,对她们进行了初步检查,还拍了x光片,幸亏她们只是皮外伤,孩子受到了惊吓,不停地哭,医生对他们的伤处进行了清创处置,叮嘱她们先回家休息,如有不适,随时来院复查。

城市里,到处 可见形态各异的窨井盖,据了解,目前我国城区窨井的产权单位有多家,除城市管理之外还有供电局、移动、铁通、电信、联通、自来水、煤气等单位管辖的窨井。 由于各单位在安装窨井时都有自己的标准,按功能分为供电、供水、燃气、有线电视等多类,因此就造成窨井盖在路面上的不规则和形态各异。虽然在有关部门的管 理下,窨井盖的总体情况比较好,没有破损特别严重的,但是也有些已经开始“动摇”,行人或汽车经过时,会有轻微的晃动。行人路过频繁,如果有孩子没注意到 脚下,很可能造成危险。

3月22日,长沙大雨,一名女孩被无盖的窨井吞噬,被卷入了滚滚的水流。一时间,城市窨井盖安全问题成为诸多市民关注的焦点。窨井盖的问题再次引起我们的反省。我们身边的窨井盖安全吗?

存在着安全隐 患的窨井盖造成的意外伤害不时见诸报端,因之带来的人身和财产损失不在少数,建议市民走路时要注意看路,及时避险,避开那些可能有安全隐患或者有危险提示 的窨井盖,如果遇到受损的窨井盖,可拨打电话反映情况;其次,对一些经常会出现积水、水流急时可能会把窨井盖冲出的路段,要注意提防,看到积水区最好绕 行;最后,不要把窨井当作处理垃圾、污水的场所,随意撬开窨井盖。

大个车很危险

车祸猛于虎。 在“120”急救站的救护记录中,因交通事故导致的车祸伤占很大比例。3月23日23:10分,“120”急救站接到紧急出车指令,到乐山大道北段的八里 铺加油站,去接一起车祸伤员。救护车到达现场后,看到一辆大型水泥罐车与一辆奇瑞小汽车相撞,大车人员无恙,小车驾驶室被撞,挤压变形,年仅25岁的男性 驾驶员当场死亡,急救队员扒开驾驶室,伤员瞳孔散大固定,早已停止呼吸心跳,第二天,惊闻噩耗赶来的家属悲痛欲绝,几欲昏倒。

无独有偶,第二天的《大河报》也以“大个车很危险碰见它离远点”、“水泥罐车街头又夺命大型车辆有盲区,交警提醒保持安全距离”为题,报道了发生在郑州市花园路与渠东路交叉口处的一起交通事故,一辆水泥罐车在转弯时,将一辆自行车卷入车轮下,骑车女子当场身亡。

据目击者说, 事发时,水泥罐车正沿花园路由北向西右转弯,骑车女子也是同样的行驶路线,转弯前,自行车和罐车的车头平行,速度并不快。转弯后,自行车紧挨着水泥罐车车 头右侧超车,这时罐车开始加速,车头右侧“啪”地撞上了自行车,右前轮从女子身上轧过,路人见状急喊停车,水泥罐车停住时,该女子已被卷入右后轮。没等救 护车赶到,伤员就已停止了呼吸。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推进,城市街头不乏水泥罐车穿行的庞大身影。这些“大个头”特种车辆有许多并未严格按规定办理特许通行证,是城市街头存在的移动的安全隐患。

据带领肇事嫌 犯前来进行体检的交巡警介绍,他们对这些大车专门进行过模拟实验。实验中发现,水泥罐车存在致命盲区。盲区位于车体右侧,尤其是右侧车门附近。其危害主要 在车辆转弯时,驾驶员只能把握住车头安全,但因为右侧盲区的存在,司机此时无法保证右侧车体对盲区范围内的人和物的安全。

实验结果显 示,大货车、水泥罐车等大型车辆转弯时,存在着内轮差。即车辆转弯时,前内轮转弯半径与后内轮转弯半径之差。大型车辆转弯时,内轮差所形成的区域是死角, 司机很难发现这个死角内的事物,而大型车辆车身普遍超长,转弯时行人很容易忽视,因此这个区域常被业内人士称为“死亡区域”。

经交巡警专门实验测算,行人和非机动车应该与大货车、水泥罐车等大型车辆至少保持2米以上的安全距离,才能确保行人的出行安全。

这些已经发生的突发交通安全事件,以残酷的鲜血、死亡的教训一再警示出行者:珍爱生命,远离这些大型车。

(作者:张凤霞  河南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