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源自浆细胞的恶性肿瘤,患者病理生理、病情进展和对治疗的反应往往各不相同。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异常染色体表现频发。患者可被分为超二倍体和非超二倍体亚型,而后者多表现为在染色体14上的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位点的易位(40%~50%),比如:c-MAF/MAFB(t(14;16))、MMSET/FGFR3(t(4;14))、细胞周期蛋白D1(t(11;14))和D3(t(6;14)),并与患者的预后相关。研究显示, t(4;14)的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多为髓外病变,且对标准治疗预后较差。
近年来研究显示,多个信号传导可能参与了骨髓瘤的发病和疾病进展,如PI3-激酶通路、Akt激酶和mTOR通路等。骨髓瘤患者的PI3激酶通路是被激活的,但相关机制还不明确。临床前研究显示,多个PI3激酶和mTOR通路的抑制剂(如:雷帕霉素)能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但是否也能影响肿瘤细胞的存活(一个重要的确定临床疗效的因素)还不清楚。
英国伦敦大学癌症研究中心的Stengel C等进行了一系列骨髓瘤细胞系(主要为骨髓瘤患者样本)的体外研究,以评估PI3-激酶通路、Akt激酶和mTOR通路的抑制剂是否会诱导骨髓瘤细胞的凋亡。结果发现,PI3-激酶通路和mTOR通路的双重抑制剂能诱导骨髓瘤细胞凋亡,且该种效应在t(4;14)易位的细胞样本中更为明显,而t(11;14)易位的细胞样本表现为抵抗。通过应用不同信号传导通路的特异性抑制剂,研究者发现能最好地诱导骨髓瘤细胞发生凋亡的是PI3-激酶通路和mTOR通路的双重抑制剂。此外,这可能与独立于PI3-激酶,mTOR激活MAPK通路的下游信号分子有关。新型的mTOR激酶抑制剂能阻断TORC1和TORC2信号传导,从而降低Akt活性,但诱导凋亡的能力较双重抑制剂弱。其原因可能与反馈性激活PI3激酶有关。PI3-激酶通路和mTOR通路的双重抑制剂能让t(4;14)和t(14;16)易位更敏感,表现为细胞对地塞米松的细胞毒效应。
该研究认为,发现了一个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的新靶点,即PI3-激酶/mTOR通路的双重抑制剂,后者能最好地诱导骨髓瘤细胞凋亡。(作者:王敏骏)
参考文献:《Leukemia》2012;26:1761-1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