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4日,《新英格兰医学》热点透视栏目发表了Katz等人的评论,题为“Circumcision — A Surgical Strategy for HIV Prevention in Africa”。评论系统回顾了包皮环切术在预防HIV感染方面的研究证据,提出在南部非洲的HIV高流行地区推行包皮环切术,可在很大程度上控制HIV流行,降低医疗成本,减少因HIV感染而导致的各种社会问题。
包皮环切术与降低HIV感染风险方面的研究观察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一些亚洲和非洲医务工作者发现,包皮环切术开展较好的地区HIV感染率明显低于开展较差的地区。此后,有四十余篇观察资料论证了包皮环切术与HIV感染之间的关系,但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争议。
2002年,凡尔赛大学Bertran Auvert教授在南非橘园社区组织了第一个随机对照研究,分析了包皮环切术对预防HIV感染的作用。橘园社区属于HIV高发区,当地男性包皮环切术开展率低,经过12个月的临床试验发现,男性包皮环切术可降低HIV感染率达60%以上。此后,在非洲的肯尼亚和乌干达,两项随机对照研究也证实了南非的研究结果。
除了降低HIV感染率,研究者还发现,包皮环切术还可以降低HPV、单纯疱疹病毒、梅毒、软下疳的发生风险。
包皮环切术不是一个新的科学突破,但它在预防HIV感染方面的确有效。这也是迄今为止唯一证明有效的,可与避孕套互补,提高HIV保护率的医学干预措施。但是,已感染HIV男性施行包皮环切术是否可以降低HIV传播风险(男-男,男-女)尚无明确证据。
目前,包皮环切术预防HIV感染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多数研究者认为,男性包皮黏膜局部空隙为HIV提供了生存空间,HIV的滞留可延长病毒与黏膜的接触时间,增加了HIV进入血液循环的几率。
基于目前的研究结论,若在南部非洲全面推广包皮环切术,最终将使超过300万的男性居民免受HIV感染。当然,这一措施仅靠当地政府的努力肯定不能完成,国际社会和发达国家需要在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编译:刘荣军)
参考文献:《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2008;300:2539-2541